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粮食全产业链韧性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3-08-16 08:16:12王红梅
乡村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韧性产业链河南省

王红梅

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粮食产业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核心。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樊胜根[1]指出,世界主要农业强国普遍具有强劲的农产品供给能力,能够充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科技发达、创新能力强,农业生产率水平高、产业链长;农民素质高、收入高;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跨国公司。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教授[2]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国际上的农业强国有不同类型,既有综合能力强的农业大国——美国,也有擅长应用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的荷兰、以色列等国家,还有资源禀赋好、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立了以粮食综合生产体系、粮食储备调控体系、全球农业食品供应链为内容的“三位一体”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应对风险挑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数字技术的应用,既可以提高乡村要素的可获得性,又能推动乡村治理模式的升级,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尤其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智慧农业,能较好地实现粮食生产的精细化、智能化和集约化,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数字经济具有的强创新性、高渗透性、广覆盖性等特征,逐渐成为粮食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基于此,笔者主要探讨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粮食全产业链韧性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实现路径。

1 概念分析

1.1 粮食全产业链

2009 年,原中粮董事长宁高宁提出中粮集团要“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的发展战略。宁高宁指出,这种全产业链模式以消费者为导向,控制从田间到餐桌需要经过的种植采购、贸易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销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环节,打造“安全、放心、健康”的食品产业链。宁高宁[3]在研究时也指出,全产业链模式是企业的资产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对现有资源和未来资源的掌控能力,是从粮食生产到被消费的过程中,由粮食生产主体、收储机构、加工企业、经销商及物流服务商等系统性链接起来的完整功能网链。

1.2 韧性

韧性(Resilience)起初只是物理学的概念,表示材料在塑性变形和破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20 世纪70 年代初,加拿大生态学家Holling[4]将韧性概念引入生态学领域,用于研究生态系统受干扰后的“恢复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韧性也逐渐被应用于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领域。笔者将其引入粮食发展领域,探讨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粮食全产业链的韧性,即当遭受外部冲击后,借助于数字技术,粮食产业系统所表现出的风险敏感性、自身抵御能力、自身恢复能力及重组发展的能力。

2 相关研究综述

“数字经济”的概念于1996 年在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希望和危险》一书中被首次提出,并在2016 年G20 杭州峰会被重新界定,即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活动。当前,部分学者研究了数字经济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卫彦琦[5]基于2012—2020 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门限效应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陈晓东等[6]分析了我国产业链韧性提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数字经济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的路径。苟建华等[7]分析了新发展格局下制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的因素,并据此提出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的路径。但是,鲜有学者研究数字经济对粮食产业链的影响,基本没有学者研究数字经济对粮食全产业链的影响。通过检索发现,仅马俊凯等[8]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粮食供应链韧性的作用路径和政策取向。基于此,笔者主要研究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粮食全产业链韧性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以填补相关研究空白。

3 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粮食全产业链韧性的内在逻辑

3.1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利用大数据与物联网等技术可实现对农作物种植环境、生长状态及自然灾害的实时监控与数据追踪,实现对粮食生产全过程的科学计划、信息反馈及精准控制,优化传统管理模式,提升产业组织运行效率。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更为便捷,减少资源错配,降低交易成本。此外,通过数据分析、信息育种、基因测序等手段,有望促进粮食生产由“量”到“质”的转变[9]。

3.2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加工方式,而且打破了空间限制,使产业链得到延伸,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并进一步推动了产业技术的转移与创新,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大数据资源的不断完善给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分析、质押监管融资等增值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粮食的产、购、储、加、销深度融合,可以实现产业链下游生产与消费市场的有效对接,推动粮食产业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

3.3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5G 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延伸了粮食产业链条,有助于形成集生产、仓储、物流、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有效推动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餐饮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多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丰富农业生产和盈利模式。

