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之为乐 以乐奉礼
——东北地区出土先秦乐器的音乐考古学研究

2023-08-10 09:46胡怡乐王安潮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原地区编钟东北地区

文/胡怡乐 王安潮

中国古代的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其音乐文化更是呈现出类型丰富、风格融汇的特征。出土乐器有新石器时期的小河西陶鼓、兴隆洼骨笛和红山文化石埙,夏商时期的水泉村口簧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特磬,两周时期的三官甸青铜短剑墓编钟和五道河子战国墓钟等,它们呈现出了该地区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状况。根据这些物质载体的出土音乐文物,在分析其历史、形态后可以更为实证地了解东北地区音乐文化发展、传播。

学界针对东北地区音乐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有:张伟彬、刘喆等对部分考古遗址出土音乐文物进行的考古学研究,李虎、马铃等对东北地区的音乐文化进行的音乐学研究,李凤举、陈秉义、郝凤亮等人针对东北地区的某一类音乐遗存进行的个案研究。对东北地区的先秦音乐遗存进行音乐考古学研究,同时使用音乐学方法研究音乐文物的音响性能、律学特征和内涵的音乐文化信息,并从考古学的视角剖析不同音乐遗存的文化因素,其价值有利于挖掘当前东北地区先秦乐器的历史特征,丰富学界在东北地区音乐考古学研究并为东北音乐文化研究提供实物与史证。

一、东北地区先秦出土乐器的文化分期

东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布广泛,且主要出现在水系周边,嫩江流域有白金宝文化、汉书二期文化,乌苏里江流域有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牡丹江流域有振兴文化等,但观察图一可知,总体上东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多分布在南部,由图二可见,东北地区出土的史前乐器则大都出土于西辽河流域。

与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相比,东北出土先秦乐器的数量较少,这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水文特征而使乐器保存较难的地理有关,更与东北地处偏远,同中原、南方地区的文化互动较少,其发展相对缓慢、滞后的文化因素有关。从文化地理学来看,东北地区的气候相较于黄河、长江流域则更为寒冷,水系亦不够发达,仅有辽河、嫩江、牡丹江等几条主要河流,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先秦时期该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是比较不平衡。

图1 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七个不同考古文化区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 东北地区出土部分先秦乐器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历史文化悠久,其考古学文化最早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早期。东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布广袤,遗迹和遗物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该地区的文化风貌。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东北地区的音乐考古学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该地区诸多的考古学文化中,有大量与音乐文化相关的遗存出现,其中音乐遗存数量较多、影响较广的文化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夏家店文化。以中原文化分期而来探析东北地区,其发展有其自己的特点。

1.新石器时的发祥期

从目前已知的考古学资料来看,东北地区最早的音乐考古发现位于内蒙古敖汉旗的小河西遗址。小河西文化的年代或可早到公元前7500 年,是辽西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图三是辽宁省朝阳市德辅博物馆馆藏陶鼓,具有小河西文化素面陶器的特征,由自然砂土烧制而成,厚底薄壁。小河西陶鼓的出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的陶鼓提供了资料,它是研究鼓类乐器起源的重要依据之一。

小河西文化是兴隆洼文化的前身。兴隆洼文化位于辽西地区,年代约在公元前6200 年至5000 年间。兴隆洼文化出土的石埙、骨笛和两枚疑似石埙的三孔“石流星”,除了骨笛外,出土的乐器现在均藏于辽宁省朝阳市德辅博物馆。图4 兴隆洼的两孔石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埙,经陈秉义教授测音,兴隆洼石埙可吹出一个八度加一个大三度的音,具备一定的音乐性能。相比之下,兴隆洼的三孔“石流星”由于吹孔和按音孔不在一个共鸣体,所以无法吹响,故推断应该不是乐器,而是史前人类用以狩猎的“石流星”,器上三孔应做栓绳之用。

图3 小河西文化陶鼓

图4 兴隆洼两孔石埙

兴隆洼骨笛出土于兴隆洼遗址F166 号房址堆积内的M136 号居室墓葬,应为墓主遗物。骨笛出土时有些残损,经检测发现其材质为猫头鹰的翅膀骨。与该石埙同地出土的兴隆洼骨笛,采用竖吹法可准确的演奏八度音域内七个基本音级,并能发出四种音列。赤峰学院的学者们对骨笛进行音响性能的研究后发现,它可以“准确的奏出一个八度音域内七个基本音级,并能发出四种音列”,使用这只骨笛可以演奏《红河谷》《牧歌》等曲目,可见其音乐性能的良好。

