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实践进路

2023-08-15 12:47:02张亚男
关键词:传统大学生文化

张亚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承载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而能够让新时代中国青年从多元文化碰撞中回归理智判断的,是深深烙在青年心灵上的中华民族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意识形态的认同效果是由社会公众决定的,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1]。心理上的认同能够带动行为上的一致,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关乎立场、关乎使命。

(一)从外部环境来说

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对青年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多元文化及网络“快”文化冲击青年意识形态堡垒,新奇百变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既促进大学生思维的活跃也带给大学生认知的混乱,更为隐性地消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二)从高校角度来说

传统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需要为其注入文化活力,提升动力。互联网强化了当代大学生作为地球村的网络原住民意识,同时也弱化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模糊了民族种族身份,与网络传播速度相比,网络上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的速度并没有匹配,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效果有限。

(三)从大学生需求特点来说

校园文化的话语权不够,且教育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对丰富文化的渴求。校园文化是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归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也是途径,是学生们期待的生活世界文化,也是融入学生成长的文化基因。而话语权是说话的权利,是领导权的实现形式,校园文化需要让校园的墙壁都能说话。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实践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2]。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启迪心智,丰盈生命力,给人以人文关怀。从古代社会到当代社会,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经历了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变迁的过程[3]。包含儒学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精华,值得继承和发扬。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意识形态的人文关怀、传播方式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可以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经验。

(一)有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大学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撑、国家建设的重要后备资源。从外部环境来看,隐藏于各国政治、经济纷争之中的意识形态斗争,始终朝着大学生渗透、侵袭;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部分学生认为意识形态问题与自己无关,在大学只追求专业领域的成就。无论是外部环境造成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混乱,还是大学生自身的成长迷茫,都给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挑战。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高校要从文化视角回看历史、深耕现在、面向未来,在变局中下好先手棋。因此,以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就成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抓手。

(二)有利于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隐含意识形态战略。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传统文化一直在坚守和包容中传承发展。包容的前提是我们的文化有根有脉,才不至于因文化多元交织而混乱。高校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原则、方法,围绕当代大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特点,基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和存在问题,科学、温和、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从学生角度来说,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能够激发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生动力。从融入内容来说,要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以大学生广泛认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选择、加工和输出促进大学生群体主动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主流意识形态。

(三)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供给机制、参与机制方面存在的机制困境能够通过文化认同实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实现教育方式认同,可以从教师角度将“说教”与“互动”结合,从学生角度将“主导”和“参与”结合,从高校角度将“严管”与“厚爱”结合。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教育载体开展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以经典的民族文化成果在适合的时间节点和仪式融入大学生生活世界,进而以群体记忆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原则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实践探索具有对文化传承、对思想教育双向促进的积极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融入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原则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构成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外来思想,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融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高校的教育活动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要面向时代,避免出现以传统思想代替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展教育工作,开历史倒车的错误思想非常值得我们警惕。

(二)坚持对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原则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三跪九叩、男尊女卑等思想糟粕,这不是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摒弃。传统文化中先辈生活哲学的精髓饱含对世界的探究和对生命的思考,让人乐于亲近传统文化,而优秀传统文化温暖、智慧、坚定的表达形式是吸引年轻人的文化符号,年轻人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造增添了无限可能。创造性的转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让传统成为现实。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展现形式,能创造出顺应时代发展的精神成果,从根本上避免文化虚无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矮化,以文化滋养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才能走进学生心灵。

(三)坚持贴近大学生生活世界原则

青年在大学阶段的成长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决定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设计传统文化融入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每一代大学生都有其所处时代的青年人共性的思想特点。大学生成长的生活世界里蕴含着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也折射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交友观、消费观、婚恋观等价值取向。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必须遵循贴近大学生生活世界的原则,才能有效影响青年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

四、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形象

意识形态的冲突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冲突。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需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刚柔并济的局面,同时融入与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教育手段,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形象,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权。

