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披麻皴技法研究

2023-08-16 16:31:36洪俊烽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山水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山水画不断演变,表现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梳理传统山水画中披麻皴技法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历代经典作品中的笔墨皴法,总结出披麻皴技法因时代不同,所呈现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在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披麻皴技法时代特征的同时,分析了现代山水披麻皴技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强化了披麻皴对现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山水画;披麻皴;技法研究

一、披麻皴的概述

皴和绘画的关系早在南朝就已经出现,《梁书·武帝纪》中有:“执笔触寒,手为皴裂。又绘法。”随着我国绘画的不断发展,为了表现自然山川中山石树木的纹理、脉络,艺术家们通过不断实践摸索,逐渐形成了中国山水画作品中独具艺术风格特色的皴法。皴法语言是我国历代画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实践理论基础上,不断提炼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语言形式,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家们对皴法技法进行不断剖析和提炼升华的结果,并在艺术历史长河中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皴法语言知识体系。

自隋唐以来,山水画日趋成熟,皴法作为古代山水画的重要绘画技法,也随着山水画的艺术发展而不断发生演变。皴法从隋唐的“空勾无皴”到五代十国时期山水画的“皴染俱备”,再到现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皴法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以披麻皴为例,为了表现南方自然山川地貌特色,艺术家在绘画创作时便逐渐形成了这种特殊皴法。它是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灵活,皴擦并用,注重画面墨色浓淡、干湿变化,笔线较长的称为“长披麻皴”,笔线较短的称为“短披麻皴”。这种皴法经常用来表现南方土质山石的松软及其明暗肌理,是山水画的一种基本皴法形式。

二、中国山水画中披麻皴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五代、宋——董源、巨然率真的披麻皴

唐代以前山水画还没有作为独立的画科门类,所以独立的山水画作品稀少。五代以后,随着南北方不同山水绘画风格的形成,山水画皴法也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使用开始规范起来。从现存的山水画作品来看,无论是技法还是画面的整体表现,五代的山水画家基本上都脱离了隋唐时期的那种只勾勒无皴法的表现形式,笔墨效果上使用皴、擦、点、染,使画面更具体更丰富。五代画家如董源、巨然等,绘画主题以南方山水为主,在总结前人的笔墨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南方山水的感悟,初步形成了适合表现江南山川、笔墨秀润细腻的披麻皴。

董源是短披麻皴的创造者,其代表作《潇湘图》(图1)描绘的是南方潇湘地区的山川风光。整幅画作山石是利用短披麻皴绘制而成的,根据地势走向以及结构层次进行描绘,时而交错,时而密集,密而不乱。巨然虽师从董源,但二者皴法之间又存在差异。巨然在学习传承董源皴法时又融入了自己的艺术理念,创立了长披麻皴来表现山石结构的关系变化。巨然喜画江南山水,画山顶、山峦时喜用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土石各半,余法皆与董源同。从巨然的传世作品中能看出,他在山体突起的部分用矾头,披麻皴用在明显而又重要的部分。他的作品《秋山问道图》(图2)中,改长披麻为短披麻,披麻皴粗又密,用破笔焦墨大点拓展了董源笔墨形式的意蕴,在笔法上老辣率真、苍郁清润。

到北宋时,皴法被不断完善。在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这里,他们并没有直接继承披麻皴,而是在其基础上用简笔绘江南烟雨,创立了“米点皴”。

