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勤
书架上,一本《习近平走进百姓家》吸引了我的目光。大棚里、田埂上、果林间、农舍前、庭院内,习近平总书记耐心听、细致问、话家常……32篇文章讲述的朴实故事和感人场景,展现着国家和社会的大变化、大发展,中国人民走出的幸福之路、奋斗之路、创新之路、发展之路、共富之路、攻坚之路、团结之路,都跃然纸上。
跟随一篇篇文章,我来到三亚市的博后村,眼前浮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背后的温暖故事;走进四川大凉山深处三河村的彝族同胞家中,耳边响起小女孩吉好有果《国旗国旗真美丽》的清脆歌声;与黑龙江伊春上甘岭林场老职工刘养顺坐到了一起,傍晚时分,幸福时光,“总书记的手特别温暖、浑厚和有力”,暖流直抵心窝,喜悦刻在老刘的脸上……我跟着一段段文字又踏上高原,深入边疆,走进都市乡村,置身百姓家中,眼前映着一张张幸福笑脸,听着一声声因激动而略带颤抖、夹杂着天南海北乡音的淳朴话语。合上书,闭眼沉思,眼前呈现一条条阡陌小路,路边桃红柳绿,一户户人家掩映林中,鸡鸣狗吠,炊烟袅袅。
作为一名教育人,在这本书里,我还看到另一道风景线——师生心连心、共同追梦的动人场景。
我看见,一所所大学、中学、小学教室里,师生们畅谈读书体会,分享学习收获,共叙奋进未来。老师和同学们走进这32个家庭,感悟幸福,触摸脉动,获取故事中蕴藏的法宝和钥匙。
我看见,家访路上,一位位老师风尘仆仆地走在城市街巷或乡镇村庄,用脚步丈量“家校社共育”三角形的边长。到了家门口,老师轻轻敲开学生家门。见老师来访,孩子们收起顽皮,显得拘谨起来,惊喜写在家长脸上。就着一杯白开水或一盎清茶,老师跟家长拉起家常,说起这,聊到那,心门打开了,千千结解开了,希望之桥架起来了。
是啊,在信息化的今天,家访仍不过时,而且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主体,面对面对话和交流,彼此的心更近了,了解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友爱、合作汇成一股淙淙小溪,流进孩子心田,激起希望的浪花。
我还看见,在一所所边疆学校里,活跃着一位位支教老师的身影,他们响应教育部“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远赴高原雪域,播撒知识,传播温暖和希望。
全国優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金陵中学化学老师江敏到新疆伊宁市第三中学支教,在原计划援疆时间结束后毅然申请留疆,她说她爱新疆、爱孩子,真的不忍告别。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孙宁生,2011年退休后远赴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乡、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哈喇河乡等贫困地区学校义务支教,有300多名学生在他的帮助下完成学业,30多个孩子考上大学。在孙老师的感召下,他的学生们组成一支支志愿者队伍,穿梭在边疆山川……
我感受到无数教育工作者的赤子情怀,他们用热情和汗水搭建一座座连心桥,一头连着百姓的热切盼望,一头连着祖国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嘱托,他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蓝图里,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作为一名教育系统工作人员,我将把热情写在祖国大地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协同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