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珊
(黔南州种植业发展中心 贵州 都匀 558000)
近年来,黔南州高度重视辣椒产业发展,坚持把发展辣椒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充分利用既有“天然温室”又有“高山凉棚”的立体气候优势,瞄准目标市场,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推动形成了低海拔地区早春、秋延晚鲜食辣椒产区,中海拔夏秋鲜食辣椒产区和高海拔加工辣椒产区的产业布局,各县(市)辣椒产业差异化发展,区域布局特色优势明显。全州已建成辣椒规模化基地面积20.83 万亩,种植面积占全省第3 位。但由于连年种植,且有些地方在辣椒生产过程中水肥施用不合理,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造成减产或是绝收,严重影响种植户的收益,挫伤其生产积极性。为此,笔者总结了黔南州辣椒生产上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促进种植农户增产、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目的。
1.1 症状。该病原菌主要为害辣椒果实和叶片,造成病果上有黄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凹陷斑,病斑上有灰褐色稍隆起的同心轮纹,其上生有许多橙红色或黑色小点。当连续阴雨天气发生时,造成田间湿度大,斑面上会溢出红色黏稠物;而天气干燥时,则会导致病斑缩成羊皮纸状,较薄,易破裂。病叶上也表现有水渍状的近圆形褐色斑,和病果上的斑相似,也轮生小黑点。
1.2 发生规律。病原菌主要附着在辣椒种子或病残体上,通过气流或雨水进行传播。病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2 ℃~33 ℃,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7 ℃,相对湿度达85%以上为最佳,而相对湿度低于54%时不发病。因此,高温多雨、排水不良、氮肥施用过多、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通光不良等因素,都会造成此病的发生和流行。
1.3 防治方法。按照防胜于治的原则,于发病初期,可选用80%炭疽福美WP 800 倍液,或75%百菌清WP 600 倍液,或25%溴菌腈(炭特灵)WP 500 倍液,或70%代森锰锌WP 400 倍液,或50%施保功WP 1 0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WP 1 500 倍液等喷洒。每7 ~10 d 喷1 次,需连续防治2 ~3 次。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
2.1 症状。该病的症状多从植株下部开始表现,起初植株下部叶片大量脱落,这时可看到茎基部与地面接触的皮层呈水浸状腐烂,很快地上部茎叶凋萎,病情发展到后期致全株枯死。拔出病株,可看到病株根系也呈水浸状软腐,皮层极易剥落,切开病根,木质部呈现暗褐色至煤烟色。田间湿度大时常产生蓝绿色或白色霉状物。
2.2 发生规律。该病原菌主要通过灌溉水或由带病土壤随风向远处传播。发病温度为17 ℃~37 ℃,最高温度37 ℃,最低温度17 ℃,超过这个临界点不发病。病菌发育最适温度24 ℃~28 ℃。该病菌只危害辣椒,遇适宜发病条件,从发病到出现死株只需2周。潮湿、水渍田或雨后积水,造成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易发病。
2.3 防治方法。根据该病的发生规律,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防治:于定植前,亩用150 生防菌100 g 兑米糠水0.5 kg 拌匀蘸根后移栽,可起到预防的作用;于发病初期,喷洒和浇灌绿亨一号4 000 ~5 000 倍液,或35%立枯灵WP 800 倍液,或3.2%恶甲水剂(克枯星)600 倍液,或3%恶霉·甲霜(广枯灵)水剂800 倍液,或瑞枯霉400 ~500 倍液与70%敌克松原粉1 000倍液混合,或50%多菌灵WP 500 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300 倍液等。采取浇灌方式时,每株可用配制好的药液200 ~400 ml,隔7 ~10 d 浇淋1 次,视病情连续浇灌2 ~4 次。
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
3.1 症状。病叶褪绿或出现淡绿与浓绿相间的斑驳,叶脉皱缩畸形,叶面凹凸不平,有的叶片细长呈线状形蕨叶,有的呈花叶型,并有落叶现象。病枝易出现枯顶,植株矮小,分枝极多,呈丛枝状,易引起落花、落果。
3.2 发生规律。主要由蚜虫传染和接触传染。发病适宜温度15 ℃~35 ℃,最适温度20 ℃~35 ℃,相对湿度80%以下。定植晚、连作地、低洼及缺肥地,易引起该病流行。