(二)元代——书写性的披麻皴

元朝建立后重武轻文,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整个社会文化萎靡。元代时期的披麻皴以灵活的中锋线组合来表现岩石的结构和质地,这种方法很好地展现了江南山水柔和而细腻的纹理。元代使用披麻皴的代表就是赵孟頫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元四家”了,他们的作品情调多伤感、淡泊、孤寂,反映一种无可奈何之感。在书画方面,赵孟頫是一个元代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标榜“古意”,主张继承唐代和北宋的绘画,重视神韵,追求清雅,以画寄意,深化绘画的内在功能。他中年时所作的《水村图》也是用披麻皴来表现山脉的凹凸构造。相较于五代时期的董源,赵孟頫用笔更加疏松,干笔渴墨,书写性更加浓郁了,这也体现出了赵孟頫所提出的“书画本来同”的绘画理论,增添了书法在山水画中的绘画趣味。赵孟頫对笔墨技法的运用和对画面效果的掌控,可以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他笔下大自然的灵活生动。

黄公望、王蒙、吴镇几人的披麻皴则主要是沿袭董源、巨然、赵孟頫的传统。吴镇在传承前人的基础还利用湿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披麻皴用于绘画中。黄公望善画江南山水,笔法上披麻皴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笔墨浓淡、干湿交错,勾皴及点染交替,虚实相生,灵活生动。《富春山居图》(图3)作为黄公望的传世山水名作,画面上山峦起伏,平岗连绵,层次丰富,神采焕然,生动地展现了富春江一带的山川风貌,其中山石画法多用披麻皴。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黄公望将披麻皴进行了一个升华,更注重笔墨变化,用笔更加流畅,体现出了元代文人的笔墨趣味。这种披麻皴在黄公望发展之后,受到了许多文人的推崇,很快就取代了传统披麻皴成为当时的主流,也成为后世运用较多的披麻皴形式。

(三)明代——披麻皴的畅意

明代,由于社會稳定,绘画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分支画派且技法更加细腻,但山水画逐渐失去了宋元时期直抒胸怀的气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的沈周。沈周,吴门四家之首,善临摹古人,绘画题材上以山水为主,大都描写江南景色,绘画技法上取法董源、巨然,以黄公望为宗,晚年醉心于吴镇,其山水画多用披麻皴,山水意境多平淡温和,有超然野逸之趣。他的经典之作《庐山高图》里也运用了披麻皴,皴线短而细,画风细密秀润,笔法松秀而飘逸,古拙而灵活。先用淡墨确立骨体,在层层复加后,勾皴相间,笔墨皴擦,由淡而浓,由湿而干,最后以渴笔焦墨点苔提醒,画到山顶时用圆柔的短披麻反复皴擦叠加。整幅画作笔墨坚实浑厚,崇山峻岭,层层高叠,气势磅礴,是后世学习披麻皴的临习佳作。

明末华亭派以董其昌为代表,董其昌崇南贬北,他提出的“南北宗论”影响深远。董其昌的山水画以师法古人为主,尤其是对董源、巨然、“元四家”著力最多。他精研前辈画家的风格样式和技法特点,讲究笔墨、章法本身的形式趣味,皴法技巧上善用披麻皴。董其昌的《葑泾访古图》为水墨作品,图中丘壑起伏,渐远渐高,坡石用披麻皴,营造苍苍茫茫的效果。董源和巨然的披麻皴都偏湿,“元四家”除吴镇外用笔皆偏干,而董其昌将二者融合起来,既用枯笔亦有湿笔,反复皴擦,层层积染,其作品墨色苍润,境界高逸,皴线缜密透气,笔法灵活松动,变化丰富。董其昌的论画思想和绘画实践对其后的山水画坛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画面上所追求的纯粹文人画的境界,统一了人们对文人画的理解。

