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帅亮 万赞文(余干县乡村振兴局) 江日航(余干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余干县对外合作交流中心)
余干县前山村被喻为“鄱阳湖东南岸的一颗明珠”。近年来,余干前山村乡村振兴工作以“四个+”推动村集体和农户“双向锐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前山样板”。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把党建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号工程,深化“党建+”模式,融入产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致富之中,不断筑牢支部“前头堡”,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转化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强组织。为推进果蔬产业发展,前山村创新“支部+ 合作社+ 基地”模式,成立了余干县帮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支部。通过发挥组织优势和党员示范,引导和激励农户以土地流转入股和务工投劳,实现了果蔬基地集约化共享化发展。优班子。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要位置,突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等硬性要求,选优配强联合社党支部班子19 名,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创收致富注入新血液。抓会商。联合社党支部主导负责,与负责经营管理的上海康恒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建立沟通联动机制,采取联席会议、情况通报等制度,及时掌握生产经营情况、共同决策重大事项,充分保障了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地位。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稳定完善帮扶政策,还要不断强化政策保障和保持体制机制创新。树牢项目为王的产业发展理念,坚持走深走实谋划项目、争取政策,通过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衔接,确保各类助农政策和资金落地,为项目筹建、投产、经营全链条闭环推进提供坚实保障。项目资金“叠加效应”。前山村果蔬基地项目,争取各类上级资金10921.2 万元,其中信贷资金4829 万元、产业奖补4829 万元、以工代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资金1263.20 万元,整合资金建成82 万平方米的高架大棚、仓储、育苗、道路沟渠等现代化配套设施。技术引育“同向发力”。一方面向上邀请县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专家,深入果蔬产业基地提供常态化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培育果蔬产业基地专业经营性人才和技术性农民“土专家”。产品销路“双线拓展”。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帮扶作用,不断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坚持精准对接,把基地种植哈密瓜等水果纳入工会福利采购范围,将西葫芦等蔬菜列入县机关食堂定点采购范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抓住机制创新,为果蔬产业基地发展提供坚强制度保障。“一社三会”齐抓共管。前山村联合22 个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余干县帮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管理经营果蔬基地。同时设立社员代表会、理事会、监事会,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治理设计,打造基地、农村、农业、农民“利益共同体”。“租田返包”激发活力。为调动激发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果蔬基地推出“租田返包”新型经营机制(即龙头企业将现有设施农业大棚按家庭劳动力,按品种和工时,科学分包给农户,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的农户可获取保底收入,超出任务的给予奖励或者分成),做到分包后基地由若干家庭农场组合而成,赋予承包户更多生产自主权和主动权,确保农民利益与产业利润有机统一。“三项支撑”夯实保障。强化土地支撑,通过土地流转,建成千余亩现代化大棚基地,农民每年收益比传统土地租赁高出2 倍多;强化技术支撑,以标准化、品牌化、优质化“三化”推动果蔬产业发展,实现了农产品育苗、种植、加工、销售、认证、检测等全环节覆盖;强化人才支撑,龙头公司调派6 名技术人员,向外聘请40 名专业工人进入农场。
坚持实事求是谋划产业,充分挖掘果蔬产业发展的乡土优势,走出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特色之路。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通过分析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前期反复试验和推广,对循环轮作农作物进行产量、质量、价值综合分析,果蔬基地确定西红柿、圣女果、哈密瓜、上海青等21 个果蔬品种。优化模式,延伸链条。采取“农业+”模式,不断延伸农产品价值链,向深加工二产、研学科普三产延伸,提升果蔬基地产业发展壮大的可持续性和后坐力。造血活筋,强村富民。果蔬基地每年提供人才技能培训500 余人,吸纳389 名脱贫户就业,年均发放劳务报酬350 万元。同时,村集体每年通过土地流转分红增加收入13 万元,其他21 个村通过产业分红,年均增收6 万元。
余干县前山村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利契机,建成占地1505 亩、年产值2000 万元的现代化果蔬产业基地,走出一条“支部能牵头、党员走前头、产业有搞头、集体得甜头、群众有盼头”的振兴之路,实现了村集体增收、农户致富。产业兴旺“满眼春”。2018 年前,前山村大量青年外出务工,村庄脏乱差、产业基础几乎为零。如今田间地头生机勃勃,昔日“无法入眼”变成“满眼是春”,果蔬基地西红柿、圣女果、哈密瓜等20 多个品种琳琅满目、欣欣向荣,带动22 个村、1109 户脱贫户年均增收3000 元左右。集体变为“明星村”。由于产业欠缺,前山村过去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经过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村级经济年收入达128 万元,进入余干县村集体百万元的明星村行列。幸福指数“节节高”。脱贫前,前山村人均收入不足5000 元,2022 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 万元,整整翻了4 倍,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