3.3 防治方法。①播种前,先用清水浸泡种子4 h,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50 min,或用0.1%高锰酸钾液浸种30 ~40 min,用清水清洗干净后播种。②发病初期,喷洒20%病毒A WP 500 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 000 倍液,或20%腐殖酸·铜(诺尔毒克)1 500 倍液,或菌毒杀星(高浓度)3 000 倍液,或20%毒尽WP 600 ~700 倍液等。隔7 ~10 d 喷1 次,连续防治2 ~3 次。
4.1 症状。该病原菌主要为害果实、茎和叶。被害叶片上有暗褐色的近圆形或圆形斑,病斑边缘黄绿色。受害果蒂部起初为暗绿色水渍状斑,后逐渐变褐软腐,田间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霉,天气干燥后病果形成暗褐色僵果。受害茎由水渍状病斑绕茎向表皮延伸扩展,呈现出褐色或黑褐色条斑,造成病部以上的枝叶很快枯萎。在嫩茎上表现为病部明显缢缩,容易折断。该病为辣椒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可导致绝收。
4.2 发生规律。该病主要是土壤中病残体带菌,少数由种子带菌,借雨水或灌溉水,经农事操作传播。该病原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温度25 ℃~30 ℃,空气相对湿度达85%以上为最佳。当田间湿度大,或大雨后变晴,低洼积水,定植过密,造成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时,发病加重。
4.3 防治方法。于发病初期,喷洒和浇灌69%安克锰锌WP 600 倍液,或64%杀毒矾WP 500 倍液,或72%克露WP 600 ~700 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WP 500 倍液,或72.2%普力克AS 800 倍液,或40%乙磷铝(疫霜灵)WP 200 ~400 倍液等,隔7 ~10 d 喷(淋)1 次,连续喷(淋)2 ~3 次。
病原为鞭靼内丝白粉菌,属子囊菌门真菌。
5.1 症状。病菌仅为害叶片。叶面有褪绿黄色斑,叶背有白色粉状物。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变黄。病害流行时,白粉覆满整个叶片,造成大量落叶。
5.2 发生规律。该菌喜温暖湿润环境,主要通过气流传播蔓延。适宜发病温度15 ℃~30 ℃,最适温度为25 ℃~28 ℃。一般稍干燥条件下该病流行。
5.3 防治方法。于发病初期,可交替选用30%DT SC 600 倍液,或20%三唑酮EC 1 500 倍液,或2%农抗120 水剂200 倍液,或12.5%腈菌唑EC 2 000 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 ~10 d 喷1 次,连续防治2 ~3 次。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
烟青虫为害辣椒,也为害番茄、南瓜、烟草、玉米等作物。
6.1 危害特征。主要以幼虫为害青椒果实,果实被蛀引起腐烂,造成大量落果;也为害花、嫩茎、叶片和芽。
6.2 生活习性。发生重的年份大多表现出虫口基数大,发生早而且持续时间长,蛾卵高峰出现次数多,反之则发生轻。发生数量的大小受到气候、食料、天敌及农事操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幼虫最适发育温度25 ℃~28 ℃,相对湿度75%~90%。幼虫孵出后先吃掉卵壳,继之在产卵处附近食害嫩茎、幼叶,稍大即为害花蕾或钻蛀辣椒、番茄果实及大白菜叶球。4 ~5 龄幼虫有转果为害和自残习性。老熟幼虫在3 ~9 cm 的表土层筑土室化蛹。
6.3 防治方法。在幼虫未蛀入果实之前,选用1.8%阿维菌素EC 4 000 倍液,或48%乐斯本EC 1 000 倍液,或2.5%绿色功夫EC 2 000 ~3 000 倍液,或5%氟啶脲(抑太保)EC 1 500 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EC 1 000 倍液等喷雾防治。
茶黄螨属蜱螨目跗线螨科。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多种蔬菜。
7.1 危害特征。刺吸叶背使叶呈油浸状,叶缘向下卷曲,畸形;受害果实生长停滞,丧失光泽,木栓化;受害植株矮小,丛生,落花、落果。
7.2 生活习性。具有趋嫩性,成螨和幼螨多集中在植株的幼嫩部位为害,尤其喜在嫩叶背面栖息取食。雄螨活动力强,并具有背负雌螨、若螨向植株幼嫩部位迁移的习性。卵多散产在嫩叶背面、果实的凹陷部位或嫩芽上。初孵幼螨常停留在卵壳附近取食,变为成螨前停止取食,静止不动。以成螨在土缝、蔬菜及杂草根际越冬。温度在16 ℃~23 ℃、相对湿度在80%~90%有利于茶黄螨的生长发育。
7.3 防治方法。初花期,用1.8%阿维菌素EC 3 000~4 000 倍液,或25%灭螨猛WP 1 000 倍液,或2.5%功夫EC2 500 ~3 000 倍液,或10%浏阳霉素EC 1 500 倍液,或20%甲氰菊酯EC 2 000 倍液等喷雾防治。以上药剂交替使用,隔10 d 喷1 次,连续防治3次。重点喷洒嫩叶背面、嫩茎、花器和幼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