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佳 王明瑜 罗慧莹 何 莹 李德月
(国际竹藤中心 北京 100102)
文旅业是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以观光旅游活动为载体、注重文化场景营造的文化宣传与观光旅游相耦合的新型产业[1-2]。2018年国务院正式组建文化与旅游部,标志着文化、旅游正在加速融合为一体;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文旅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在“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指导下,以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为思路,我国文旅业发展步入新阶段[3]。文化和旅游各自种类较多,其交叉融合能产生多种旅游形式[4],能够满足人们健康和观赏双重需求的康养旅游逐渐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方向[5]。与不同地区的人文环境相互融合,发展出了广受关注的康养文旅业,即采用娱乐、休闲、观赏和养生等方式,根据当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具体情况,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6],逐步形成规模化发展。但目前,康养文旅业主要是海滨、森林、山地和温泉等景区提供的相关旅游产品[7],以康养为主,而与文化传承、科普宣传相结合较少;文化内容大多为当地风俗典故,并未对当地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8],使之缺乏可吸引游客的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康养文旅业的发展。
作为竹传统文化的载体,竹林也是一种优质的康养资源[9]。将竹作为康养和文旅融合发展的结合点,以竹资源的生态保护和利用为基础,对传统竹文化的核心要素进行发掘[10],创新结合竹种的意象、历史事件、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新思想,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文化特色的传说、典故,探析建设竹文旅康养产业的竹种选择和构建思路,能够促进中国竹文旅康养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统计,有35%~37%的旅游者被视为文化旅游者[11]。即便是非文化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也或多或少地参与到文化旅游活动中来。文化旅游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发展迅速,遗产旅游、影视旅游和艺术旅游等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涌现[12],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发展文旅产业。相比之下,中国的文旅产业起步较晚,但基于文旅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生态,我国文旅产业迅速发展,诞生了红色文化旅游、文化古镇旅游等分支[13],并在城市亚健康人群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康养产业,催生了康养文旅业。其中,竹文旅康养是把竹资源的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属性有机结合,以竹文化为主题开展旅游活动,充分发挥竹资源的文化、观赏和生态价值,以获取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4]。
目前,竹文旅康养产业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形成完善而独特的产业体系,多以各地竹海森林公园为依托,开展旅游产品服务,对竹文化的结合仅限于部分成语、典故,未能对竹文化进行传承再创新工作,整体发展形态仍处于粗加工阶段,仅在文旅康养产业的基础上,选择单一竹种的天然竹林为康养环境,并未能凸显竹文旅康养的文化和竹种特点,与其他文旅康养产品差异性不大,缺乏独特性的优势和竞争力。
中国竹资源丰富,竹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竹产国,竹类资源、竹林面积均居世界首位,有竹类植物39属500余种,占全球竹种量的50%以上[15],素有“竹子王国”的美名。中国现有竹林面积641.16万hm2,广泛分布于福建、四川、广东、广西等17个省份,从热带、亚热带到高海拔地区均有不同的竹种分布[10]。竹类种质资源丰富,形态各异,极具美学观赏价值。竹形、竹色、竹声、竹影、竹意均为人们鉴赏竹的色彩美、姿态美、动态美、音韵美和意境美提供了基础[16-17]。中国竹资源的广泛分布及基于形态特征的观赏价值,是中国竹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
自2 000多年前《吴越春秋》的“断竹、续竹。飞土,逐宍”8字歌谣起,“竹”便开始在古人诗词歌赋和绘画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因其挺拔修长、中空外直的外形,经冬不凋、凌霜傲雪的生理特性,仁人志士常以“竹”自喻历经磨难、不改初心的志气,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赋予其“竹有七德”“岁寒三友”等精神文化符号的含义。与莲、菊、梅等不同,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离不开人民生活中对“竹”制品的开发和利用[18]。“竹”出现在人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文明过去被称作“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苏东坡曾言“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更加充分说明了古人对竹制品的喜爱和创造,使由此诞生的源远流长的竹文化为“竹”赋予了异于其他植物种类的深厚人文价值和科普教育功能[7]。
竹林不但具有美学观赏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还有极高的生态价值,是天然氧吧,能够增加绿视率[19]、改善空气温湿度、调节空气质量、降低噪音、释放负离子[20-21]和芬多精[22-23]等,提高人体舒适度和声景喜好度。研究表明,当空气中负离子浓度达到700个/m3时即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竹林中空气的负离子含量瞬时最大值可高达8万个/m3,日平均水平也远高于1万个/m3,具有明显的滞尘能力[24],吸附并降低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对环境质量有着明显的改善;同时竹林可减轻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有效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25]。因此,采用竹子作为特色主题文化园的主要植物种类,使其成为竹文化和文旅康养产业的重要结合点,不但能充分利用竹子的美学和生态学特性涵养精神,为观赏人群提供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和发挥人文科普功能,还能疗愈身心,促进居民身心健康。
