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但调研也讲究方法。“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是不行的,唯有在调研时下足“绣花功”,才能为决策时定出“金方案”。
选好调研的“针码”。绣花时,针的号码不符合布料的种类,容易针迹不清、断针。同样,调研时没有找准沟通路径,就难以打开群众的“话匣子”。居高临下式问答看似一线“面对面”,实则没有“心贴心”。领导干部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面对不同类型调研对象,选好针对的沟通“绣针”,同坐一张板凳、走上田间地头,让调研对象敞开心扉、破除戒备,才能真正调研出群众所思所盼。
理顺记叙的“绣线”。记叙调研的过程如同穿针走线,如果乱作一团,就会行针受阻,绣不出花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而现实中,走访“以点概面”,报告“雕琢润色”,让调研结果好看却无味。调研要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原汁原味,用翔实而客观的记叙“穿”起各类现象,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做好总结的“拓版”。调研类似绣花中的“打版”,目的是为解决问题研究出“拓花”样板推而广之。调研的过程在“调”,重点在“研”。把调研当成“走过场”,去时“呼呼隆隆”,回后“寂静无声”,调研就失去了意义。要做好调研“后半篇”文章,深入分析数据和事例,寻找高效、普适的办法和措施,形成“临摹”“拓印”的范板,造就更多的“调研精品”。
(庄宝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在“吃苦”中磨炼提升,把握“吃苦”的力道火候、找准“吃苦”的方式方法,优化成长路径。
蓄足“愿吃苦”的动力。愿不愿吃苦不仅是主观意愿,更检验理想信念。有的年轻干部不愿吃苦,归根结底是思想觉悟不高。要坚定信仰信念,甘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出一份力、吃一些苦。要加强思想教育,对有认识偏差、不良倾向的及时教育纠正,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
具备“敢吃苦”的魄力。有的年轻干部不敢吃苦,遇到矛盾打摆子、碰到难题撂挑子。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树,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要有“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精神,到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提升、奉献青春。要有“刀山火海我来闯”的魄力,敢于做“热锅蚂蚁”、捧“烫手山芋”,在火热实践中加快成长。
培养“善吃苦”的能力。“吃苦”不是目的,提升能力才是关键。要培养与群众沟通能力,会说“群众语言”,善于听计问政。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善于“吹糠见米”“拨云见雾”。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十指弹琴”协调各方关系,通过“他山之石”找到破解之策。
保持“不叫苦”的定力。“吃苦不叫苦”是一种品质,考验干部定力。年轻干部容易“三分钟热度”,不缺干劲缺韧劲、不缺激情缺沉稳。要有“板凳宁坐十年冷”的劲头,心无旁骛增长本领;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受得了委屈、扛得住打压;要践行“钉钉子”精神,定下的目标干到底。
(侯和昌)
产业振兴是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村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基础,大力实施产业振兴,要充分用好“土地、人才、政策”三要素,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上走在前、做示范。
产业振兴要用好土地要素,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产业振兴要根据本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劳动力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既要立足优势,找到最能体现地域特点、当地风情、文化底蕴的产业,又要突出特色,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实现乡村产业与乡村生态、乡村文化等融合发展的良好循环。
产业振兴要用好人才要素,广纳人才头雁领航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实现产业振兴,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既要分层分类分模块培训乡村产业人才,打造一支由“田秀才”“土专家”组成的乡土专家队伍,又要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吸引“乡创客”返乡投身乡村振兴,带领群众创业增收,培育一批富有活力的农村产业带头人。
产业振兴要用好政策要素,集聚资金加大项目投资力度。要大力发展产业,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文件,广泛调动各方力量,引导地方国企、民营企业等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优势、管理优势,聚焦对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乡村宜居宜业等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产业领域,加大投资力度,规范化市场化运行资金。
(刘艺伟)
基层干部处在乡村振兴第一线,肩负服务群众、深化改革重担,虽然基层干部的职业和岗位相对固定,但也有“多重角色”,这些角色能帮助我们创造更多可能,助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甘当乡村振兴“无名卒”,但问初心,不问得失。“兵卒”站在交战前沿,有脚踏实地的行军作风、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平凡而不平庸。基层干部当树牢不做大官做大事的政绩观,学会“弯腰干事,低头做人”,面对工作不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在重大任务中默默耕耘、“自找苦吃”,在恶劣困难的环境下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不争名、不揽功、不图利,甘当绿叶、甘于寂寞、甘为人梯,不断涉“险滩”、破“藩篱”,步步为营、日拱一卒绝不后退。
善当乡村振兴“智军师”,通盘考虑,出谋划策。基层干部要成为运筹帷幄的“智慧军师”,具备“智慧眼”,常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挖掘学问,从政治上分析基层形势,从世情国情研判发展方向,真正在基层的“神经末梢”中“勇立潮头”。在乡村建设、发展等重大事项中要有“谋划脑”,超前谋划、集思广益,从服务流程、服务细节等方面提出最优方案,为领导延伸思维,拓展智慧,确保判断准确、决策正确。
