李成《读碑窠石图》绘画艺术赏析

2023-08-16 16:31:36姚成军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李成

摘 要:北宋初期,李成以善画“枯木寒林”闻名于世。《读碑窠石图》作为李成的代表作品,深刻地体现其高超的绘画技术,可以从构图方式、技法、笔墨特征、意境四個方面探析该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李成;《读碑窠石图》;艺术赏析

自五代入宋,中国山水画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一是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精神象征意义,二是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文人墨客借助“枯木寒林”抒发心中抱负,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李成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其绘画风格、技巧被时人赞为“古今第一”,创作了大量经典之作。本文将以《读碑窠石图》为对象,从构图方式、技法、笔墨特征、意境几个方面探析其艺术价值。

一、简介

(一)作者简介

李成,字咸熙,祖籍唐朝都城长安,本为唐朝宗室之后,然而家道中落,至李成出生时,唐朝已灭亡多年。其祖父李鼎为躲避战事举家迁移至营丘,因此李成是在营丘长大成人的,时人又称他“李营丘”。其父李瑜曾在青州担任“推官”一职,以尊儒和明治名于地方。李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自身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曾自言:“吾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李成一生命途多舛,郁郁而不得志,最终醉死他乡。

李成清醒地知道自己仕途无望,偏又不愿向世俗低头,他选择了一条不被认可的注定孤独的道路行走,所幸,他还有唯一的精神寄托——山水画。艰苦的人生经历决定了李成绘画必然充满荒凉、凄苦、萧瑟之感。在物质的世界,李成是孤独的、凄惨的、落魄的,但在精神世界,他是自由的、富裕的、伟大的。即使相隔千年,我们也能从他的作品中得到深刻的感悟。

(二)作品简介

《读碑窠石图》是五代宋初由李成与王晓合力创作的一幅绢本墨色画,现存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该幅画是双幅拼绢,设色,纵125.9厘米,横104.9厘米。据载,在画中古碑上本应有两行小字“李成画树石,王晓补人物”,但现存此图中已不见这些字。

二、《读碑窠石图》的艺术价值

(一)构图形式与方法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清旷幽远的意境是李成绘画的一大特色。他一改传统的崇山峻岭的高远和深远的纵向构图形式,选择具有明显特征的山东平原、丘陵作横向构图(图1),且抛弃高大的山峦与丰茂的树林而取低缓的土坡、枯木为主要物象,极力追求“咫尺千里”的绘画境界。

《读碑窠石图》是李成“平远”构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整个画面由枯木、石碑、山坡以及人物组成,从左下向右上延伸(图2),景象逐渐变小、模糊。近景只有部分低缓的土坡与不规则的山石,是作品的起始点。向右、向上,逐渐进入中景。作为本幅作品的中心,中景部分占据五分之三的画幅,包含数量众多、姿态各异的枯木,被寒林围绕的一块高大却无字的石碑,以及碑下驻足观看的两位人物。继续向上、向右,便进入远景,烟波朦胧,远处的山丘只可见其轮廓而不知其远近。整幅作品给人以站在土坡上,自近望远之感,被枯木、寒林、石碑抓住了眼球,远处的景象自然而然地变得不那么重要、清晰了。

除“平远”构图这一大特色之外,《读碑窠石图》还有另一突出的特点:通过物象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差感,造成视觉冲击。首先,最具特色的是墨色的浓淡对比。整幅作品以淡墨为主,唯独对“枯木”施以浓墨、重墨,且“枯木”成“寒林”,浓墨区域延伸开来,瞬间即可抓住读者的眼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是中景,即浓墨区域里人、物形象的对比。在平缓的土坡之上、荒凉萧瑟的寒林之中,矗立着一尊近乎与树同高的古碑,古碑上有螭龙盘绕,下有赑屃昂首,想来是地位尊贵之人所有,仔细看去却发现背面上空无一字。旅客经过此地,见如此巨大之无字石碑,不禁驻足翘首,感叹一句“物是人非”。再看寒林、古碑、旅客的尺寸大小、墨色的浓淡程度,由上往下,墨色越淡,形象越小,造成极强的压抑感。

(二)《读碑窠石图》的技法特征

1.树法特征

李成最擅画枯木,以枯木造寒林,时人称赞他的画“古今第一”。李成的枯木寒林有着独特的形态和韵味,这取决于他独特的技法。

在画树枝时,李成继承前人之法,却又开创新的画法。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对关仝的树法描述是:“关画木叶,间用墨揾,时出枯梢,笔踪劲利,学者难到。”李成师承了关仝的“笔踪劲利”,将其融合到自己的技法之中,将“鹿角”枝演变为“蟹爪”枝。《读碑窠石图》中,枯树从根部以上三分之一处就开始分出枝条,枝条向外延伸,呈散射状,出枝均向下,将空间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区域。同时,枝条沿着伸展的方向顺势生长,树树叠加而成繁密的“林”。每一棵树的每一个枝条,李成都设计成向下垂伸的“蟹爪”状。此类“蟹爪”线条干脆、劲挺,更能展现老树在艰苦的环境中挣扎生长的生命状态。

