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张凡俊

2023-08-15 13:20:01和羽楠
文化产业 2023年22期
关键词:境界文化产业艺术

和羽楠

张凡俊

张凡俊,号观山客,字元吉,山东泰山人,创作型实力派山水画家,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现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山东省分会副主席,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理事,泰山画派研究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中宣盛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会员,山东现代节庆咨询中心艺术指导,北京复圣轩文化传媒公司特邀画家,环球卫视签约画家。

作品《岱宗青未了》入选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第十七届作品展,《江山如此多娇》荣获第二届国粹传承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雄峙天东》入选相约泰山全国中青年书画名家作品展,《山水清音》在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庆祝建国70周年书画摄影展中获优秀奖。

作品入编《中国艺术经典》《中国书画艺术年鉴》。曾在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个人山水画作品集。CCTV《品牌中国》栏目、《企业观察报》、《诚信山东》、《艺韵阁》、《泰安日报》、《枣庄日报》等均对其有专栏报道。

2017年1月,其作品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2017年被中国文化进万家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国实力派书画名家”称号。

张凡俊荣获《文化产业》杂志 2023 年第 22 期封面人物。

赏张凡俊老师画作,“可爱”二字遂上心头,不禁想到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四中曾说:“(予)见荆棘中有崖石,刻‘树石二大字,奇古可爱。”转念一想,张凡俊老师又何尝不是艺术群英中之佼佼者?一木一石,一瀑一溪,盘云拨雾,洋洋洒洒,壮而观之。清雅而不浊俗,淡泊而不奢华,旷达而不促狭,平和而不偏激,细细端详,山重水盛,似有云涌群山之势,草意茂然,似有拨云点绿之姿,实是壮观俊秀,百味回甘,令人目不暇接。此外,笔墨中透露出上乘书画作品所独具之静气、灵气,亲切而厚重,在给观者会心一击的同时,更吸引观赏者随之潜入境,一探生活、人生之苦乐滋味,妙哉。与此同时,中国山水画黑、白、灰三色互相交织造景创境,观张凡俊老师的山水画,似乎有一个引子若隐若现,令人初觉赏心悦目,再看荡气回肠,终章酣畅淋漓,这与张凡俊老师画作中以人为本关乎情的创作理念不无关系。宋代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张凡俊老师在山水之外另辟一境,更显真情,丘壑草木,烟云流水,无一不传情达意,寄托着画者对祖国山河的浓浓深情,实是不凡。

《文化产业》:您认为真正的艺术和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张凡俊: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一把尺,不论长短,当我们欣赏书画作品时,这把尺便开始起作用。于是,我们开始关注作品的艺术水准以及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意趣。而这把尺也有一个内核,这一内核引导着我们直通艺术之源,直通我们的心灵深处。最能撼动这把尺的无外乎真正的藝术,而真正的艺术无外乎最能打动人心灵的艺术。当然,最能打动人心灵的作品必然是由真正的艺术家创作的,这些艺术家用笔墨尽可能地书写世间的真善美,弘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他们绝不单纯地迎合市场,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深知人们需要的是高质量、高水平且有思想底蕴、有传承价值的艺术作品,所以,他们用良知与世界交手,渴望为世界奉献真正的艺术。

《文化产业》:您对学习绘画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吗?

张凡俊:将脚步放慢放缓,全身心投入创作中,这也不只是对年轻人的建议,提出来与诸君共勉。绘画不只是技艺的艺术,更是往深层次探的工艺。大家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要不断摸索自己的边界和世界的轮廓,必须学会“慢”,即打基础要慢,要稳扎稳打,遇到困难也要慢,不急着跨过这个困难就相当于给自己解决了许多个困难。我们需要甘于困顿,甘于沉浸在艺术的“难产区”。此外,一定不能忘记“看”,一定要多看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细细描摹祖国的山河脉络,品味中华民族的智慧,用画笔记录我国的壮美山河。

《文化产业》:您怎么看待中国画的境界?

张凡俊:私以为,中国画要有中国画的境界。所谓“境界”,是指人的精神所达到的万物归一的无对之境。它是永恒的,老子所谓“得道”是也。得道,人之精神则可立于不败之地。纵观历史,中华民族虽然受到过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但是自己的文化精神并没有改变,反而是外来文化被吸收、改造和消化,归结其原因,应该和上述的境界有关。当代艺术家必须清醒地回到我们民族特有的境界、文化精神当中来,以民族之境界感染自我之境界,将自我之境界诉诸画作,借助其进行表达,诉说己见,以求人之境界提升,作画之境界提升,以达弘扬民族文化之目标。

《文化产业》:有人认为灵感是虚无的,是不切实际的东西,您是怎么看待灵感的?

张凡俊:灵感虽然是一个词,但实际上可以一分为二,灵与感应当分而论之。灵必然源于现实生活,感是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触,两者先后似有序,但往往触类旁通,能够给创作注入一股生气。灵感的虚无与否、切实际与否,都是我们生活于这世间所引申出来的概念,不需要在一个名词上强求高下论断。正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运用到作画中,即创作是需要灵感的,但是创作者不能依赖灵感,与其分辨一二,不如跳出这一争论,立足于现实,在实际生活中体悟,热爱每一寸土地,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如此所得所失自会有分明。

猜你喜欢
境界文化产业艺术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19:30
品“境界”
中华诗词(2019年3期)2019-08-30 03:46:20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慎独的境界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44
爆笑街头艺术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