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节,我们最共情的那个梗

2023-08-14 16:02章慧敏
金山 2023年7期
关键词:大嫂梅花细节

章慧敏

情节,是故事创作的灵魂

对作者来说,写故事多少是有些底气的:谁还不是从小听着故事长大的?年幼时,无论是父母亲为了哄孩子睡觉现编现讲的故事,还是儿童读物中千奇百怪的中外故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讲故事成了许多人与生俱来的本事。

正因为故事流传的广泛性,一篇内容好看的作品,故事情节是它的灵魂。没有情节的故事就乏味枯燥,缺乏感染力。

说到故事,我们的脑海中立刻会冒出《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或是《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脍炙人口的巨作。这些流传至今的文学著作首先是在民间流传,经过说故事的形式逐渐补充和丰富内容,最后加工改写完成。用今天的话来说,是集体创作和个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

这些作品因为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情节生动脍炙人口,书中的人物和事件直到今天仍被津津乐道。当年,我父亲是个“三国迷”,他教我的第一篇古文是诸葛亮的《出师表》,他给我讲得最多的故事是“群英会”“草船借箭”“借东风”……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武,赵云的忠勇。今天,我可以忽视学者、专家对《三国》的精辟的学术论点,但我不会忘记父亲曾经讲述的那些故事,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仍会不由自主地浮现眼前。

所以说,令读者过目不忘的还是情节。

当初,我学习故事写作时,老一辈的故事家们不约而同地推荐我阅读故事《两个稻穗头》。那是一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上海郊区的故事作者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故事。《两个稻穗头》说的是种子革新迷培育的两穗良种被家里一只生蛋的芦花鸡吃掉了,革新迷为了使良种试种成功,不惜杀鸡剖腹取出种子……整个故事虽然留有时代痕迹,但紧扣“两个稻穗头”的主题,一波三折,充满了悬念,让读者无比关心稻穗头的下落,更关心主人公苦心育种的成败。

好的故事就在于有一个好的“故事核”,即“点子”。《两个稻穗头》就取胜在“点子”上。故事核站稳了,情节跟上了,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偶然性中有必然性,这个故事基本上就成功了。

写故事的最忌对情节凭空想象,主观臆造,这样的作品作者写起来生硬,读者读起来也吃力。

在我的编辑生涯中有位江西的作者,写的那些乡村系列故事竟然让我一个阅稿无数的编辑不断叫好。显然,吸引我的是这位作者对当地乡村独有的情节描写,每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那么活生生地恍若在眼前。可有一次,他写了一篇上海滩灯红酒绿下的夜生活,作者还告诉我说他想改变一下自己的题材和风格。

扩展题材、改变风格肯定是一个作者不甘落后的积极表现,但前提是需要熟悉生活,不能胡编乱造。而这位作者显然还没有做好写这方面题材的准备。我看他不缺少调动全身的感观把一个故事的情节冲突书写得起伏跌宕的能力,然而,他的致命伤是不熟悉上海以及上海的夜生活,所以作品中处处充满了编造痕迹。

我把读稿后的想法跟作者交流了:他的乡村题材故事之所以受欢迎,好就好在他写了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和事件,三五千字的一个故事,揭示的却是一个社会缩影。凡能引发读者深思的作品是經得起时间考验的,它甚至可以长久地流传下去,而写一篇不熟悉的生活的故事,尽管浓妆艳抹,却像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木头人……

所幸这位作者同意了我的观点,此后他的作品一如既往的细腻生动,他的文笔在那个熟悉的生活环境里游刃有余。随着年月的积淀,如今这位作者已是当地民间文学圈里的领军人物,我们依然如朋友般往来,并为当时的选择而庆幸。

情节,是由一个个细节串连而成的

毋庸置疑,无论何种文学体裁,故事是母体,是源头,少了情节的故事就如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故事要好看,还必须有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细节,这些细节串连起来就是一篇好故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事作为通俗文学中的一支轻骑兵,正在朝着多种属性前行。我始终认为,故事尤其应该真实地反映我们身边的生活。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故事创作手法正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比如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现在很少再用硬邦邦、干巴巴的公文来展示了,而是用故事的形式来书写,以生动的情节打动人、感染人,也便于在不同的场合演讲。

我觉得这是双向双赢的选择,当故事作者接到这样的写作任务后,便多了一个涉及其它领域、开阔眼界的机会,为了把人物和事件写活,他们需要面对面地采访当事人,力求获取更多的细节。哪怕有些情节这次不用也不会浪费,会有助于日后的故事创作。类似这样的纪实故事或者说非虚构故事已越来越受欢迎,被普遍接受。

早几年,一位安徽作者跟我讲起他家大嫂的事,说他大嫂命苦,三十多岁便守寡了,但他的侄子特别争气,考取了县里的重点中学……

听起来这是一件寻常事,好像没什么特别之处,但他越往后说我越激动,那些层层递进的细节让我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大嫂的儿子住校,为了省下每日的伙食钱,她天不亮就起床,和面、生火,手脚麻利地烙好喷香的饼子,然后顶着稀稀的星星上路。她总能在儿子上课前把还留着体温的烙饼交到他手里。从乡下到学校的山路有近40里,大嫂天天如此。国庆前夕,县里为了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将要举办长跑运动会,参赛对象分专业组和业余组,获奖者除了颁发证书外还有奖金。儿子想到了妈妈,代她在业余组报了名。一开始,大嫂责怪儿子自作主张,说自己哪里见过大场面,腿软,还说从没受过训练,跑个末尾不被人笑话才怪。说归说,比赛那天,发令枪一响,大嫂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向前、向前,跑得跟一阵风似的,结果,连她自己都想不到跑了第一名。媒体一拥而上,追着大嫂问怎么能跑得这么快。大嫂回答说,跑山路跑惯了……