勇当乡村振兴“急先锋”,敢打敢拼,不负嘱托。基层干部要成为逢敌亮剑而必胜的先锋战士,就要压实改革攻坚“重担子”,在突发情况面前义不逃责,在机遇面前挺身而出,在矛盾斗争面前勇于担当,在挑战中纵横捭阖,磨砺出堪当重任、不负使命的“铁肩膀”“硬脊梁”。
(王晓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建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接续发展的中坚力量,要通盘考虑,精打细算,走好成长之路,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算好“远和近”的距离,走好“志存高远、稳扎稳打”的实干之路。要放远眼光,拉长视角,明确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分别长远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制定具体的推进措施、重点难点、完成时限,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干。要立足当前,脚踏实地,发扬自讨苦吃、苦中作乐的精神,锤炼业务本领,提高专业水平。
算好“大和小”的关联,走好“胸怀天下、勤勉务实”的担当之路。要围绕中心大局,将个人理想融入党的事业、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事业需要中,从中找到自身定位、奋斗目标。要服从组织安排,把自己当作事业发展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要增强奉献精神,在紧要关头、关键时刻冲得上、打得赢,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能理性做出取舍,在成就大我中实现小我。
算好“公与私”的利害,走好“践行初心、廉洁自律”的清正之路。为官发财当两道。要坚定从政之心,践行“当官发财两条道”,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利益观。要涵养为民之情,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奚道超)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重大问题。为官之道,首在政绩观。政绩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领导干部身上的具体体现,是衡量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一把标尺。如果领导干部对政绩问题认识不科学,实践中就必然会出现偏差,甚至与组织要求、群众期待背道而驰。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不仅影响到领导干部自身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衰。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领导干部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广大领导干部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这一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要从党性的高度来认识政绩观问题,把树牢正确政绩观作为党性分析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推进整改的重要内容,深刻剖析政绩观错位的思想根源与现实危害,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政绩观是面镜子,映照出责任心与担当意识。作为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境界,时刻不忘为官初心,对当务之急要立行立改,对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坚决防止政绩冲动、盲目蛮干、大干快上以及“换赛道”“留痕迹”等行为,坚决杜绝虚报浮夸,搞“数字政绩”“虚假政绩”,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努力做出让人民群众充分认可、真心拥护的政绩。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按客观规律办事,把依法办事理念根植于头脑,多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好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效、创实绩的实事,让发展的基础更坚实、质量更优质、后劲更充足。
(宋君波)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面对风高浪急的新阶段、新环境,党员干部更应发扬好传统、用好传家宝,不断提升履职本领和担当能力。
直奔问题明导向。调查研究应突出问题导向,带着问题搞调研,牢牢掌握调研主动权,切实把调研的过程变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聚焦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堵点和痛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科学确定调研课题,周密制定调研方案,力求直面问题、找准症结、推动解决。
下沉一线摸实情。上级政策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层干部和群众最有发言权,基层体验感和群众满意度最有说服力。要想精准掌握实情,必须“下深水摸鱼”,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主动到村庄、社区、机关、企业等一线,好的差的都要看,与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表扬批评都要听,引导他们放下“戒备心”,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
跟踪化解求实效。调查研究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对调研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应辩证分析原始素材,抽丝剥茧还原本质,研机析理剖析成因,稳妥审慎提出对策。对能够当场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能够短期解决的,明确目标、卡实责任;对问题特别复杂、化解难度较大的,注重系统集成、合力攻坚,紧盯不放、持续跟进,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彰显调查研究的本质价值。
(宫文超)
