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忧郁之情而满面愁苦神色,谓之“愁眉苦脸”。然而,“愁眉”和“苦脸”在古代却并没有愁苦之意。
“ 愁眉”原本是一種化妆术。汉朝时妇女在画眉上颇为讲究,有诸如远山眉、新妆愁眉、八字眉等多种式样。《风俗通义》有云:“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示心中忧愁。”东汉权臣梁冀家的妇人善作“愁眉妆”,即把眉毛画得细而曲折,显得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除了“愁眉妆”以外,还流行一种“啼妆”,即在眼睑下画出淡淡的、似泪痕的形状,再勾画出眼影,这样眼窝看上去深邃无光,反而衬得双眸格外明亮。可以说,“愁眉妆”和“啼妆”是汉代京师妇人的时髦打扮,展示的是风姿绰约的妩媚形象,而非如今人们所理解的满面愁容。
“苦脸”一词则源于佛教。在不少佛教经文中,人脸是这样的:双眉类似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在一起与“十”字差不多,下面又正好是一个“口”,整体看上去恰似一个“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