以中国丰富的竹资源和不同竹种的生物学特性为基础,依托中华历史悠久的竹文化,从竹种的培育选择和竹文化意境的营造入手,提出5个特色主题的构建设想,为不同的竹种在不同特色主题竹文旅康养产业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咏竹、画竹、颂竹,由竹的清风瘦骨联想到“超然脱俗”的人生境界,将竹子作为清高自洁的象征,郑板桥写下《竹石》诗一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竹子赋予了坚毅、清廉、百折不挠的精神面貌。通过栽植淡竹(Phyllostachysglauca)、圣音竹(Ph.edulisf.tubaeformis)、金镶玉竹(Ph.aureosulcata)、金竹(Ph.sulphurea)、强竹(Ph.heterocyclacv.obliquinoda)、刚竹(Ph.sulphureavarviridis)、唐竹(Sinobambusatootsik)等展示竹之清风廉韵品质;栽植大节竹(Indosasacrassiflora)、中华大节竹(I.sinica)、算盘竹(I.glabrata)、毛算盘竹(I.glabratavar.albohispidula)等展示竹刚正有节的精神风貌;栽植桂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金桂竹(Ph.reticulataf.holochrysa)、寿竹(Ph.bambusoidesf. ‘Shouzhu’ )、高节竹(Ph.prominens)等展示竹凌云虚心向上之精神。依托中华传统文化中喻德、喻刚的竹,采用文化熏陶新形式,助力廉洁文化建设,发挥价值导向作用。
毛泽东视若珍宝的竹拐杖、红军长征中给村民写下的竹片借据、寄托军民鱼水情的竹碗,在青青翠竹间、茫茫竹海里,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难以忘怀的红色印记。配置红色革命竹井岗翠竹(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娥皇女英(斑竹Ph.bambusoidesf.lacrima-deae)、紫气东来(紫竹Ph.nigra)、和平年代(橄榄竹Indosasagigantea)、忆苦思甜(苦竹Pleioblastusamarus、黄甜竹Acidosasaedulis)、四季平安(四季竹Oligostachyumlubricum)、胜利会师(美丽箬竹Indocalamusdecorus)、胜利箬竹Indocalamusvictorialis)等富含寓意的竹种,以竹名反映红色革命发展过程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寄托对峥嵘岁月的回望和对新时代的美好追求。
《诗经》有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是君子的化身。配置慈竹(Neosinocalamusaffinis)、料慈竹(Bambusadistegia)、孝顺竹(B.multiplex)、小琴丝竹(B.multiplexcv.alphonse-kar)、青皮竹(B.textilis)、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farinosus)、清甜竹(D.sapidus)、凤尾竹(Bambusamultiplexf.fernleaf)、碧玉间黄金竹[Phyllostachyssulphurea(Carr.) A. et C. Riv.]、吊丝球竹(Dendrocalamopsisbeecheyana)、粉单竹(Bambusachungii)、佛肚竹(B.ventricosa)、小佛肚竹(B.ventricosa‘Nana’)、吊丝竹(Dendrocalamusminor)、银丝竹(Bambusamultiplexf.silverstripe)等丛生竹种,按竹种生长高度错落搭配,丛生竹间用小路隔开,同时竹丛周边全部长凳围绕,在欣赏秀美竹姿的同时,提供休息场所。将主题相关的地区典故以诗词碑刻、雕塑形式等布置于竹林步道沿线,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公园建设中,使城市居民在散步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文化特色。
2022年11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致贺信。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未来要进一步发挥中国竹资源优势,与国际社会一道编织低碳未来。绿色发展主题可配置优良散生笋用竹种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s)、毛金竹(Phyllostachysnigravar.henonis)、水竹(Ph.heteroclada)、红哺鸡竹(Ph.iridescens)、乌哺鸡竹(Ph.vivax)、雷竹(Ph.violascens‘Prevernalis’)、红壳雷竹(Ph.incarnata)、黄秆乌哺鸡竹(Ph.vivaxcv.aureocaulis)等,通过实施科技创新、优良笋用竹高质量栽培开展竹林绿色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和“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等重要讲话精神,响应“以竹代塑”倡议,展示竹产业助力全球绿色发展成果。同时开展游客采笋体验活动,让游客游在竹中、乐在笋里,寓教于乐。
采用不同类型竹种打造“天长地久”爱情与友谊主题文化区,配置地被竹和混生竹;结合竹坞听琴、江娥啼竹、青梅竹马等爱情典故打造文化典故墙、爱情桥、心形竹廊等景观;以低矮匍匐、矮丛型竹类结合观景亭、竹建筑、假山园、岩石园、雕塑等打造爱情主题的绿篱、绿地、绿廊,主要采用赤竹属(SasaMakino &Shibata)、箬竹属(IndocalamusNakai)、倭竹属(ShibataeaMakino ex Nakai)等竹种,如鹅毛竹(Shibataeachinensis)、菲黄竹(Pleioblastusviridistriatus)、铺地竹(P.argenteostriatus)、翠竹(Sasapygmaea)、阔叶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s)、靓竹(Sasaellaglabraf.albostriata)、黄条金刚竹(S.kongosanensisf.aureostriatus)等;以秆形通直、枝叶秀美的中大型混生竹,结合游步道、门洞与窗洞、观景亭、民宿建筑等进行造景,打造景障式、点缀式、竹径式、绿篱式爱情、友谊主题景观;主要采用茶秆竹亚属(PseudosasaMakino)、矢竹属(PseudosasaMakino ex Nakai)、苦竹属(Pleioblastus)等竹种,如四季竹、斑苦竹(Pleioblastusmaculatus)、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s)、辣韭矢竹(Pseudosasajaponica‘Tsutsumiana’)、茶秆竹(P.amabilis)、橄榄竹等。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考察时做出的“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重要指示精神,竹文旅康养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竹林风景线”理念的新实践,已成为我国绿色健康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竹文旅康养产业不仅是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也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具有丰富文化特色和底蕴的中国,以竹作为传统文化和森林康养的结合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和旅游康养产业结合起来,采用中国本土竹种搭配,结合中国传统竹文化,创新融合历史故事、社会风俗、红色文化等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竹文旅康养产业,能够为地方文化吸引旅游者提供新支点,为竹文化和文旅康养产业的融合形式提供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