(四)清代——披麻皴的摹古和求变

清代早期,山水画家多直承明末文人画传统而化之。其中居于当时画坛正统地位的“四王”——王时敏、王原祁、王翚、王鉴取代了华亭派,并上承宋元,以集传统之大成,却更重笔墨的倾向。王原祁皴法以披麻皴为主,凹处密,凸处疏。皴线或长或短,或干或湿,或浓或淡,皆与山石结构融合一体,各得其宜。《仿黄公望笔意》(图4)是王原祁的仿古作品,此图多用披麻皴表现山石结构,墨色以淡为主,多用干笔。整个画中,水光山色,融为一片,意境清和,宁静致远,用笔秀雅脱俗,清淡圆润。清代山水画坛,除“四王”正统派之外,大家林立。例如:“四僧”中石涛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大披麻皴,风格豪放,气势磅礴,笔意恣纵,他的代表作《搜尽奇峰图卷》画中多用披麻皴,皴线富有现代气息,书法用笔,干擦淡染,运笔干净利落、张驰有度;髡残的披麻皴用秃笔干墨皴擦,作短披麻皴,去繁从简,将书法用笔融入皴法之中,所用山石技法受巨然、黄公望、王蒙等大家的艺术理论影响,艺术特色比较鲜明。

三、近现代画家对披麻皴的衍展和运用

(一)以近代画家黄宾虹作品《设色山水》为例

从我国山水画发展来看,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画家对披麻皴技法都有不同传承和发展,以及不断创新和探索。在近现代,对披麻皴继承和发展成就比较突出的当属国画大师黄宾虹。黄宾虹以“黑、密、厚、重”独特风格著称,将墨法与皴法相结合,笔、墨、皴三者相融,通过笔墨展示皴法。从他的作品《设色山水》(图5)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宾虹化古开今,独具特色,功底深厚却又不袭古人,将皴法融于笔墨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皴法与自身、与时代相结合。他墨中求趣,讲究“皴与皴相错而不乱,相让不相碰”,看似杂乱的皴法,实质有理可依、有据可循。在表现山石结构时,黄宾虹创造“打点皴”兼皴带染,把披麻皴化作短型线皴,以各种点皴代替线皴,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

(二)以近现代画家陆俨少作品《林屋对晤》为例

进入20世纪后,中国山水画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因个人生活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的不同,近现代中国山水画作品中的各种披麻皴更具艺术生命力,更具亲切感、创新性。披麻皴这种笔墨技法理论体系,为近现代中国山水画发展提供了极高的参照研究价值。

例如,近现代山水大师陆俨少,他的画作就是充分融合了南北山水画派的艺术长处,结合点线面皴法开创了新的南方山水画艺术风貌。他在1945年创作的《林屋对晤》,画面以长披麻皴为主,加以浓黑的粗笔苔点,笔墨之间透露出黄公望和梅道人吴镇的气息,一派深润苍幽的元人意味。在陆俨少的画中不仅有传统笔墨技法的体现,也有他自己与时代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四、结语

笔墨当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皴法作为我国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笔墨技法,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五代、宋初到近现代,在这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皴法在无数画家的笔下游走,形态也随着画家的绘画观念、个人修养、生活环境、社会因素等不同在变或不变、似或不似中悄然变幻。披麻皴的出现和它代表的艺术语言,对我国山水画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启迪。披麻皴作为传统山水画技法的一种,它的多样性是艺术家们历经不同时代,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山川景貌进行高度概括,然后通过艺术手段进行提炼升华的。而这些技法都慢慢从稚嫩走向成熟,通过多个时代的传承和发展,让我们对自然山川、地理特征进行归合,有了更好的艺术表现技巧。但无论皴法的形式和符号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在创作的过程中遵循中国画笔墨的精神内涵,沿着传统艺术的足迹,在摹古和求今中寻找变化。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修订本.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王振德.中国画论通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4]王慧智,王健峰.中国画技法大全:皴法解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3.

[5]王克文.山水画审美与技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6]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洪俊烽,兰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幼儿画刊(2023年6期)2023-07-18 07:02:30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2:02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42
中国山水画大观 从隋唐到明清
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 09:06:40
烟雾溟漠——“迷远法”在傅抱石山水画中的应用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40
论山水画中符号衍生的利弊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34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艺术评论(2018年1期)2018-05-09 09:29:51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新传奇(2016年20期)2016-12-01 04:27:12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老年教育(2016年10期)2016-11-23 08: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