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成
中共靖远县委党校,甘肃 靖远 730600
易地搬迁工作完成后,甘肃省靖远县秉持“搬迁只是手段,致富才是目标”[1]和“搬迁群众优先就业”的思想,统筹抓好搬迁群众就业工作,扶持群众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和特色养殖产业,让搬迁群众发展有基础、增收有保障、致富有路子,确保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经过靖远县干部和搬迁群众的共同努力,昔日靠天吃饭的搬迁户成了“上班族”或“产业达人”,一户户困难群众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小康,过上了好日子,奔向了新生活,充分享受到了易地搬迁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但靖远县易地搬迁安置点扶持工作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基层党组织是安置点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安置点党员是当地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2]。靖远县小型安置点由迁入地党组织进行管理,导致搬迁群众不能很快适应迁入地社区治理要求,而迁入地党组织习惯于靠“关系”办事、靠“面子”解决问题,又对搬迁群众不熟悉,在搬迁群众中的威信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安置点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中型安置点基层党组织都是新组建的,一般安排专职化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作为带头人,但由于部分干部缺乏乡村工作经验和群众组织能力,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号召力不强,引领力弱,难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
靖远县易地搬迁安置点部分建在城镇,部分建在农村。城镇安置点的供排水管网、垃圾污水处理、供气供暖等设施需要提档升级;电网增容改造亟待进行,网络覆盖率较高,但不能因地制宜提升路网等级;基本实现安置点与外界交通干线更加便捷的互联互通,但“断头路”依然普遍存在。农村安置点绿化亮化工程严重滞后,未将水、电、路、气、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纳入乡村建设行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部分安置点幼儿园、医院、养老服务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安置点搬迁群众对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不能完全实现医保、社保、低保、就业、临时救助、大病报销等民生事项全部进驻村(社区)服务大厅,难以实现“一站式”功能全覆盖。大多数安置点没有大中型超市,且小型超市数量不多,搬迁群众购物十分不便。
靖远县大多数搬迁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知识水平低,加之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精细化程度不高,导致搬迁群众外出就业的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靖远县虽然组织搬迁群众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但没有将其与安置点特色产业发展用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导致供需不匹配,需要进一步加强“订单式”培训和以工代训。靖远县也因地制宜实施了一批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以工代赈建设项目,但没有将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与劳动者技能培训、素质提升充分结合起来,没有有效提高搬迁群众参与产业发展、依靠劳动增收致富的能力。
虽然靖远县将安置点产业发展纳入了当地“十四五”时期特色产业发展相关规划,但是政策支持力度仍不够。靖远县虽然建成了一批配套产业园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基地,但是产业提质增效不明显。靖远县委、县政府一直鼓励和引导安置点发展农林畜产品加工、特色种养等产业,但规模较大的特色产业不多、品牌优势不明显,没有充分利用安置点的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新业态。
靖远县在大中型搬迁社区或者安置点基本构建了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功能健全、运转有序的安置社区组织体系,但不能达到“智慧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安置点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但其治安综合防控能力需要加强;安置点赡养纠纷、家庭邻里纠纷频繁发生,需要进一步加强调解工作,畅通居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完善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由于物业管理费较高,居民不愿选择正规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由业主委员会进行管理,但因其不够专业导致矛盾纠纷较多。
此外,搬迁群众都是背井离乡而来,对安置点比较陌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融入社区治理。迁入地部分居民对搬迁群众有排斥心理,认为他们占用了自己的资源,不愿意接纳外来人口,也不愿与其交流交往,很难真诚帮助搬迁群众,容易造成人为的封闭隔阂,无法真正让搬迁群众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阶段以来,靖远县紧紧抓住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这一工作,顺势而为,迅速将工作重心由“建设安置点”调整为“扶持振兴安置点”,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决策部署,着力解决安置点党组织引领力不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社区治理水平不高等重难点工作,聚力把安置点打造成美丽、幸福、富裕、文明新家园及乡村振兴新高地。
靖远县深入开展基层党建“五聚焦五提升”行动,以提升安置点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重点,着力优化基层治理体系。相关部门组织乡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入户走访,征集民情民意,商定帮扶方案,解决搬迁群众的实际困难,取得搬迁群众信任,建立基层党组织威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另外,相关部门举办乡村振兴暨“五治融合”能力提升培训班,对专职化村(社区)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切实提升其政治理论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作用;公开招聘专业化管理村文书,选优配强其他基层治理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安置点党组织凝心聚力的能力。
靖远县以提高搬迁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目标,以安置点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出发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聚焦大中型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弱项,谋项目、争资金、抓落地、见成效[3]。具体来看,靖远县综合考虑安置点人口规模与迁入地公共服务供给状况,将配套基础设施纳入乡村建设行动统一规划,对农村安置点水、电、路、气、通信等设施进行统一建设。实施粮窖安置点渠道衬砌、碾湾坪产业供水工程、五合惠安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白茨林安置点幼儿园建设、五星安置点护坡工程、大坝安置点外墙维修等一批拓成果、强弱项、补短板项目,使安置点绿化亮化、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齐全及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备[4]。
