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 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育学博士)
图/羽 狐
最近,安奇奇在课余时间迷上了玩拼插玩具,他非常投入,常常一拼就是一整天,有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城堡、汽车、超人……一件拼完了,他立刻就想开始拼下一件!相信不少“可可豆”也有着同样的体验吧?这些看上去平平无奇的小积木、小零件,为什么拥有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呢?这其中可隐藏着不少心理学知识。
在我们的大脑中藏着一个“反馈奖励机制”,当我们完成一定的任务或目标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等多种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的“快乐激素”。
我们完成的目标或任务越难,获得的“快乐激素”就会越多,而花费的时间也会越长,这就是心理学家常说的“延迟满足”。比如要想在期末取得好成绩,我们这一整个学期就得好好学习。和日复一日的刻苦学习相比,拼插玩具的难度小得多,我们不需要太多努力,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收获一件完整的作品,这样轻松获得的“即时满足感”,自然会让我们沉醉其中,拼完一件又想来一件了。
虽然“即时满足”会让人快速获快乐,但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变得更偏向于快速回报,只看重当下而忽略未来,落入“被眼前欲望控制”的恶性循环中。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玩拼插玩具时总是特别投入,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这是因为,比起需要动用复杂脑力运算的智力游戏或需要动用大量体力的体育游戏,拼插游戏的过程非常简单且明确,我们只需要完成“选、取、放、压”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作品。也正是这样单一的重复动作,创造了一种“沉浸感”,使我们在拼插时能更加专注,沉浸在拼插中的时间也变得更长了。
除此之外,拼插玩具还完美地戳中了我们对玩具“独特、新颖、有趣”的心理需求。除了固定形态的成品零件外,拼插玩具还有着大小各异、形状不一的散装配件,让我们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思考,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完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成品。
拼插玩具的连接方式虽然简单,却能组成各种不同的形态,既可以组成立体成品作为桌面摆件,也能够组成平面成品作为墙面装饰……正是这样丰富的可玩性和互动性,让作为玩家的我们更加着迷。
有拼插玩具的“可可豆”,家里一定不止一个吧?路过商店的时候,你是不是总是想着法儿让爸爸妈妈再给自己买一个?这其中,除了之前提到的自身的心理因素,商家们还通过各种“套路”,精准地拿捏了我们的消费心理。
拼插玩具商家积极地与当下热门的品牌或家喻户晓的电影、游戏结合,推出各类联名产品,充分掌握了“粉丝”们的心态。想想看,当看到与《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联名的拼插玩具套装时,谁能不动心呢?不停推出的新设计和新联名主题,不仅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新玩家的加入,也让“骨灰级”玩家忍不住想要“再买一个”。
除了新的联名款,限量的绝版商品也是商家们爱用的“撒手锏”。“只此一件!”“限量供应!”“售完即止!”……商家们打出这些广告的同时,也为商品营造出一种“稀缺感”,紧紧抓住了人们想要获得稀缺物品的心理,同时还利用了“禁果效应”,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吸引力——别人没有的我想有!怪不得人们会为了所谓的“绝版”抢破头!
禁果效应:也叫潘多拉效应,其实就是我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越要求你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你就越想反着来。
除了以上两种“套路”,商家们还会不断地推出同一主题下的大量不同形态的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可以相互组合,形成新的创意作品。对于许多将拼插玩具视为收藏品的玩家来说,怎么能忍受自己的珍宝“还缺一个”呢?
虽然拼插玩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拼插玩具也衍生出了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功能,现在也常被应用在儿童多动症和孤独症的治疗中。所以对待拼插玩具,大家只要调整好心态,就不需要过度担心了。
现在,各位“可可豆”已经知道拼插玩具是如何悄悄地拿走了我们的时间与金钱。相信在全面地了解拼插玩具的“缺点”、用途和价值后,大家会更理智地购买和使用它。
你是不是也发现,在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和现象中,往往隐藏着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心理现象和科学道理?你是否有相关的疑问或困惑呢?细心的你又观察到了什么生活现象呢?欢迎与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