在处理树干时,李成运用大量的皴擦手法,笔墨叠加使用,力求展现老树之老的生理状态,体现“老树不老”的顽强生命力与意志力。树干通过毛笔笔锋不同的转动、扭曲以及停顿,使整个树干处于不停变化的状态,用渴笔进行多次皴擦,使树的外轮廓线呈现模糊感,每一棵树的造型、墨色都有很多微妙细小的变化,而正是这些变化,使得整幅画面更加耐看而且有深度,形态变化更加丰富,显得真实而又自然。

2.石法特征

阅览李成的作品,发现枯木寒林图中多为低缓的土坡或杂乱的山石与枯木搭配,而非巍峨大山。这当然与李成生活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但若将自然环境的影响作为唯一的重要的因素又未免牵强了些。无论山石还是枯木,对画家而言更重要的是其象征意义,或是其构图价值。从这一点来看,或许我们能得到更为合理的解释。面对灰暗无望的前途,富有气节的李成不愿低头,更不愿诉诸众人,唯有独自寻求内心的宁静。因此,他寄情于画,画中“平远”的构图形式就是他内心状态的一种具象表达。

传统的关于山石的绘画技法,如披麻皴、雨点皴等无法满足李成的需要,因此李成创造出独特的卷云皴。所谓卷云皴,即“用笔以干笔为主,兼带湿笔,既卷又圆,运腕时圆中有方,笔力灌注于笔尖,行笔时效擦而成,状似松动,呈秀雅之貌”。《读碑窠石图》中的山石皆是以此种皴法完成。石头的外部轮廓用毛笔勾画出来,此时以淡墨为主,线条圆浑柔曲。当处理山石内部与外部结构的相接处时,要在外轮廓的墨色未干时接以同样的淡墨皴擦出石头的内部结构。石头的整体结构不进行真实的刻画,只在石头外形变化明显处以方顿状的线条进行描绘。同时,在石头的凹处或暗部用淡墨皴擦,以增强其层次感和厚实感。李成笔下的山石不求写实,不似枯木寒林,反复皴擦、精细刻画,而是清淡缥缈、秀气可掬。米芾在其《画史》中称,“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

总而言之,李成笔下的枯木与山石,都是为了表现特定的意境服务的,无论是“蟹爪”枝还是卷云皴,是粗线条还是细线条,种种技法、种种物象皆是如此。

(三)《读碑窠石图》的笔墨特征

“‘笔墨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审美的标准下,对所描绘物象及画面境界的用笔用墨的表现方法。”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为“状物”。所谓“状物”,即画者通过采用不同的笔法、技法对目标物象进行的刻画,在画纸上复现目标物象的现实状态。二是“抒情”,即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画者对物象的描绘并非简单地呆板地追求复现,而是在复现的基础上糅合画者的观念与精神,最终呈现出的是具有情趣的人化了的自然风景。《读碑窠石图》中的笔墨亦是如此。

总体上来看,为达成“平远”构图飘渺、浩然的意境,李成在作品中更多使用淡墨行笔。近景中的土坡,中景中的人物,远景中的山丘、平原皆以淡墨勾勒轮廓,远近过渡的部分也用淡墨处理,在画山石时更是使用大量的皴擦,使原本清晰的线条逐渐趋于模糊,整幅作品受淡墨的渲染而充满烟波朦胧、山水漫漫的幽静旷达的韵味。

细细看来,可发现李成的笔墨使用浓淡相宜且极具个性,在枯木寒林与山石的处理上截然不同。首先,在枯树与山石这两个物象选取上,显然枯树才是《读碑窠石图》中的中心物象。因此,李成画枯树用墨浓且重。一方面,枯树无叶,“蟹爪”状的枝条是最具表现力的物象。为体现“蟹爪”枝的劲挺有力,使用毛笔的中锋运笔,腕部发力,出墨浓,力道重且干脆。另一方面,“蟹爪”枝要依附于厚实、坚韧的树干而存在,李成在处理树干时,大量使用皴擦手法,多次的笔墨堆积浸染,墨色的层次感增强,树干整体墨色也因此显得极重。树干相交,树枝相接,重重叠叠,枯木成寒林,墨色从一根枝、一棵树变成一片寒林,局部的重墨也变成大篇幅的浓墨,在整幅作品中格外突出。在处理山石时,一方面由于山石并非画面的重点物象,无需给予重墨;另一方面,平原的低缓土坡较少有嶙峋的怪石,相对而言,平滑、笨重的山石较为常见,此类山石予以重墨会失了韵味。加之物象的刻画是为了意境的营造,李成自创卷云皴,并将之运用在山水画中。在使用卷云皴刻画山石时,行笔的提按、顿笔、快慢对比十分重要。勾勒山石外形时用浓墨,而后用淡墨皴擦,描绘山石内部结构,使整个山石的形象立体、饱满、圆润。

