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 构建高效课堂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探索

2023-08-13 06:19:06文|
新课程 2023年10期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

文| 王 谋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新时代教学活动的根本追求。核心素养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品质和能力。这真正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育人思想,也真正体现了回归生活的育人思想。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成为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过程。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路径,教学路径决定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都处在应试教育的思维体系当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实践探究过程,忽视综合能力培养。这就导致学生难以在学习活动中有效提升核心素养,想要科学、高效地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和教学路径也需要与时俱进。

一、提供趣味性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的培养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决定个体潜能发挥程度的关键,也是决定全身心专注程度的关键。初中阶段的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学习观和发展观,这就导致他们的学习情感是不稳定、不连续的。另外,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使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探究和深入探究的积极性。然而,物理知识反映的生活现象是多姿多彩的,并且充满趣味性和神秘性。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或多或少也接触过相关的物理现象,将趣味性的生活现象呈现出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的学习兴趣。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趣味性的生活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趣味生活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远离地球的航天旅途中,在飞船舱内,宇航员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在飞船舱外,宇航员则必须借助电子设备,才能保证交流活动的正常进行。在幽静的山谷中,一个人呼喊一声,很快就能获得清晰的回声,而在平坦的草原上,一个人呼喊一声,能够感觉到声音渐渐远去。如此,学生就会对声音的传播知识产生探究兴趣,同时也能够认识到空气和地形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又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虚拟化的生活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某人的汽车好多年没有更换轮胎了,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个汽修师傅,汽修师傅提醒他轮胎的花纹快磨平了,需要及时更换,结果他置之不理。后来他又遇见一个汽车司机,司机同样提醒他要及时更换轮胎,结果他还是置之不理。最终,他驾驶的汽车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如此,学生就会对轮胎花纹和地面接触情况的相关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摩擦力大小的欲望,自发投入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当中。在趣味故事呈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相关的情境逼真化、过程详细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感官体验来深化探究兴趣,激发求知欲。

二、落实探究性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个体在和外界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里的互动不仅仅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还包括学生和知识之间的交流。知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和知识互动的过程中,就会逐步理解知识发展的内部逻辑,明确不同条件组合下的不同情况,进而实现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的逐步发展。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教师借助具体的物理实验来理解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深化学科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性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使学生无法获得个性化的理解,也就无法获得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的知识建构,是在实践探究中发展而来,并不是在被理论告知中发展而来,想要真正理解高度抽象的物理知识,并且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探究性的认知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如此,需要落实学生探究性的认知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认知经验对阿基米德原理展开大胆的猜测和想象,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具体的实验过程,自主搜集数据,对实验结果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又如,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展开实验探究活动,展开组内交流探讨活动,从而实现个性知识的不断建构。再如,在“串联和并联”的教学中,教师不需要提前提示学生电路有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而是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在具体的观察和思考活动中,主动归纳出这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并展开自主探究,总结各自的特点。在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要亲临现场,用心观察,适时、恰当地介入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一方面,教师要允许学生经历错误的、失败的探究历程;另一方面,教师要科学把握学生的探究是否符合当时具体的学情特征,灵活选择介入的时机和方法。这次探究经历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科学的思维。

三、坚持连续性的追问引导,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

在实践探究的认知过程中,受到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操作步骤等各方面的限制,学生的认知结果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只关注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而产生以局部代替整体的认知结论。也有的学生可能无法从具体的现象中归纳出抽象的理论,进而产生专业术语表达不严谨的问题。也有的学生可能基础知识不牢固,进而无法正确梳理整个知识体系、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等。这些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还影响学生在其他知识探究中的步骤和结果。此外,初中生缺乏深入思考、连续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总是处在浅层认知阶段。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创新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实验探究能力,不仅指向具体的实验操作能力,还指向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和猜想、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能力。恰当的追问引导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要措施。如此,教师可以坚持连续性的追问引导,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以真正理解知识,提升核心素养。

