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丹琴
福建省建瓯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 353100
颈源性头痛是由颈椎病变所导致,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复发性、单侧非搏动性的头痛发作。中医将颈源性头痛归于“痹症”“头痛”“脑风”“头风”范畴,认为其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或因跌扑损伤、筋肉拘紧、关节失稳而致颈部经脉闭阻、气血不畅所致。常规中西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收效甚少,常需要多学科方法联合应用方可达到治疗目的。以针刺等为主的中医外治法通过刺激穴位,可达到疏通经络、祛邪扶正、调理气机的目的,对颈源性头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1]。内热针(又名内热针软组织松解术)是一种创新的针灸技术,它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通过针芯内的恒温加热电阻丝对病变部位进行加热,从而起到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代谢循环、减轻局部疼痛、促进组织修复等功能,效果较普通针刺理疗更为迅速、持久[2]。本研究报道了在针灸理疗基础上采用内热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7月—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的324例符合国际头痛协会发布的《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2018版)》中关于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3]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要点包括:(1)颈部活动可诱发头痛;(2)压迫患侧枕区或高位颈椎区域可诱发头痛;(3)颈部活动受限;(4)可伴有患侧颈、肩或臂部等非根性疼痛症状;(5)诊断性神经阻滞注射治疗后疼痛可缓解。随机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62例。研究组中男82例、女80例,年龄37~74岁,平均年龄(54.7±10.4)岁,病程1~5个月,平均病程(3.7±1.2)个月;对照组中男79例、女83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53.4±12.1)岁,病程0.5~4个月,平均病程(3.9±1.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理疗治疗。取天柱穴、风池穴、翳风穴、率谷穴、太阳穴、阿是穴,常规消毒后刺入针灸针,针下后均匀提插、捻转,针刺得气后予红外线照射,留针30min后拔出,压迫止血。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头夹肌、上方斜肌、前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肌肉予以理疗改善循环,消炎止痛。研究组采用针灸理疗联合内热针治疗。针灸理疗操作同对照组。内热针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在头部、颈部、颈椎等压痛点解剖位置定位“布针”。常规消毒后,以内热针(直径0.5mm,长度60mm,济宁市佳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穿刺并行局部松解,共布40针。将针柄连接内热针加热器(KF型内热式针灸治疗仪,济宁市佳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恒温45℃加热针芯。20min后拔出全部内热针,压迫止血。3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1次/周,治疗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现时疼痛强度评分。采用现时疼痛强度评估分级(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强度进行评分。用0~5分代表痛感:0分代表无痛;1分代表轻微疼痛,但可以忽视;2分代表引起不适的疼痛,无法忽视,但不影响正常生活;3分代表具有窘迫感的疼痛,无法忽视,影响正常生活,需服用止痛药物;4分代表严重的疼痛,无法忽视,影响正常生活,但可完成如进食、排便等基本生理活动;5分代表不可忍受的疼痛,无法忽视,无法活动。(2)头痛频率及头痛持续时间。头痛频率以平均每月发作次数统计;持续时间按小时计算,为每月平均头痛持续时间。(3)患者对头痛缓解的自我评价。患者对头痛缓解的自我评价包括以下选项:①无效:头痛频率、症状较治疗前并无改善;②有效:头痛频率减少和/或症状减轻,自我感觉较治疗前改善<50%;③显效:头痛频率明显减少和/或症状好转,自我感觉较治疗前改善≥50%;④痊愈:头痛症状未再复发[4]。(4)不良反应。统计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1 PPI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P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和3周后两组患者PPI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PI评分比较分)
2.2 头痛频率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头痛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和3周后两组患者头痛发作的频率降低,且研究组患者头痛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频率比较次/月)
2.3 头痛持续时间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和3周后两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且研究组患者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持续时间比较
2.4 头痛缓解自我评价 研究组患者对头痛缓解的自我评价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68,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患者对头痛缓解的自我评价[n(%)]
2.5 不良反应 研究过程中研究组和对照组各出现1例类似晕针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头晕、心悸,静息休息15min后可缓解,无其他不适。
内热针是前人基于人体解剖学和大量总结了软组织松解手术经验后发展而来的一种热疗与传统针灸相结合的中医外治手法,在针刺的基础上对针体进行加温,从深部均匀、恒温加热患处,使得热力在病灶区域均匀、缓慢传导,进而达到减轻疼痛和促进组织修复的目的。内热针对多种骨关节、软组织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国内学者对内热针的治疗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内热针除了可以加快局部血流循环外[5],还可以抑制炎症信号通路激活[6],使患者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炎症因子减少,并减慢红细胞沉降率[7]。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纯针灸理疗的患者,内热针联合针灸理疗的患者治疗后1周、3周的PPI评分更低(P<0.05),提示内热针联合针灸理疗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头痛症状。分析认为,单纯针灸理疗虽可提高颈源性头痛患者神经痛阈,改善椎动脉血管异常紧缩状态,但无法快速缓解疼痛,而联合使用内热针时则可将内热针的刺激作用反馈至下垂体,改变与疼痛相关的内啡肽、超氧化物歧化酶、氧自由基水平,进而减轻患者痛觉[8],二者联合则可加强对疼痛的控制。此外,内热针的刺激量相比于针灸更大,短时间内的反复、高强度刺激可使痛觉神经脱敏,替代病理性疼痛的信号传递[9]。内热针联合针灸理疗治疗的患者头痛发生频率及头痛持续时间经治疗后也较单纯针灸理疗患者更少和更短(P<0.05),提示内热针联合针灸理疗可有效降低疼痛发生频率和疼痛程度,可能与内热针同时具备镇痛和松解的双重作用有关。既往研究结果表明,内热针针刺可以使神经元兴奋性降低,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进而使因组织损伤引起的头痛发生率降低,程度减轻[10]。内热针联合针灸理疗治疗的患者绝大多数都认为治疗在不同程度上对颈源性头痛起到了效果,8例患者头痛症状未再发生,自觉痊愈,仅1例认为治疗无效。相比于单纯针灸理疗,内热针联合治疗显效的患者更多,说明内热针联合针灸理疗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肯定。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中各出现1例类似晕针不良反应,短暂休息后缓解,说明内热针的应用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内热针联合针灸理疗可缓解颈源性头痛的疼痛症状、减少头痛发作频率、缩短头痛持续时间、促进疾病好转,且安全性较高,对颈源性头痛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适合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