作者跟我说,他想把这个素材写篇故事,但又觉得如果添油加酱地增加内容,反而冲淡了他对大嫂的敬佩,他有点苦恼。我当即对他说,合理的虚构无可厚非,但大嫂天天跑40里山路已为她最后获得冠军埋下了伏笔,大嫂的事迹就是由点点滴滴的细节垒砌成的。我请这位作者就以大嫂的原形写篇《冠军妈妈》的微型故事,我深信写好了必定是一篇成功的故事。

不久《冠军妈妈》发表了,在当时几乎还不认识微博、微信为何物的年代里,这篇千字文小故事居然被十几家报刊转载。显然,那是因为情节生动,但我更愿意相信各家媒体是被一名普通妇女的坚韧打动了:读者看到了不管风雨寒暑,每天的生活除了跑还是跑的大嫂,这其中的枯燥、疲惫和单调是没有生活压力的人难以体会的。大嫂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让文字生动而活跃了起来。她咬住了目标一路向前,最终到达了胜利的终点,这正是现代人努力追求的精神。

所以,故事的成功与否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在于能否打动人心,短小精悍的内容照样折射出人间百味。

一位我熟悉的资深作家写的《梅花为谁开》令我印象深刻:美术老师曾经钟爱的学生来拜访她,只见学生身穿唐装,怀抱梅花,仿佛古人穿越现实。坐定后,学生掏出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原来这是老师几天前刊登在晚报上的文章《梅花为谁开》。学生无比赞赏,夸赞老师的文章借花喻人,切中时弊,许多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接着学生从随身带的卷筒里取出一卷梅花图让老师观看,也说出了此行的主题:他的“百梅图”画展要在本市举行,结束后还要赶去香港举办画展,想请老师写篇文章在报上介绍一下自己。

要老师介绍他什么呢?一是作品高雅画如其人,二是人品淡泊不趋名利。学生走后老师陷入了苦恼,如果这么写,必然要说违心话了。老师陷入了纠结……

但读过这篇《梅花为谁开》后,我的心情起了波澜:《梅花为谁开》的题目起得好,也问得好,是故事的灵魂。此文始终扣着“梅花”——手捧梅花的学生专程来看老师,满屋清香;谈话的内容也是学生时代老师教学生画梅的点点滴滴;然后学生大赞老师发在晚报上的梅花文章,再后来向老师汇报这些年专攻梅花题材作画……整篇故事的层次非常清晰而嚴谨,情节发展顺着“我”(老师)的情绪变化而深入,一开始是涓涓细流,然后初露端倪,我读到的是不以情节曲折离奇取胜,而是细节、细节再细节,没有一个细节属于多余的枝蔓。正是这些真实可信的细节引人入胜,小切口,大内容,才得以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和遐想。

我总觉得一个故事作者纵然有十个素材,却不如一个好故事核来得出彩。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在这个基础上下功夫。故事的核心与情节不在长短,而在于“核”(点子),有了好点子才是精彩故事的基础。

生活中《冠军妈妈》和《梅花为谁开》这类题材有着太多的例子,作者如果不去提炼它,只是做生活的搬运工,反而把一个好素材浪费了。因此运用逆向思维来寻找不一般,以高于生活却又合乎逻辑的手法去挖掘,一定能捕捉到闪光的内容。

我们的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多元的社会,多元的故事创作,情节就是最共情的那个梗

故事是不是只能一味地追求离奇性、口传性、通俗性这些传统创作手法呢?并不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学样式都在汲取故事的养料,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不计其数。

说穿了,曾经不被重视的民间文学就因为故事作品中有好看的情节,且朗朗上口,又方便传播等优势,正不断地被关注着。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好故事不缺买家。故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一个世界,也有属于自己的足迹。人的一生就像是一部长长的戏剧,它是由一连串故事组成的。

向生活取材,这是作品的底气所在。取什么“材”?自然是取生活情节、人生细节——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没注意到的,我注意到了。向生活取材,正是故事作者擅长的,编导们怎么可能忽视故事作品呢?这方面的例子许许多多。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狂飙》里的一碗猪脚面,就是一个成功的细节。说句题外话,这碗广东风味的猪脚面酥烂,汤汁鲜美,如今成了网红,可见一部作品带来的传播力之强大。

“弟弟吃面,妹妹吃猪脚,我喝汤。”猪脚面是高启强少时记忆的不完整美味。他跟安欣对吃了几次,与弟弟诀别时也是一人一碗猪脚面。孟钰的丈夫杨健被抓前去看母亲,母亲给他下了一碗面,热乎乎的面条上,是荷包蛋与青菜,就像“好吃不过饺子”。其实,“人生就是一碗面”。

高启强从被安欣帮助的被欺负者,渐渐走到了安欣的对立面,20年,就自我毁灭了。安欣紧盯着高启强,犹如《悲惨世界》里的警察沙威不放小偷冉阿让,职业嗅觉使他们不松懈。高启强后期越来越多地在茶楼打坐,说明他越来越紧张,但他要将镇静演给人看。猪脚面是高启强发迹的动力,也是“笑面虎”需拄的拐杖。

一碗猪脚面是《狂飙》中的道具,但它是贯穿始终的情节,有深意,有感悟,回味无穷。这个“道具”用得非常成功,也彰显了细节用得好,它就是作品的灵魂。

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便处处是故事的源泉。故事核是创作的“种子”,情节和细节则是故事中的精华。有了精华的滋养,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说到底,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读者还是观众都足够聪明,能够打动他们的,永远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真挚的情感与可信的情节。无论何种体裁,无论如何展开故事情节,我们的作者在创作中都须为最共情的那个梗而努力。

猜你喜欢
大嫂梅花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关系好
梅花引
家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