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于乡野的遗珠

2023-08-15 00:49祁万强
青海湖 2023年12期
关键词:木雕古建筑文化

祁万强

湟水,黄河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在岁月的沧桑巨变中,这条青海大地上的母亲河,缔造了峡谷、盆地、高山等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从卫星地图鸟瞰河湟谷地,你会发现这是一片由黄河一级支流属性的湟水以及黄河在青海高原东北部所包夹而成的一片三角形地带。这片三角形的地带中,今天行政区划上的海东市乐都区,由于湟水河千万年来的冲刷,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谷地。

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湟水中游的海东市乐都区,自古以来就是“青海道”上的主要驿站,河湟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文化遗存证明,距今几千年以前高原先民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柳湾墓地曾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多的彩陶,老鸦峡遗留了丰富的摩崖石刻文化古迹,瞿昙寺为古代建筑史、壁画史的研究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一切就是最有力的明证。

鸟瞰乐都区县城所在地的碾伯镇,它夹峙在胜番沟、羊肠子沟、双塔营沟、孥目赤沟等几条沟壑之中。分布在湟水河南北两岸的茫茫南北群山中,马场山、松花顶、桌子山等山脉孕育了丰富的水系。由于冰雪融化的补给或日常降水的汇集,一条条溪流沿着地势从不同的沟壑中源源不断地注入湟水河。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地势南高北低,形成了地形狭长、气候较为温湿的谷地。

胜番沟,当地人称之为引胜沟。原属引胜乡,2007 年引胜乡并入寿乐镇。根据地方志书记载,东祁土司朵尔只失结后裔世居于此。仓岭沟是胜番沟东北处的一处小沟壑,由于地处仓岭顶山下而得名。

走进名不见经传的仓岭沟村,惊喜便接踵而来。未料,隐藏在群山之下的这个小村庄,直到今天竟然奇迹般地保留下来多处中国传统古建筑民居。

仓岭沟村多为祁姓,均为蒙古族。在外务工多年的村民祁善珍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也许正是由于一直在外打拼的缘故,很少回到村里居住的他,将古寨保留得异常完整。

一般来说,北方的传统民居一般由照壁、大门、围墙、院落四部分组成。古往今来,人类对于居所中大门的装饰可谓是穷尽所能。故而,中国传统的民居中大门是建筑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门上的雕刻装饰,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古代文化的内涵、伦理道德、理想追求等。从形态上来说,也显示了各地区、各民族、各类宗教的有效特征。

祁善珍老人家砖木合一的大门,有着典型的传统色彩。和众多大门一样,它是由门扇、门框、门斗三大部分组成。也许材质采用的都是优质松木的缘故,虽然经历了岁月的风吹雨打,但依旧傲然挺立在天地之间。门斗上书写有一块“耕读传家”的木匾,行楷字体苍劲有力、飘逸洒脱。从“中华民国八年闰二月十一日吉立”的字眼可以推断,公元1912 年元月中华民国正式建立,民国八年就是1919 年,到今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门上精美的砖雕和木雕,虽然经历了百年的岁月沧桑,但依旧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先拿木雕来说,“道家八宝”暗八仙中的团扇木雕,寓意着健康长寿、绝境逢生;葫芦木雕,寓意着救济众生、长生不老;荷花木雕,寓意着修身养性、冰清玉洁。除了传统的梅花、牡丹、竹子、荷花等木雕以外,一幅老鼠戏葡萄的木雕显得尤为生动可爱,这一图形蕴含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寓意着多子多福、五子登科。工匠雕刻刀法细腻、立意新奇、构图均衡、惟妙惟肖。平时里让人们生厌的老鼠,一经雕刻师的造化之后,在木雕中就变得可爱逗人、妙趣横生了。

再看砖雕作品,除了传统的宝剑、鱼鼓、花篮等暗八仙图案以外,一个圆形的万寿图案中两只蝙蝠展翅欲飞,圆形图案底部方形底座的四角雕刻有四个仙桃,寓意着“福运临门”“福运天来”。这些砖雕作品借用人们能够直观理解的图案,并将它们加以组合的方式,把人们在生活中的美好追求和幸福向往用来寄托,具有借物寓意、借物寓志的非凡意义。从而,赋予木讷和冰冷的物质产品以鲜活的生命特色。

这座百年大门,还有一处不得不提及的门枕石。门枕石俗称门礅、门座、镇门石。因雕成枕头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门枕石。它不仅起到了支撑门框、门轴的作用,还有装饰门脸、避邪祛恶的重要意义。这一方形的石质构件面部雕刻有菊形石纹,纹路虽然简洁但却并不缺乏美观。过去的时候,门墩往往显示主人身份和地位。武官宅第的门墩是石鼓形的,用来表示战鼓;文官宅第的门墩是方形,表示官印或者书箱。高级文官的门墩石上一般雕刻有狮子图案,低级文官的门墩石上雕饰的一般是花鸟鱼虫类的图案。不过,有钱人家修建大门的时候也会有门墩石,一般都是箱子形且都没有花纹。普通百姓家中的门墩则是木质的,造型较为单一,仅仅起到了支撑门框的单一作用。

走进大门,在不大的院落中赫然矗立着一栋两层高的小木楼,虽没有雕梁画柱,但依旧显得古色古香、颇为精致。据随同的仓岭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甘文辉说,由于这一家族中的亲人在院子里修建新房,拆除了几间老房子,现在木楼只剩上下12间房屋了,院子看着也小了很多。