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助力基层松绑减负,应当念好“心、法、力”三字诀,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念好“心”字诀,既要坚定“决心”,更要保持“恒心”。治“病”除根,必须从思想层面加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转变作风,坚定刀刃向内的决心,解决形式主义问题,以实际有效的措施将减负真正落实落细。欲彻底铲除形式主义的“毒瘤”,光有决心还不能“药到病除”,更需保持滴水穿石的恒心,摒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懒散思想,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力戒形式主义问题“余烬复燃”。
念好“法”字诀,既要思考“想法”,更要创新“打法”。“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松绑减负,必须有求真务实的实践精神和主动求变的创新意识。面对形式主义衍生的新动向、新表现,广大干部应常想“解题之法”,并将这些“想法”落地成“打法”,尤其对基层干部反映强烈、意见大、怨气重的问题,坚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逐一击破,将各级出台的一系列减负文件、政策,实现创新性转化、创造性落实,避免掉进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陷阱”,导致减负不成、反添负担。
念好“力”字诀,既要施加“压力”,更要注入“动力”。严管可以起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给形式主义问题“反弹”施加“压力”,但在严管的同时,厚爱绝不可“缺位”。既要长期坚持“严”的基调,又要善于做到“三个区分开来”,加大正向激励力度,给予基层干部更多理解和支持,为基层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切实让基层干部没有负担、得到激励、真正减负。
(胡志鹏)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近期,有关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网络舆情引发民众关注。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同根同源,互为表里,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绝非个人小事小节,其影响不容忽视,危害更需警惕。因此,必须从思想教育、日常监督、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生活作风建设。
全周期抓好思想教育,“强体魄”。要注重在“常”“长”上下功夫,制度性地开展好经常性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操守等教育,练好内功。坚持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充分发挥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确保坚守“底线”,不踩“红线”。通过多措并举,全周期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管好自己的生活作风,培养健康生活情趣,筑牢思想堤坝。
全方位抓实日常监督,“治未病”。生活作风问题隐匿性强,监管难度较大,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改进监督方式,要积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切实发挥党委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家访的监督作用,真正做到“未病先防”“扶大厦于将倾”。
全过程抓牢制度规范,“惩已病”。要下大力气建立健全作风制度,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要建立健全纠举机制,畅通和拓宽发现问题的渠道,使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防止小错酿成大错。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党员干部出了问题,不管是什么人,都要依纪依法处理。通过不断强化生活作风制度建设,织密“制度网”,让拒腐防奢的笼子越扎越牢。
(闫家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定人民立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初心守好民心。
守民心就要画好“以民为本”的“同心圆”。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认真践行群众路线,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初心,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画好“以民为本”的“同心圆”,守好民心、民情、民意。要坚守“人民公仆”的身份定位,厚植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坚持与民同行、与民同心,当好人民的“服务员”,让自己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守民心就要锻造“实干为民”的“金刚钻”。“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先锋队,必须强化宗旨意识,彰显使命担当。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锤炼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干劲,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撸起袖子,在基层的火热实践中练就一身“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用实干担当书写无悔青春。
守民心就要校准“廉政为民”的“定盘星”。廉树威贪失信,廉兴国贪失家。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扬廉洁之风,做廉洁之人,坚持自省、自警、自励,常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严守底线,不碰红线,不断增强抵御腐蚀的能力,擦亮清白、干净的做人做事底色。“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要始终对党纪法规保持敬畏之心,力戒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永葆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恪守职业操守,秉公用权,忠诚为民奉献,取信于民,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价值追求,涵养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庞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