(一)兴文化,打造核心形象

优秀传统文化如同定海神针,是文化认同的核心内容。以传统文化的“优秀”对应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流”,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要通过强调“根”的意识、“魂”的信念,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形象。

(二)建基地,打造红色形象

实践出真知,要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将意识形态教育回归生活实践,中西方意识形态及价值取向差异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通过赓续红色血脉的文化社团、校史馆、博物馆、纪念馆等输出文化创意产品,能够有效打造红色形象。

(三)创平台,打造话语形象

网络上传播的良莠不齐的文化内容,让大学生眼花缭乱。必须要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平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品质建设,展示中国特色话语形象,输出大学生喜爱的话语阐释成果,以刚性和柔性平衡后的表述效果打造话语形象。

(四)守阵地,打造价值形象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发挥着举旗帜、指方向、辨真伪的作用,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阵地。在思政课上,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家国情怀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及时修正价值观,打造价值形象。

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拥有外在形式上的多样性,还拥有内在的延伸性,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要高质量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校内外实践环境。

(一)建设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高校实践环境

1.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第一课堂环境。意识形态不仅关系人的精神层面,也关系到人生活的物质基础。大学生是知识分子,喜欢从学理上思考更深层的东西。因此,高校要努力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守土尽责,让青年学生在这个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上能听懂、能领会、能落实,给予学生思想力量。加强专业课、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在第一课堂环境中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引导学生回归主流文化,让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所有课堂上高高升起,掌握课程育人的主导权。

2.建设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第二课堂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不能只重视教学、科研,更要为学生的德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提供充满社会主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经典艺术和传统美德的育人优势。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第二课堂文体社团活动,有助于涵养青年学生爱国荣校情感,有助于培育积极健康、弘扬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淮南子》首篇《原道训》:“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大学精神凝聚了一所大学多年来传承发展的大学文化,是融入了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革命文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凝神聚气的灵魂,是精髓,是“根”。

3.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话语环境。高校用传统文化精髓凝聚人心,规范青年学生行为、塑造青年灵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的传播增添活力和动力,凝练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当今时代的大学生需要真诚、智慧、坚韧、温暖的符号、实实在在的表达方式。辛丑牛年河南卫视春晚的“唐宫夜宴”节目就给出了这样一种符号,得到青年人广泛热议和好评。河南卫视出品、惊艳了全球网友的水下国风舞蹈《洛神水赋》(又名《祈》)展现出了中华大地的文化底蕴。

(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的社会实践环境

1.建设教育社会实践环境。以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信仰,坚定理想信念。地域文化兼具独特的历史品位和丰厚的现代价值,能够培育当代大学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家国情怀。政府要给予青年成长发展提供环境支持和政策导向,让大学生通过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教育实践基地去汲取传统文化养分。高校要把立德树人的实践基地不断扩大到整所高校,为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作出积极探索,还要扩大到整个社会,充分运用社会教育实践基地中的文化育人资源,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建设亲和创新的网络环境。要遵循互联网平台信息传播规律,跟上媒体兴起的步伐,在年轻人高度关注的网络平台上将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自然、亲切地融入网络文化产品,建设和谐积极的网络育人环境,增强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被粉丝亲切称为“B站”的“哔哩哔哩”平台在年轻人中间广受欢迎。平台上以舞蹈、音乐以及汉服等为代表的“国风”内容增长迅速,在这里年轻人已经接过传统文化传承和复兴的接力棒;而“学习强国”推出“强国B站”是令人振奋的成功案例,传统文化正在网络上焕发全新的生命力。

3.建设家校高效沟通的协同育人环境。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不是高校一方努力能够解决的。大学生通过时代传递出来的声音,高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教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结合时代现实探索解决问题,与家长、学生各方形成教育合力。“百善孝为先”,中国人重视“家”文化,高校的育人工作与传统“家文化”的融合有助于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成效。

猜你喜欢
传统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