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农创新: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2023-08-15 08:57谢玲红滕晨光吕开宇
中国经济报告 2023年3期
关键词:支农金融服务金融

◎ 谢玲红 滕晨光 吕开宇

提 要: 推进金融支农创新是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重要途径,更是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结合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点,聚焦保障粮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产品、服务与模式,涌现出了一批覆盖“政银保担基企”多方主体,涉及全产业链金融、投资引导基金、托管+保险,抵押贷款等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产品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实践,全面改进和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为推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金融支农创新实践的三大着力点

(一)着力破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顽疾的金融创新

农村合规抵(质)押物缺、信贷渠道缺、适用金融产品服务缺的“三缺”问题,是造成三农领域融资困境的根本掣肘。各地、各金融机构强化以信用为基础、抵押为补充、担保为支撑的授信服务机制创新,为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方案。

一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促信贷。2022 年,安徽省蒙城县、江苏省兴化市、山西省翼城县、福建省古田县4 个国家级试点地区和安徽省阜南县、江苏省南京市、上海市、河南安阳县、重庆市城口县5 个自主试点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持续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推动信用村示范点建设,创新推出以信用促信贷,以信用防风险产品。如:工商银行围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开展整村授信;邮储银行在全国250 个村开展农户普遍授信试点,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小额度、广覆盖、纯信用的线上金融服务。

江西金溪县各大金融机构推出“肉牛养殖贷”等近百种特色产业贷款金融服务方案,推动当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图/中新社

二是开发新型抵押贷款产品,弱化传统抵押物依赖。探索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开发基于畜禽活体、大型农机具、农用设施、收益权、承包权、植物新品种权、集体资产股权等的新型信贷产品。如:吉林支牧联盟开发吉牧阳光贷、吉牧e 贷、吉畜贷等多款肉牛活体抵押贷金融产品,2022 年发放活体抵押贷款金额达62.43 亿元;工商银行针对深圳地区下辖农村区域有限、林地资源匮乏等特点,创新异地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助力林企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增值,解决林业贷款缺少抵押物的问题。

三是创新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担保产品,强化分险增信。不断探索农机、养殖圈舍、农业设施、生物资产等非标抵质押物反担保模式,降低担保准入门槛。深化政银担合作,建立联合担保机制,创设“见担即贷”“见贷即担”“见保即贷”金融产品,如:江苏农担公司与建设银行联合开发了“见保即贷”产品,实现风险评估互认,大幅拓展业务规模,提升办理效率。针对林木、水果等生产周期较长产业,推出长周期产品。湖南农担公司“惠农担—油茶贷”产品最长担保期限可达10 年,四川农担公司“柠檬贷”产品最长担保期限可达8 年。

(二)着力适应三农领域金融需求新变化的金融创新

农地规模化经营不断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村金融需求也随之发生转变。各地、各金融机构主动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产业发展新业态和乡村建设带来的投融资需求变化,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与模式。

一是适应生产经营方式变化,开发满足规模化经营主体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随着农业生产经营范围由单一化向集约化转变,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也由原来的“小、频、快”向规模化、多元化需求转变。适应这些要求,金融机构开发设计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额度大、周期长、范围广等特点的金融产品。如:中华联合保险集团探索创新“农业保险+信贷”支农惠农直通车服务产品,2022 年实现单一主体平均授信额度达49.2 万元,最高授信额度可达450 万元,50万元以上授信的经营主体数量达到51%。

二是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开发支持产业发展新载体的产品和服务。当前,农业产业金融需求由传统的生产环节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各个环节扩展。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现代农业主阵地,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全产业链融资、整域推进(园区+产业化联合体)等实践模式。农业农村部联合工商银行发起的“兴农撮合”活动,截至2022 年底,累计授信达到1009 亿元,覆盖140 个农业产业集群,惠及超过90%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0%的农业产业强镇。河南为强筋小麦产业集群创新推出“粮食收购贷”,广西为南宁横州现代农业产业园、河池宜州蚕丝绸产业园区量身定做“茉莉花兴农贷”“桑蚕兴农贷”,辽宁、吉林、福建针对良种奶牛、小粒花生、玉米、福鼎白茶等产业集群上线“兴农牛e 贷”“兴农花生快贷”“蓝天贷”“茶e 贷”等特色产业融资产品。