相较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出土石埙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其制作工艺也更为精良。红山文化的石埙多是动物造型,有牛头埙、鸟形埙和鱼形埙:图5 右侧的是牛头埙,其吹孔开在“牛头”的后部,这与常规的石埙不太一样,体现了史前人类最早对于埙的吹孔以及相应演奏方法的探索;图5 左侧的是红山文化鸟形埙,不仅形似鸟,音声也十分明亮,似乎意在模拟鸟的叫声。红山石埙中,数量最多的莫过于图6 彩陶鱼形埙,这或与红山文化分布于西辽河水系有一定关联。

图5:红山文化的鸟形埙与牛头埙

图6:民间收藏红山文化鱼形埙

2.夏商时的发展期

东北地区出土的夏商时期的乐器在性能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呈现出其一定的地域性特色。夏家店文化约处于夏代早期偏晚至商代早期,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水泉村口簧是出土的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口簧之一。它与内蒙古赤峰夏家店村上层遗址出土口簧均为骨质,其簧框形状为薄板形,簧舌形状为尖楔形,尺寸较小(见图7),通过拉前根部细线振动发声,其音声嘹亮清澈,与以陕西石峁出土口簧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口簧的音色有着显著的区别。

图7: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水泉村出土口簧

喀喇沁旗出土的八件夏家店下层文化特磬,也体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音乐文化特色。由图9 可知,它们整体厚薄均匀、平整,学者李凤举将八件石磬按其形状分为三型,其中A 型为韩家窑、王家营、大营子、下瓦房磬,整体形状呈四边形,B 型石磬为西府、小木营子和河南西磬,呈三角形,C 型为大山前石磬(见图8),其形制与图八西周时期的宝鸡上官村磬、扶风云塘石磬和扶风齐镇石磬有些相似,底部平直,呈五边形。

图8: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石磬

图9:喀喇沁旗出土的八件夏家店下层文化特磬线图

3.两周时的滞后期

两周时期,东北地区的音乐考古发现较少,以编钟为主。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青铜短剑墓出土编钟,基本都是甬钟体编钮钟,钟身椭圆,纹饰较少,仅钮饰绹纹(见图10 所示),其音乐性能十分有限,铸造工艺也远不如同时期的中原、南方地区。与该套编钟一同出土了许多陪葬器物,这些器物类型丰富,且有部分价值不菲、装饰精美,体现住了墓主人显赫的身份,以编钟为代表的一系列丰富的随葬品也体现了此时东北地区严格的等级制度与礼乐观念。

图10 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青铜短剑墓出土编钟

由上可见,东北地区出土的先秦乐器表现为材质多样、种类完备,有小河西陶鼓的膜鸣乐器,有夏家店石磬、五道河子战国墓钟等钟磬,还有朝阳、水泉等地出土骨簧和兴隆洼骨笛等。从时间上看,乐器集中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从地理位置上看则多分布于西辽河流域。其分期与中原有一定的相似性,打击乐器为主,吹管乐器为辅,未见有丝弦类乐器。近十年来,有关东北地区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有了初步发展。虽然学界至今没有东北地区音乐文物的集成研究,但上文提及的乐器大多都有详细的出土信息和文物数据,且部分乐器已进行了测音数据采集和演奏实验等,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资料。

二、东北地区先秦出土乐器的音乐形态

东北地区出土的先秦音乐文物类型丰富,种类多样,通过对出土乐器进行测音数据的采集与复原、演奏的实践,可窥知乐器的音乐性能和该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

位于辽西的兴隆洼文化出土了石埙和骨笛,近年来先后有多个团队对其进行了音乐性能的测试。兴隆洼石埙有两孔、呈卵形,筒音为#C,按音孔为#E,如果用俯吹的方法,吹孔可以吹出#G、#F、#E、#D、#C;控制按音孔大小,可以吹奏出#A、#B、#C、#D、#E,即一个八度加一个大三度,而同时期陕西临潼姜寨二音孔埙可吹出D 宫系统的“徵—羽—宫”或G 宫系统的“商—角—徵”,陕西淳化夕阳村黑豆嘴二音孔埙可吹出纯四度加大二度的音列,山西太原义井村二音孔埙可吹出G 宫系统的“羽—宫—商”或C 宫系统的“角—徵—羽”。虽然这些声响和音列可能并非古人在实际演奏时常用的或精心设计的,但可通过上述测音和演奏实践可知,新石器时代的二音孔石埙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性能。