此外,扎实推进安置点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在北滩粮窖、坝吴公路、糜滩碾湾坪等安置点积极推广“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引导安置点群众积极参与美丽家园清洁行动;推进医保、社保、低保、就业、临时救助和大病报销等民生事项全部进驻村(社区)服务大厅,实现“一站式”功能全覆盖。
靖远县把搬迁群众稳就业、保就业作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重中之重,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稳就业、保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动态跟踪搬迁群众就业方向,组织乡镇按月调度搬迁群众务工,建立搬迁群众就业台账,精准对接务工用工需求,逐步提高劳务输转的专业化、品牌化程度[5]。对未就业人员,帮助确有就业意愿的实现就业;对已就业人员,帮助其稳定就业。为充分保障搬迁群众就业,靖远县“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下通过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及积极协调推动在安置点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方式,搭建企业、搬迁群众双向选择平台,让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务工顾家两不误,稳定增收致富。线上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网络招聘App等平台,打破线下招聘地域和时间限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帮助搬迁群众顺利实现就业。
另外,靖远县全力推动省外务工就业和省内县外务工就业双轨并行,协调推进周边基地、园区、龙头企业全面带动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其他类型就业多点开花;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工作方案》要求,把以工代赈作为促就业、稳就业重要举措,积极在搬迁安置点推广以工代赈模式,组织召开以工代赈工作部门沟通协调会议,针对搬迁群众举办以工代赈政策培训,坚持在同等施工条件下,能用人工的坚决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坚决不用专业队伍,吸纳搬迁群众充分就业。
靖远县延续支持安置点配套的优惠政策,立足安置点菜羊杞瓜枣药和文冠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优势,积极衔接农业农村局编制印发《靖远县易地扶贫搬迁大中型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规划》《靖远县易地扶贫搬迁分散安置点后续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同时,靖远县深挖安置点产业优势,瞄准市场需求端扩大安置点特色产业种养规模,加快东湾大坝等安置点日光温室产业种植结构调整,努力推动安置点产业提质增效。例如,在坝吴公路安置点新建冷棚、羊舍,引进新品种肉羊;在糜滩碾湾坪安置点新建文冠果种植基地和钢架蔬菜大棚,加速种植业结构转型;在双龙村安置点积极发展粮油经济作物等。靖远县推动黄河北岸生态供水调蓄水库管网全线供水,北滩粮窖、永和、城川等安置点衬砌渠道建成使用,北湾安置点田间配套工程加速推进,东湾大坝、坝吴公路两侧等安置点老旧日光温室、种养殖基地改造加快,兴隆、双龙、北滩等安置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开展,使安置点产业发展条件趋于完善,助力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此外,靖远县努力在安置点产业延链补链上下功夫。一是积极鼓励建设保鲜库、冷链物流、烘干车间、交易市场、育苗基地等设施设备。例如,为了解决香菇、木耳、灵芝储存难的问题,在坝吴公路安置点新建保鲜库、烘干车间,充分显现糜滩碾湾坪安置点香菇、木耳、灵芝育苗大棚示范带动效应。二是不断丰富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如积极拓展以网络直播带货为代表的新型电商销售渠道,解决安置点产品卖难、难买问题。三是积极融入“甘味”品牌建设,争取把安置点打造成全县“甘味”品牌生产核心区,逐渐让东湾蔬菜、银滩辣椒、碾湾坪香菇、高湾硒砂瓜成为安置点代名词。
靖远县持续优化调整安置点社区组织体系,推进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组织、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等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功能健全、运转有序的安置社区组织体系,打造新时代“智慧社区”;完善安置点属地管理体系,落实网格化管理制度,制定管理工作流程图,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站,充分运用帮办、代办、协办、码上办和网上办等一系列方式,使民政、社保、医保、就业、医疗报销等民生事项实现全覆盖,让搬迁群众少跑路、干部多跑路;发挥居(村)委会、驻村工作队、乡镇干部积极能动作用,引导搬迁党员积极参加社区(村)党组织生活;健全安置点物业管理长效机制,规范物业管理,设立5 年物业费过渡期,过渡期物业费实行“免二减三”政策,全面降低搬迁群众生活成本;举办丰富多彩活动,如靖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靖远县法院、靖远县人民防空办公室等在坝吴公路两侧、东湾大坝等安置点开展装饰美工培训、民法典宣传、东西部协作图书捐赠、5.12防空防灾应急宣传等系列活动,让搬迁群众真正感受到幸福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激发搬迁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促进搬迁群众融入迁入地,努力构建开放融合的安置社区。
靖远县尽管在易地搬迁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系统性返贫风险依然存在。因此,靖远县立足5年后续扶持长期规划,以“五个提升”为发力点,结合全县实际,高标准高起点制定、印发《靖远县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靖远县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相关机制。同时,根据后续扶持工作需要,及时调整优化全县易地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县上主要分管领导为组长、行业部门和各乡镇“一把手”为成员的组织框架体系,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全县易地搬迁工作推进会议,定期研判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为全县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搭起体制机制四梁八柱,为全县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及时完善省、市、县三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组织领导和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确保队伍和工作总体稳定。各村镇定期向县级主要领导汇报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进展,协调解决后续扶持工作存在的各类问题。
地区政府部门认真排查梳理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涉及易地搬迁各项指标,会同农业农村、乡村振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对安置点产业、就业、整改情况进行多轮督查,查漏补缺;按照“六必访”“六必查”要求,积极配合乡村振兴局及各乡镇常态化、网格化排查搬迁群众返贫致贫风险;针对不稳定搬迁对象,督促各乡镇应纳尽纳,精准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落实就业、产业、医疗等帮扶措施,切实消除不稳定户致贫风险。此外,地方政府及时总结提炼后续扶持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对成效明显的典型给予宣传推介和通报表扬,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