这是一座中国早期典型的坐北朝南的木建筑楼房,几根粗壮的通天柱下是巨大的柱顶石,横梁等榫卯结构很好地保持了房屋的稳定性。二楼上的走廊扶手莲花样的木雕花式纹路清晰可见,木质的地板虽然磨出了岁月的痕迹,可布满灰尘的窗户上的木格依旧保存完整。尤其是梁房下和边檐柱两侧的雀替木雕,更是难得一见。

雀替原是放在柱子两侧或者是梁房下,用来共同承受上部压力的木质物件。它的具体位置在梁与柱或枋与柱的交接处,除了具有一定的承重作用外,还可以减少梁、枋的跨距或是增加梁头的抗剪能力。

这座古宅横梁上为牡丹花雀替,花茎采用了柔美曲折的线条,看似卷草,这样的花茎和牡丹花的结合,显得富丽典雅、异常动人,有富贵平安的吉祥寓意;门柱两侧则是传统的卷草纹雀替,卷草也称为“蔓草”,是唐代时最为流行的装饰纹样,故而也叫作“唐草”。即使时过境迁,卷草纹木质雀替依旧能看出柔顺、飘逸的特点,造型典雅古朴、自然清新。

在青海的民间,雀替也被称为柱口牙子。然而,随着建筑装饰性的不断变化,它的装饰性远远超过了实用性。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转变成了美学的构件,一种生动的形式随着柱间框格而改变,轮廓由直线转变为柔和的曲线,雕法衍生出了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样式也有了动物和植物等各种富含吉祥寓意的内容。

就是这样的一个小村落中,笔者走访中还发现了几处残存下来的古建筑。就拿村民祁登录的老宅来说,虽然大门没有那么的阔气,可二层木楼依然保存得较为完整。尤其是大门上那块风格秀媚、平和畅达的书法木匾“明山秀水”值得说道一番。

成语明山秀水,意为风景优美。宋代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中有“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的记录;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有“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的记载。和以往的“耕读传家”“书香门第”内容不同的这块匾额,仿佛更能体现出老宅主人的心境和意蕴。

这座古宅也许是时间更为久远的缘故,显得更加地破败和颓废。柱子虫蛀的现象很严重,踩在上楼的露天木梯上,发出咯吱咯吱的沉闷声响,好似一不小心就有塌陷的可能性。刻花木雕也是残缺不全,房顶处的木梁上也有漏雨的痕迹。可是,从一楼主房的四扇隔扇门中,依旧能看出当时房主人的身份并不一般。

我国第一部详细论述建筑工程技术及规范的官方著作《营造法式》中,曾记载了“四抹隔扇”门的制作方法,而这种隔扇也成为宋代建筑的通用标配。到元代、明代,发展出五抹隔扇,清代改为六抹隔扇。从这一记录不难看出,隔扇的抹数越多,它的年代也就越靠后(当然,隔扇数的多少也与后期建设者的财力有关)。祁登录家中的这座古宅的隔扇门,由隔心,绦环板,裙板三部分组成。即使没有镂空的雕饰,也没有精美的木雕,可依旧表现出了质朴和大方的姿态。

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在一定的意义上它是某个区域内“历史记忆的符号”和“文化汇集的细胞”。因为,它们往往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最直接、显眼的证明,它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也许这就是古建筑存在的真正意义吧。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这些遗留的古老民居则是载体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现代建筑艺术飞跃发展的今天,它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通过凝视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们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

仓岭沟村,这个在青海省乃至海东地区来说并不起眼,甚至是再普通不过和默默无闻。然而,我们从保留的这些古宅中不难看出,它是一座村庄的记忆,更是海东农业区历史文化变迁的见证者,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地方真正意义上的地理标志和人文标志。

站在仓岭沟村村口一处叫嘴儿坡的高地鸟瞰全村,地处叉阳沟,三叉沟的小村落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垭口处的古长城遗址依旧清晰可辨,不知道守护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发源于老边顶和桌子山的那条小溪流,像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穿村而过,也许正是它的存在,孕育了多处汩汩流淌的泉眼,成为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温暖沟壑中人类的生命之源。村口寺庙附近那棵生长了几百年的小叶杨,冬天好似已经有了枯死的症状,然而春风吹来时它依旧会绽放出生命的绿色。

优越的自然条件、较好的植被环境、安全的军事区域、充沛的水源场地、肥沃的土地资源等元素,具备了人类生活的一切要素。陈家堡、仓岭沟、台子、牧场、大草滩等,一个又一个具有军事色彩和生产方式的地名,便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中诞生了。

其实,不仅仅是仓岭沟村,在中岭乡马家洼村、泉沟村,瞿昙镇徐家台村等地,都有着大量残存的古民居。尤其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偏远村落,这些古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它们不仅是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更是农耕文明的根基、精粹。同样,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威尼斯宪章》说:“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可见,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的传统。

一座古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它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做的多么神似,但如果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它的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这样的历史阶段,古民居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承接过去和衔接未来的桥梁作用。假设,如果一个乡村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古建筑,那么这一古建筑会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会成为人们长久的精神记忆。

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用乡愁展读古民居文化的传承,岁月沧桑、史海茫茫。保护传统村落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而实现文化强国的伟大梦想。

猜你喜欢
木雕古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谁远谁近?
中国古建筑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木雕鱼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