(四)《读碑窠石图》的意境

艺术来源于生活,任何一幅作品的创作必然包含作者一定的情趣,中国的山水画更是如此。历史上成功的文人墨客们无一不是饱经冷暖、心境复杂的,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绘画艺术,或歌颂时代,或针砭时事,皆是以作品为依托,寄情其中,借以抒情。因此,作品的意境一定是与作者的社会经历密切相关的,探讨《读碑窠石图》的意境不得不深入地分析李成的“人生不得意”。

正如前文所言,李成本是唐朝宗室之后,恰逢家道中落且社会动乱的时期,他追忆唐王朝的辉煌与繁华,无奈时光无情,世事变迁,如那一尊显赫的石碑历经风雨,周围已长满了枯木,碑面上的文字也被消磨殆尽,今人早已难以辨别。同时,身处乱世,自己仕途无望,只能苟活于北宋统治之下,他身负才华,却不得施展之法,郁郁不得志,戚戚长叹罔。时人皆慕名而来,掷重金求一画,但李成是骄傲的,绝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绝不能“奔走于豪士之门,与技工同处”。他如那萧瑟、凄惨的枯木,生长于荒野之中,生长出遒劲的树干与坚挺的枝条与疾风骤雨做不尽的斗争。

《读碑窠石图》整幅作品所描绘的是北方平原枯寂的秋景,遼阔、萧瑟、幽远,象征着李成内心的孤寂,而笔墨浓厚的枯木寒林反映了他不屈服于命运、顽强挣扎抵抗命运的精神。《读碑窠石图》无论是构图形式还是笔墨特征上都将“枯木寒林”作为中心,它是李成精神世界的具象化,是作者要表现的主题。古碑、旅客则是次中心,代表着客观的、冷酷的现实世界,是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作品营造的意境是荒寒的、压抑的,但深藏其中的是不屈的精神、勃勃的生机。在深刻分析作者的人生经历的基础之上,我们知道,在现实社会中,李成饱经风霜、历经艰辛,胸中充满苦闷与压抑,但透过作品,我们观察到的却是一个意志坚韧且铁骨铮铮的勇士。

三、结语

《读碑窠石图》作为艺术大家李成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构图形式、笔墨技法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影响了其后的许多人。尤其是对老树虬根、“蟹爪”枝的刻画,被许多后代的画家模仿,甚至造成真迹不可寻的现象。李成创造的卷云皴也被后人传承至今。李成的作品不仅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内含的情感价值、社会价值更是无比珍贵。历史上像李成一样具有铿锵风骨的文人墨客汇成了一股清流,从远古流向未来,从不停歇,得遇其中一位,便是三生有幸。

参考文献:

[1]郭熙.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2]龚星宇.《读碑窠石图》艺术赏析[J].美与时代(中),2022(9):39-41.

[3]刘道醇.圣朝名画评[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

[4]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8.

[5]赖慧瑜.“皴法”对于“李、郭”山水画风的建构作用[J].荣宝斋,2021(2):158-165.

[6]米芾.画史 外十一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董黎琼.论李成寒林意境的形成过程[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6.

作者简介:

姚成军,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李成
Dynamics of bubble-shaped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on two-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in micro-gravity environment
书法欣赏
祖国(2023年23期)2023-02-25 06:14:50
怀念李成章教授
中等数学(2022年9期)2022-11-17 08:04:44
Three-Dimensional Model Reconstruction of Nonwovens from Multi-Focus Images
李成海就200兆瓦农牧光互补项目选址现场办公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杜鹃
北方音乐(2018年17期)2018-10-31 01:21:04
春燕
北方音乐(2018年17期)2018-10-31 01:21:04
庄玉庭先负李成蹊
棋艺(2016年4期)2016-09-20 05:38:45
行吟黔境
艺术评鉴(2015年14期)2015-08-05 14:53:43
Effect of vegetation on flow structure and dispersion in strongly curved chann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