除石埙外,图11 兴隆洼骨笛也有着良好的音乐性能。虽然兴隆洼骨笛出土时已是残损的状态,但赤峰学院的师生们对其进行了加固和修复,并采用了竖笛吹法进行了测音,测音数据由表一所示,该骨笛可奏出八度音域内七个基本音级,并能发出四种音列。与兴隆洼骨笛相似,同为新石器时代的图十二贾湖五孔骨笛也进行了测音,测音记录如表二所述,每孔的音高都比较稳定,其音阶对照见表三,整体形成了#d3 宫四声音阶。可见新石器时期,我国的骨笛制作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音阶形态。

图11 兴隆洼骨笛

图12 贾湖遗址出土五孔骨笛

表1:兴隆洼骨笛的测音数据

表2:贾湖五孔骨笛测音记录 (M341:1 自然音序:1=#D 3 5 6 1 3 6)

表3:贾湖五孔骨笛音阶对照表

表4 夏家店出土特磬测音数据

图13 贾湖遗址出土五孔骨笛

表5: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青铜短剑墓出土编钟钟体数据

由兴隆洼两孔石埙与骨笛的测音数据可知,在距今约8000 年的东北地区,以兴隆洼骨笛和石埙为代表的音乐文物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演奏需求,人们可以演奏出较为丰富的旋律,音乐文化已有了初步的发展。

夏商时期东北地区的音乐遗存相比于其他地区较少,但从遗存中可知此时该地的音乐文化已呈现出一些地域特色。夏家店出土的八件特磬测音数据详见表四。其形态各有不一,音声特征或浑厚或清脆,表面较光滑平整,打磨精细,音声较为稳定。但整体来看,夏家店特磬的股鼓并不全然分明,且相较于后世石磬,夏家店特磬形状各异,相互之间也并无音高、音色的规律和共性可寻,故推知此时东北地区的石磬在礼乐表演中或作为节奏型乐器和礼器出现。

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青铜短剑墓出土编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两周音乐文物。结合表五与图十三可知,这一时期该地区的编钟整体都较为短小、浑圆,无枚,口呈弧形,上部平且有钮。虽尚无测音数据,但观察钟体可知,这一时期的编钟制作粗糙、水平与同一时期的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相比较而言是落后的,其音乐性能比较有限。

从上文所述音乐文物的音乐性能可知,先秦时东北地区的音乐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新石器时期,东北地区的西辽河流域就出现了骨笛和最早的石埙,且此二者的音乐性能良好,能吹奏许多基本乐曲;夏商时期,夏家店出土八件特磬工艺精良,音声稳定,便于演奏,具备了有别于他地的特殊形制,同时也对中原地区的石磬型式有一定的影响;两周时期,东北地区出现了青铜乐钟,但与同时期中原和南方地区编钟对比制作水平落后、音乐性能欠佳,可知此时东北地区的音乐文化虽有发展,但与其他地区相比显得相对滞后。

三、东北地区出土先秦乐器的礼乐文化

东北地区出土的先秦乐器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载体的乐器,在展现“乐之为乐”的同时,更在意于“以乐奉礼”,呈现该地区迎奉中原礼乐制度的观念,从而在分析出土乐器之中而可以窥得该地区与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关系。从乐本体的功能性来看,当时的出土乐器具备实用性演奏之器物性能,但作为“四夷之乐”的东北方,它们更在意于呈现器物主的“乐之为礼”的彰显身份之功用,沟通天地之祭神功用。因此,其“以乐奉礼”基础上还有民间祭礼的意象所指。

1.乐器的礼乐功能

先秦时期,钟、磬、鼓等乐器往往不单作为演奏器存在,礼为上,常作为礼器而用于祭礼的信仰活动中。夏家店出土的八件特磬,是典型的礼乐用器,学者李凤举认为,韩家窑石磬在这批石磬中虽然偏小且稳定性不好,但打磨精细、底边有一定弧度,可见工匠在制作特磬时首先考量的不是其音声效果和便于演奏等作为乐器的特性,而是该石磬作为礼器的性质:细部精美,形似图14中的礼乐用器石钺。

