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珺芸 吴望红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构建现代化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文章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与治理现代化间的内在耦合,分析了当前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治理现代化视角,从廓清核心价值指向、强化多元主体参与、完善分层分类结构、数智驱动评价效能四方面出发,探讨了现代化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 治理现代化;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9.008
1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界定及内在耦合
1.1“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界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治理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要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式的重大创新,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和现代化建设规律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是治理领域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首创,反映了平等、民主、科学、开放、协商、合作的现代精神,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使社会更美好的价值追求,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都有着鲜明的指导意义。
1.2“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内涵界定
现代大学主要有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也决定了现代大学最重要的职能是人才培养,三大职能按顺序开展,且顺序不能颠倒。高等职业院校作为现代大学的其中一种类型,其教育质量评价的内涵也由此建构:以价值判断为载体,以教育质量为评价对象,学生本人、教师、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对象为评价主体,持续收集学生知识水平的涨幅、情感情绪的成长、能力技能的增量等内容,判断学生的发展是否达到了学生本人及家庭、学校以及经济社会的预设目标和发展需要,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最终构建学生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经济社会人才辈出的共同体和内生动力环。
1.3二者的内在耦合
治理现代化与教育质量评价看似是两个范畴的概念,但在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内核上二者实为同一盘棋。
一方面,完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方面的最新成果,也必将引起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与重大突破。其中,高职教育直接关系到技能的传播与传承,关系到一线工匠、技术人才的培养,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有强大辐射作用,高职院校更应主动响应时代呼唤,主动开展公平、合理、科学、现代化的质量评价,把好高职教育质量关,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另一方面,治理現代化是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在动力。一个公平、公正、科学、开放且现代化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各要素必然是协调、均衡的,并以评价结果进一步促进教育治理,提高教育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是决定评价效能的关键因素。
2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实审视
2.1评价理念价值预设偏差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成长成才、高职教育提质增效、经济社会人才辈出的共同体和内生动力环,需要高度融合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但在多年的实践中,不管是内部评价还是外部评价,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多由教育管理者组织实施,导致评价理念里出现了价值预设偏差的情况,即在设计评价体系之前,首先考虑的是评价是否便于开展、可操作性强不强,评价的可操作性(教育管理者需求)预设于评价的客观科学性(教育服务对象需求)之上。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是一个综合复杂的体系,一旦偏离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公共社会的价值理念,过分使用量化指标来衡量高职教育的质量,本该发展人、培养人、服务社会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极易异化成为一串串无意义、空洞的序列数据或者文本,变成“附加在教育实践之上的非教育装置”。现实中最为显著的情况就是部分院校热衷于追求排名数据和评价结果,而非实质性、内生性的增长提高,导致工具理性的泛滥,逐渐陷入“为考核而考核”的无序竞争以及“重表面数字轻实际内涵”的盲目追求,加剧了教育的功利化。
2.2评价主体类型覆盖不足
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因此,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需要满足教育服务对象的诉求,包括学生的成长成才诉求、职业技术技能的传播诉求、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主体也应包含学生及其家庭、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与社会。但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多采用学生评教、教师同行互评、学校自主提交数据或报告、政府部门开展评估等形式,行政主体介入过多,教师群体参与较少,社会及第三方力量参与广度不够。在现实中最为显著的情况在于评价主要聚焦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毕业生长期跟踪评价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社会主体参与评价的力度不够,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诉求的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3评价结构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已形成了包含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双评价体系。内部评价主要包括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学生评教、质量年报等措施;外部评价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适应社会发展能力评估等措施。
