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宇 高佳莉 李 云 金 磊 杜 军
(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 宣城 242000)
为深入贯彻省领导在调研皖南烟叶时的讲话精神,结合2021 年全国烟草工作、全国烟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皖南烟叶公司)主动肩负起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烟农的社会责任,积极探索构建融合发展机制,促进烟农持续增收,以实现烟叶规模稳定、烟农队伍稳定。现将皖南烟区产业融合发展及烟农增收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1.1 厘清烟区烟农产业增收现状。2018 年、2020 年皖南烟叶公司先后2 次对全区烟农产业种类及规模、增收现状等方面进行全样本调查,全面摸排烟农产业现状,动态掌握烟农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深度剖析皖南地区农业市场变化规律,为持续推进产业融合、烟农增收夯实基础。
1.2 构建科技引领烟农增收的“1121”模式。按照打造1 个科技创新平台,落实1 个“烟+N”特色产业组合,建立绿色生产、品牌营销2 个主要体系,完善1 套增收保障机制的模式(“1121”),全力推进科技引领烟农增收。一是完善宣城现代功能农业科创园建设。充分发挥烟草优势,找准定位,主动融入,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宣城现代功能农业科创园,推动创新与产业碰撞、技术与市场对接。二是促进烟叶与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烟叶产业与多元产业资源共享、管理共通、生态互益、良性循环的“双环”驱动发展格局,把主业“规模经营、技术配套、专业服务、动态管理”的绿色生产体系复制到多元化生产经营中。三是工商共建原料保障基地。本着“立足大农业,搭建大平台,实现大保障”的理念,实现单一基地向双基地跨越及单领域向多领域跨越,构建“双产业+双基地”的工商合作新机制。3 年来皖南烟叶公司推广了“1121”的烟农增收模式,有效利用了闲置资源,提升了资产管护水平,促进了队伍成长和多元发展战略的推进,提升了责任担当的行业形象,取得了丰硕的经济成果。据统计, 2020年,全区1 335 户烟农,多元产业涉及种植业21 类,养殖业8 类。种植业以水稻、菊花、小麦、瓜蒌为主,其中菊花种植户49 户、种植面积26 hm2;茶叶种植户20 户、51 hm2。由于食用菌与烟叶种植在时间上具有互补性,烟农实现了全程雇用工人,稳定了雇工队伍。养殖业以鸡、虾、鸭为主,其中养鸡户131 户、221167 羽;虾、蟹养殖户9 户、31.07hm2;养鸭户5 户、49900 只。主业和多元化产业累计为烟农增收5 亿元。2020年5 月,宣城现代功能农业科创园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1.3 探索推进产业综合体建设。为创建以烟为主、多元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促进烟叶转型升级,实现烟农持续增收及核心烟区长期稳定。按照《中国烟叶公司关于印发2020 年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中烟叶生 〔2020〕 34 号)要求,皖南烟叶公司整合地区产业、政策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龙兴产业综合体,试点推进烟农增收新载体的建设。龙兴产业综合体采取多主体、多业态联合发展模式,发挥烟草行业、地方政府在综合体建设中的引领推动作用,以地方政府为土地流转主体,农户为烤烟种植主体,保障烟叶有效供给,农户负责多元产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产品销售,烟草行业配套扶持政策,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打造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焦、多业态联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综合体。
2.1 烟农主体能力偏弱。皖南烟区烟农平均年龄达到52周岁,绝大多数烟农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烟农整体知识水平偏低;绝大多数烟农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者,掌握的业务技能单一、水平偏弱;烟农作为农业生产主体,长期与土地打交道,对外沟通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2.2 创新项目产品转化率不高。多数孵化产品难以与烟农形成产品对接;通过产品孵化、对接后,形成了一套具有烟草特色的“烟+N”产业组合,生产了一批具有皖南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但多数产品是以最初级的农产品的形式进行销售,未能对产品进行价值提升,对产品的商品属性挖掘不够。
2.3 产业融合不够。部分“N”产业选择在生产用工、茬口衔接、设施设备等方面与烟叶生产存在争工、争时、争设备等现象,同时“N”产业推广布局都是分区域推进,因区域的跨度、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备、软件服务水平的有限等,烟农增收产业在发展时不能与烟草产业深度融合,统筹推进。
2.4 政策融合不够。烟草行业的政策与地方政府的惠农政策既有交叉又有并行,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3.1 发挥行业优势,做优烟农增收的服务融合
3.1.1 推进主体建设。一是推进“四有”主体建设,制定主体烟农培育方案,明确“四有”新型职业烟农标准,稳步推进主体烟农培育,优化星级烟农评定办法。二是推进“一户一规”,在摸清烟农现状、了解烟农诉求的基础上,从土地经营规模、烟叶产业、非烟产业、生产技术、机械配套、设施配套、土地整理、信息化及主体培育等九大领域,完成综合体内全体烟农的“一户一规划”的制定,着力打造一支“有全程配套的农机具、有长期稳定的服务队、有可供隔年轮作的土地、有融合发展的多种产业”的新型职业烟农队伍,促进烟农队伍稳定和产业增收。三是以“生产环节全覆盖,烟农和三师一手全参与”为目标,改进和提升烟农培训工作。四是加快烟农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平台整合、菜单优化,理顺发布流程,构建维护体系,增加、优化与烟农的信息沟通渠道,提升服务烟农的信息化水平。五是加快构建烟农用工、烟叶种植、家庭成员“三重”保险工作机制。