比如,在“液体压强”的教学中,学生将装满水的塑料袋,用钉子在底部打一个孔,发现水从底部流出来,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水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的结论,而没有思考在其他方向有没有压强、压强的大小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连续追问引导:用钉子在装满水的塑料袋四周打孔,会发生什么现象,又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物理结论?将水换成果汁,是否会有同样的现象?在不同深度的位置打孔,水流的远近是否相同,分析这些现象,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物理结论?如此,学生才会意识到水对侧面也有压强,液体会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和固体的区别,进而明确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的区别和联系。如此,学生就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来总结,从而明确液体具有重力,会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同时液体具有流动性,而容器壁对液体具有阻挡作用,进而会对容器壁产生压强。最后,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认知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压强的概念、固体压强的计算方法等,帮助学生重新建构整个知识体系,以全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呈现拓展性的物理世界,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对物质运动规律的认知范围和认知程度不断扩展,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人文历史和生活应用成就。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总是局限在教材特定的知识范围,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整体感知,还影响了学生在物理方面创新发展的潜能。实际上,拓展延伸是重要的物理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活动更加完整连贯,帮助学生全面巩固和深刻理解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拓展性的认知视野是学生深化物理体验,实现个性化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资源的获取和共享变得快捷和高效。

比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欧姆的生平经历播放出来,并重点展现当时实验设备的简陋,以及创制电池、电流表、电压表这些实验器材的困难,从而证明欧姆历经10 年艰苦探索,体现出欧姆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和真理的执着追求精神,进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探究精神。又如,在“水的热胀冷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一些特殊情况,水在4℃时的体积最小,密度最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著名学者的实验进行佐证,将0℃的水加热到4℃时,其体积不但不增大,反而缩小。当水的温度高于4℃时,它的体积才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膨胀。此外,教师还可以介绍在寒冷的冬天,水中生物能够安全过冬正是因为水的反常膨胀,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直观、立体地呈现湖泊中的水,当表面温度在4℃以上和4℃以下乃至0℃时,上层水和下层水随温度变化而交换的差异性。如此,学生在拓宽物理视野的同时,物理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五、采用过程性评价原则,促进学生持续进步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自信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教学评价只发挥了教学成果认定作用,教师过于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对学习态度、实际能力、具体过程的考查分析,这就导致学生难以从评价活动中明确自身的学习状态,也就难以获得有针对性的学习发展计划。而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自身的学习状态,以实现个性化的成长和发展。随着新课标的颁布,结论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并重的评价方式进一步明确,这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的因果关系得以充分呈现,使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优化措施进一步明确。如此,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原则,促进学生持续进步。

比如,在“液体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展开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活动,如实验探究前的猜想情况、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实验结论的分析归纳总结情况、问题引导下的思维发散情况、相关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情况等。如此,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相关因素被全面而客观地呈现出来,学生对未知的学习路径进一步明确。实际上,最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是学生自身,因此,教师还要坚持师生共评的原则,引导学生就自身的学习状态展开深度的剖析和反思,从而不断提升学习信心,发展学习能力。如此,学生勇于质疑、大胆猜想的精神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发展。

六、布置实践性的综合作业,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还是学生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素养的过程。在常规的作业设计中,教师习惯性地让学生进行重复的刷题活动,或者是进行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这就导致学生难以获得新的认知体验、产生新的认知思维,这也是学生难以灵活解决各种综合问题的根源。动手动脑的实践性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感性认知和理论经验的冲突中不断实现新突破、新成长。

比如,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实践探究:周围生活中有哪些噪声,并从物理知识的角度提出合理化控制噪声的建议。又如,在“质量和密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的物品,来实验探究这些物品的密度,也可以让学生借助一定容积的塑料瓶,分别完成装满水、装满植物油、装满细沙的活动,从而探究水、植物油、细沙的体积、质量和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要立足核心素养,坚持科学的教学理念,依据学情特点,优化教学策略,为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而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成功构建。

猜你喜欢
物理核心素养
只因是物理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44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处处留心皆物理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