但从结构而言,高职教育同时体现了职业性和高等性,其质量评价也应体现出鲜明的高职特色,但当前的质量评价结构体系受高等本科院校的评价范式影响较多,未能彻底剔除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上不匹配的要素,还需进一步跳出固有范式缩影、引入高职教育的特色要素,进行前瞻性的非共识性创新,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的结构体系。
2.4评价治理效能仍需提高
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有效收集、开发和使用数据的能力尤为重要。在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方面,智能化评价手段和方式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了评价的治理效能。
在信息技术赋能评价改革上,当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智慧评价的底层技术开发有限,只能对各类数据进行表征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各类数据分散于各个系统,主要靠人工上传,效率低下,且各类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数据的收集与发布,数据的挖掘、处理、分析和超前预判功能有待进一步研发,难以做到数据的自我更新和颗粒打磨,“烟囱”效应明显,数智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以质量评价促进教育治理的效能仍需提高。
3基于治理现代化视角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构
3.1廓清核心价值指向,凸显现代化评价理念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与之相呼应,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必须要对三个“培养”作出回答,需要全面、客观地反映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实质效能,衡量高职教育对社会提供的服务是否有质量、是否符合学生成长成才和经济社会的诉求。在这一维度上,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彰显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因此,建立高质量、现代化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能只考虑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要素,更需要把现代化的评价理念和正确的评价价值观放在首位。只有牢牢把握“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党为国育英才”的价值指向和评价理念,才能构建和谐共振、耦合驱动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3.2强化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现代化评价格局
高职教育的三大主要职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涉及的利益主体包括学生及其家庭、教师、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这些利益主体对于高职教育的质量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也具有深度参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的诉求。因此,构建现代化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必须要强化多元利益主体参与评价,充分整合高职院校内外部力量,形成各方主体视角互补、良性互动、不断校正的评价格局。
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需要以“管办评”分离的改革契机,运用多样化方式促进各评价主体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大力推动第三方评价机构和学术共同体等组织的建立和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效能,建立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多中心评价格局。另一方面,多中心的评价格局并不意味着各评价主体间的彼此孤立,而是各评价要素边界清晰、实施范围明了,避免评价空置或层层加码,形成张弛有度、互相补位的现代化格局。
3.3完善分层分类结构,搭建现代化评价框架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不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还与社会各层面的各类活动交织杂糅,需要统筹考慮,坚持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评价的结构框架,形成分层分类的体系。
一方面,可根据高职院校和专业特色进行分层分类,同一类型的院校分类进行评价,同一类别的专业进行分级评价,院校专业体系梳理清楚后,再根据学校类型、专业特色设计个性化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可以按照不同的评价目的进行分类评价,包括合格性评价、保障性评价、稳定性评价和质效性评价。其中,合格性评价是针对评价执行时间节点的教育质量进行达标检验,具有即时性的特点,目的是筛选出教育质量较差的高职院校;保障性评价是对评价周期内的综合性教育质量进行检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目的是质量保证,确认教育质量合格的高职院校;稳定性评价是基于多个评价周期综合评价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目的是标记教育质量持续稳定的高职院校;质效性评价是基于已有的评价结果对下一周期的评价进行前瞻性预设,目的是促进各高职院校质效争优,并挑选出其中的佼佼者。
3.4数智驱动评价效能,革新现代化评价平台
尽管当前学术界对于数智技术的运用与实施上还存在工具理性泛滥、绩效主义盛行、智能依赖严重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数字治理的纵深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并深刻影响了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方式的变革。而有关评价信息化技术的争议恰好说明了当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呼唤数智技术的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将育人价值与人文伦理关怀充分渗透到数智化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中才是解决问题的点睛之笔,而非彻底摒弃数智技术。
为此,高职院校和政府职能部门需立足价值本位,进一步加强数智驱动改革,建立“三网融合”的数智化教育质量评价平台。不同于信息化和数字化,这一“数智化”的平台重心不在各类教育教学数据的处理和传输,而在于技术的“去机械化”和“智能化”,强调对教育教学用户画像的准确勾勒、行为习惯特征的深度认知、对各类教育教学数据的精准识别以及对各类发展需求的提前预设和分类提供。只有将数智技术作为驱动评价平台改革的动力,才能打破高职教育信息孤岛,实现超大范围的教育教学协同配合,实现各教育主体间的多向触达,实现对教育质量的持续性评价和前瞻性预判,提高评价效能。
*通讯作者:吴望红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立项课题“基于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ZJGB2021001)。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 content_5721685.htm.
[2]石中英.回归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刍议[J].教育研究,2020,41(9):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