4 河南省粮食全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制约因素

4.1 资源要素不足

第一,耕地数量、质量下降。河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河南省现有耕地751.41万hm2,与10 年前相比减少了68 万hm2[10];化肥、农药等投入过量,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第二,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粮食产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暴露出当地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存在不足。第三,农业从业者数量不足。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收益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小农户兼业成为普遍现象。而受家庭结构、生产成本、收入结构等要素的影响,兼业户偏好种植低看护成本的粮食作物,生产方式粗放,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较低。

4.2 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共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 186 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2 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 067 家,其余为市、县两级。营业收入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足30%[11]。“链主”联动带农、益农机制欠缺,产业链各方主体协作性、协调性差,粮食精深加工产值占比不到40%。同时,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于机械代替人工。多数农户数字技能不足,学习能力弱,导致其无法获得产业链增值收益,农户和企业无法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不利于粮食全产业链的优化和延伸。

4.3 粮食种植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也随之升级。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带动了优质食品需求量的增加,优质大米和专用小麦需求快速增长,对粮食供给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截至2021 年上半年,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仅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8%[12],难以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此外,郑州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1—2 月,河南省粮食进口总量为8.94 万t。其中,大豆进口占比高达75.5%,进口量达到6.75万t,同比增长13.1%,大豆消费高度依赖进口。而河南省大豆播种面积从2012年的44.8万hm2持续下降到2021 年的33.3 万hm2,10 年间播种面积减少了11.5 万hm2。一方面大豆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河南省大豆播种面积却连年减少,进一步导致供给不足,形成供需失衡的局面。

4.4 科技创新不足,核心技术存在短板

虽然一些新兴技术在河南省已被大力推广和应用,但由于关键核心技术缺失,部分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农机装备方面,智能农机装备设计、加工和制造研发能力不足,高端智能农机核心芯片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在技术应用方面,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应用的普及性不强,难以转化为生产力,且缺乏人才进行后续研发,围绕全产业链条的一体化支撑能力不强;在种业方面,河南省种子企业数量虽然庞大,但“小、散、乱、弱”问题突出,生物育种、科技育种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5 数字经济赋能河南省粮食全产业链韧性的路径选择

5.1 加强资源要素保障

第一,河南省应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耕地保护法律体系,严控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严守耕地红线。第二,河南省应加强土地整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强化蓄滞洪区建设管理,推动良种、良机、良法、良田深度融合。第三,河南省应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实际问题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农村工作队伍[13]。

5.2 强化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链动能力

龙头企业是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是带动粮食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第一,河南省应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利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加强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数字技术嵌入粮食全产业链管理全过程,促进粮食生产与物流业和商贸服务业的融合。第二,河南省应加速龙头企业粮食生产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及推广,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带动农户、合作社、农场等经营主体向企业化、高端化发展,有序引导粮食生产向高端领域延伸,强化龙头企业链动能力及辐射能力。第三,河南省应依托数据平台,建设全产业链粮食产业集群,促进粮食初级加工走向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优化粮食产业链结构,并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保证产业链的有序运作,改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组织契约不稳定等问题。

5.3 打造全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

河南省应打造全产业链数据平台,为粮食产业高效有序发展提供新动能。第一,河南省应依托数据平台,实现粮食产业数字化、精准化管理,平衡供需关系。第二,河南省应大力推进数字基础建设,建立大数据中心,推进产业链大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实现粮食产业技术升级和效率提升。第三,河南省应利用数字技术,打造需求引导生产、供需精准对接的科学化生产模式,降低交易成本,创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推动互联网技术在粮食流通方面的应用,实现全产业链质量监控[14],推动粮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5.4 加强科技创新,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一方面,河南省应建立起高效稳定的财政科研投入机制,为投资大、周期长的基础性科研项目提供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河南省应加强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和转化机制,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搭建数字农业技术交流平台,加大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基层紧缺农技人才的培训,通过试验示范、新技术的集成展示,让农民认识、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农业新技术,助力粮食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猜你喜欢
韧性产业链河南省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46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3:56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中国外汇(2019年22期)2019-05-21 03:15:08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中华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20
产业链春之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