3.1.2 推进增值服务。一是理顺站社关系,根据国家局关于合作社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和省局相关要求,落实《关于推动皖南烟区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改革的意见》及配套操作手册、合作社章程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理清站社关系、农社关系,并在基础上完善合作社组织架构,指导规范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二是构建服务网格,探索构建1 个服务队长、管理N 个作业组长、每个作业组长组建1 个10 人左右的专业服务队为1 户百亩以上的农户提供服务的“1+N+10”服务网格,配套“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保障机制,提升农户自主服务水平。三是优化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不断优化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持续开发烟农欢迎的专业化服务产品,不断提高服务效果,提升烟农满意度。四是牵头联系社会有资质服务单位为烟农提供运输、无人机飞防等专业化服务项目,引导社会通用机械开展通用环节服务,进一步拓展专业化服务范围。五是做大做强做优水稻育秧插秧专业化服务。六是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烟田,争取到“十四五”末基本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七是要做好融合文章,充分调动烟农积极性,引导烟农采用“烟+N”多元化经营模式,延伸烟叶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烟农增收。
3.1.3 塑造流程对标学习。借助外部管理咨询公司力量,开展烟叶产业综合体内部管理诊断,进一步梳理综合体内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核心工作流程和协控流程,切实提升综合体整体管理水平。主动走出去,一方面到行业内的先进产区就综合体建设开展交流学习,另一方面积极对标行业外综合体建设标杆,学习借鉴其超前的建设理念和管理经验。
3.1.4 推广运行模式。各站在综合体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对标先进的前提下,按照合作社+产业综合体+家庭农场主运行的模式,进行复制推广和适度整合,将烟叶产业综合体调控到比较适宜的规模[1]。在持续开展烟农培育、不断提升烟农素能的同时,探索服务方式转型,持续引领规模种植,并研究探索相适应的服务模式。按照“一组一户”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做好烟叶种植区域的布局,从空间维度缓解烟叶种植对劳动力、土地等关键要素需求的压力。
3.2 发挥烟叶产业优势,探索以烟为主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烟叶产业的需求优势、设施优势、烟田优势,整体推进烟农产业融合;积极研究烟叶与非烟产业融合、经营主体间的融合、产业工人共享的有效措施;合理、择优选择综合体内的产业及产品,以配套烟叶产业,探索以烟为主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2.1 探索产业融合。合理、择优选择综合体内产业及产品,以配套烟叶产业,探索以烟为主的非烟产业的融合模式,最大程度实现用工错峰、茬口合理衔接、设施设备有效利用,在不同产业融合、产业上下游衔接、种养循环等方面做更深层次探究[2]。
3.2.2 探索产业工人共享。通过“三重”保险工作的有效落地化解用工风险,建立烟叶与多元产业综合保障保险,消除烟农种烟后顾之忧,让烟农利益更有保障。在探索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指导不同用工主体间的有效合作,研究不同用工主体间共享产业工人的方式和路径,推进综合体内产业工人统一管理模式,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率,稳定产业工人队伍,实现产业工人共享、农民劳务职业化;最大程度节约用工成本,以达到种植主体的减本增收,服务主体通过相对长期、固定服务的方式实现持续增收。
3.2.3 促进持续增收,探索不同产业间的利润相长。有效发挥合作社的主导作用,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沟通机制,打通农业产品直销通道,突出有机农业产品、特色农业产品,推进综合体的品牌建设和综合体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综合利用产品推介、产品运输、产品销售渠道及其销售人员,降低生产和销售的费用,提高不同产业间的利润相长[3]。
3.3 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推进政企惠农政策融合。用好、用足行业政策,并积极争取政府惠农政策,整合各项资源优势,为烟农办实事解难题。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积极协调当地对产业融合、设施配套、资金投入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结合公司正在推行的烟田“小改大”及“四有”烟农培育工作,融入到产业综合体平台对政策的需求。各综合体按照“普惠+个性”的原则,在综合体内探索生产扶持政策的差异化研究,在报请公司党组审批后在综合体内试行,激励综合体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3.4 建立平台,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模式融合。系统总结烟草行业及皖南烟叶公司在烟叶生产技术推广方面的具体措施、方法及流程,积极学习总结地方农技部门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以烟叶产业综合体为载体,主动协调地方农技部门,发展地方农技人员和烟草技术人员所长统一开展农技服务,探索构建一体化、一站式农技服务新模式。
3.5 双向发力,促进计划资源与市场资源融合。以烟叶产业为基础、核心,推进综合体建设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紧紧盯住市场需求,以当地优势农业、优势资源为切入点,从计划和市场双向发力,提升综合体综合竞争力。
3.5.1 做优产品、建立产品绿色生产技术标准和管控标准。一是依据不同工业企业对烟叶质量的差异化需求,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做好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和栽培、烘烤及分级调拨的有效管控,最大程度满足工业需求。二是协同地方农技部门制定非烟产品绿色生产技术标准和生产销售环节的管控措施及标准的有效落地,在确保产品安全的基础上提升产品品质。
3.5.2 做实产业订单,探索基地化生产。一是从生态、品种、栽培、加工、质量评价、管理、服务等方面,科学设计综合体内的产品单元,与主要客户共同制定产品单元建设方案,探索共建共管定制化的路径。二是发挥行业体制优势,利用合作社平台,做好产品推介,利用门店做好服务,充分发挥上海唐山路门店的线下作用,以展示优质生态作为切入点,详细介绍核心产品的绿色生产过程和精挑严选的质量控制,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营销方式将皖南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推介给上海市民,坚持贯彻“天香皖南,共享自然”的理念,为烟农增收工作打通最后一公里。三是发挥省内行业现有资源,通过徽州皖韵线下及伴山来线上等销售服务平台,联合客户市场需求,结合产品单元建设实际,探索新型特色产品订单开发方式和其它特色供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