三是对标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任务,创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2022 年,依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项目库,创新整县推进、打捆打包、基金债券撬动、投贷联动、平台公司统筹等投融资模式,稳步提升中长期信贷支持规模。江西宁都由县农投集团公司作为融资主体,整合财政、金融、企业、农户等渠道近20 亿资金,建成5.7 万设施蔬菜基地。安徽省将融资项目库项目同步引入绿色食品产业基金和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项目支持范畴,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实现2022 年第四季度三大领域新增投资达100 亿元。

(三)着力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更可持续的金融创新

金融资源城乡分配分化明显,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信息孤岛”现象突出,农村金融服务仍然是金融循环体系的最大短板。为此,致力于增强农村金融服务便利性、可得性和扩大覆盖面,金融机构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打造多层次、高效率、可持续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下沉金融服务网络。大型银行优化县域农村网点布局,延伸乡村服务触角。农业银行明确提出“县域贷款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目标,完善“人工网点+自助网点+惠农通服务点+互联网渠道+流动金融服务”五位一体渠道服务体系,2022 年新设网点、迁址网点的65%向城郊或城乡结合部、乡镇布局。强化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全国3893 家农村中小银行,73%的法人在县域。通过乡镇挂职、驻县帮扶、进村入户等手段,加大基层金融人才支持。2022 年,河北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专员”试点,提供“驻乡包村”金融服务;广东推行万名乡村金融特派员进万村行动,实现2.12 万名金融特派员进入2.11 万个行政村。

二是不断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持续深入实施江苏、安徽、福建等9 省份的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截至2022 年底,山东省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已在23 个县域92 个乡镇开展;安徽省推出党建引领信易贷、振兴快贷、诚信贷、先锋贷等13 款信用村建设专属金融科技信贷产品,累计为64.29 万户授信522.79 亿元。同时,不断创新数字金融服务,推出数字+场景、线上+线下、农业大数据+金融等产品模式。如:农业银行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活体牲畜转变为“数字牲畜”,探索实践“智慧畜牧场景+智慧畜牧贷”服务模式;中华财险甘肃分公司搭建智慧牧场综合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录入、远程管控、实时告警等功能,实现精确高效保后管理及理赔审定。

三是稳步推进农信社改革。坚持因地制宜、一省一策、分类推进等原则,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信社改革模式。目前,山西、河南、广西等地农信社改革方案已获银保监会批复。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成立,保持了两级法人地位不变和“下参上”的入股模式。河南农商联合银行由省政府出资组建,通过自上而下参股控股形成省控市、市控县的三级管理架构。四川以转变省农信联社职能为创新重点,积极申请组建省级农商银行,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地区组建市级统一法人农商银行。甘肃组建甘肃农商联合银行,并将发行的中小银行专项债首次用于补充省联社资本。

二、金融支农创新实践成效显著

(一)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助力乡村振兴作用不断增强

一是涉农贷款规模再创新高。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银行协同发力,信贷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2 年底,全国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9.25 万亿元,同比增长14%,高出全国各项贷款余额增速2.9 个百分点。二是农业保险规模达到全球最大。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加快推进,截至2022 年底,农业保险规模达到1192亿元保费规模,为1.67 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 万亿元,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覆盖面达到80%以上。三是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规模稳步增长。全国农担体系坚守政策性定位,推动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产品设计更加多元。截至2022 年底,农业担保在农业大县的覆盖率达99%,在保余额达3379.9 亿元,在保项目120.2 万个,户均担保额度达31 万元。四是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有效激发。全国各级政府已设立乡村振兴基金91 支,认(实)缴资金规模合计1867.47 亿元;沪深两市100 余家农业上市企业市值近2 万亿元,27 个主要农产品期货品种期货(不包括期权)总成交量16.42 亿手、成交金额112.71 万亿元。

(二)金融支农覆盖面持续拓宽,重点领域和人群金融支持得到加强

一是实现金融服务对三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滴灌”。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金融创新不断强化。如:农发行加大粮食安全专项支持,2022 年投放粮棉油贷款7483.35 亿元;农业银行加大种业阵型企业金融服务,截至2022 年末,种业贷款余额282 亿元,增速82%;国开行提供中长期贷款17亿元累计支持四川省40 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银行“高标准农田贷款”金融产品贷款余额突破30 亿元;交通银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元。二是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升级加力,助力脱贫地区守住不发生规模返贫底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县一策”金融服务策略扩面推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信贷支持持续加大,实现脱贫地区各项贷款余额达10.7 万亿元。脱贫小额信贷规模稳步扩大,河北、山西、广信等地富农产业贷试点开展,实现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富农产业贷新增授信达1012.03 亿元。

(三)金融科技深度融合,金融服务质效稳步提升

一是金融服务便利性快速提升。农村支付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上银行、惠农电商服务平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等信贷场景应用不断丰富,有效拓宽了金融服务半径。据统计,全国已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助农金融综合服务站)89.33 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9.31%。二是金融服务精准性显著提高。涉农信息数据平台的搭建,有效促进了信息数据整合、共联共享,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精准性。截至2022 年末,依托农业生产经营数据库,信贷直通车累计为80.3 万个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对接服务。三是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增强。信息数字场景加快影响,农担服务持续下沉,抵质押物产品逐步扩大,金融机构信息、信用、信心缺失问题有效缓解,万千农民和农村小微企业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融资机会和其他服务。截至2020 年底,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1 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全年共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228 万户,同比增长19.4%。

三、下一步金融支农创新实践方向及举措

(一)基于科技驱动提供解决方案,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农村金融服务的信息化、数据化、在线化有了长足进步,但金融科技赋能服务的深度广度精准度仍存较大瓶颈,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道阻且长,亟需有力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撑。建议:一是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应用。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创新开发低成本、广覆盖、便捷可得的普惠型农村金融产品,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加快数据场景应用推广,扩大信贷、保险服务惠及面、便捷度,打通数据壁垒和信息竖井。二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应用。进一步强化信用村、信用户数据转化应用,配套信用信贷产品,推广建立预授信机制,加快纯信用、小额度支农产品探索落地,有效化信用为信贷。三是强化数据增信共享应用。依托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加快涉农数据整合,强化对生产经营信息库、融资项目库两库建设,推动地方与金融机构数据直连共享,推动实现数据增信。

(二)要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推进产品、服务与模式创新

围绕三农融资需求新变化,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产品、服务与模式,但农村金融的总量供给不足问题和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突出。建议:一是持续优化下沉金融服务网络。支持金融机构设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室、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持续开展金融人才服务进村入户、驻乡包村等行动,精准挖掘基础金融需求,优化改善农村金融生态。二是加快支农产品、服务、模式创新。支持银行、基金、农担、农投公司等金融主体强化与地方合作,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广企业厂房、大型农机具、温室大棚农村贷款抵质押方式,因地制宜创新推出高标准农田保险、政策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保险等实用性金融支农服务产品。三是发挥融资融智优势。强化政银担合作,鼓励金融机构提前介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谋划,助力地方政府将零散项目打包后整体实施,并包装为市场化大工程,形成项目融资和收益自平衡的项目融资方案。

(三)发挥好财政资金“药引子”作用,加快形成“政策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元支持格局

农业农村领域绝大部分项目风险大、收益低、回报慢,双向联动、效应叠加的财政金融联动机制体系还未完全理顺,使得三农投资仍以财政资金为主,金融和社会资本供给不足。建议:一是扎实推进金融支农创新试点。继续以政府购买方式,强化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创新试点引领示范,鼓励地方和金融机构围绕自身特色特点,自主开展金融支农创新探索试点,持续营造部门支持、地方自主的金融支农创新氛围。二是加强投融资合作模式创新探索。强化政府债券基金投资和金融信贷、社会投入联动,提供票据融资、企业上市、农产品期货综合性融资支持,鼓励乡村振兴债券直投,丰富“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资本金补充+股权合作+贷款贴息”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作用。三是强化农业农村投资项目谋划。以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库为抓手,强化融资项目考核、对接、合作,鼓励通过整县推进、打捆打包、统筹融资、全产业链等形式谋划项目建设经营。支持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用活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支持发放低息、无息贷款20-30 年长期信贷支持。

猜你喜欢
支农金融服务金融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福利绩效的DEA评价
P2P金融解读
发达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