图14:二里头文化石钺

图15:后冈一期文化石北口遗址出土陶鼓线图

除夏家店特磬外,上文所述小河西陶鼓和三官甸编钟等乐器,亦具备着一定的礼器特征,体现了人们彰显身份的意旨和沟通天地的祈愿。鼓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都与宗教仪式或民间信仰有关:在云南,基诺族在年关时祭拜神灵会伴以鼓声;在西藏,寺庙的喇嘛常常手持柄鼓为佛教活动伴声。以小河西文化陶鼓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出土陶鼓,与该地区民族原始信仰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中国北方地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在举行宗教仪式之时,便会使用“神鼓”作为沟通天地之器,而萨满教的一些风俗在如今的满族、赫哲族等北方少数民族中仍有遗存。这些民族在大型活动中都或多或少的使用了鼓类乐器,尽管部分鼓的形态与新石器时期陶鼓并不相似,但可为陶鼓与原始崇拜的密切关系作印证。

兴隆洼骨笛也与先秦时期民间的原始信仰有关。兴隆洼遗址出土骨笛的两端虽已残损,但其形制与材质仍与河南舞阳贾湖骨笛较为相似:此二者都由飞禽的骨头制成,且修复后的兴隆洼骨笛长度与贾湖骨笛长度很接近。此外,兴隆洼骨笛与贾湖骨笛还都是陪葬器:在贾湖出土骨笛的十五座墓葬之中,有十三座为男性墓葬,且部分墓葬中有与骨管伴生出土的插形器、龟甲等,而此二者常用于祭祀,由这些信息可推知当时骨笛的使用或多与祭祀有关,且使用“骨龠”的巫师多为男性;出土兴隆洼骨笛的房址则位于整个遗址的正中,且内有居室墓,出土遗物也十分丰富,学者石琳、张国强认为,F166 号房址是M136 号墓墓主人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墓主人也是男性)。由上可知,不论是先秦时期我国的北方地区还是中原地区,骨笛都作为巫师沟通天地的礼器出现在原始的祭祀活动中。

2.乐器的文化内涵

西辽河流域水系发达,气候较为温和,同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较近,因此出现了红山、夏家店等影响力较大的考古学文化,该地同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影响,亦可从出土乐器中窥得。上文所述小河西陶鼓,其形态与海河流域的后岗一期石北口遗址出土的陶鼓十分相似:由图十五可知,陶鼓的鼓面大,鼓底小,鼓身有呈鹰钩状的凸起,帮助固定蒙在鼓面的鼓皮。通过对小河西陶鼓进行复原演奏,可得该鼓中音通透、高音明亮,其音色类似非洲地区的手鼓,十分灵动跳跃,与中原地区或形态窄细或敦实圆胖的陶鼓音色有很大的不同。

西辽河流域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结亦十分紧密。辽西地区出土口簧与中原口簧虽然在簧舌形状和簧框装饰上有一些区别,但不论材质、簧框形状、尺寸还是振动方式,两地的口簧都十分相似;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八件特磬中,除了上文所述大山前石磬与后世中原地区的石磬相似外,下瓦房石磬等A 型石磬与图16 山西平陆前庄特磬形态也较为相似,展现了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在乐器制作上的相互影响。

图16:山西平陆前庄特磬

图17: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彩陶鱼形埙

民间藏红山文化彩陶鱼形埙,与图十七甘肃玉门火烧沟的彩陶鱼形埙均可吹出六度音程。近年来,学界在有关红山文化因素的研究上存在一些分歧,有些学者认为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同属原始文化,且是仰韶文化之变体,有的认为是河北磁山文化的延续,还有一种说法是红山文化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包含有细石器和仰韶文化两种文化的基因。纵观这三种说法可知,学界普遍认同的是红山文化与黄河流域的磁山文化、仰韶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内涵有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而红山文化埙与玉门火烧沟埙相似的音乐性能亦显示出两地音乐文化的共性。

两周时期,中原地区对东北地区音乐文化的影响,凸显在这一时期该地区出土编钟的形制和纹饰风格中。由表六可知,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青铜短剑墓出土钟体粗矮,细部粗糙,虽然是战国时期的编钟,但其乐钟的制作水平仅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展现了我国各地区古代编钟巩义和音乐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由图18 可知,凌源县五道河子战国墓编钟的纹饰是具有典型中原风格的夔凤纹,其形制亦与图19 中原地区的战国编钟相似,可知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编钟带有一定的中原色彩,中原地区对东北地区的音乐文化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表6: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青铜短剑墓出土编钟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编钟之对比

图18:凌源县五道河子战国墓出土编钟线图

由上可知,除音乐性能外,小河西陶鼓、夏家店编磬等东北地区的音乐遗存,彰显了此时乐器具备的礼乐性质和原始崇拜的信息;而小河西陶鼓、红山文化石埙和夏家店编磬等乐器的形制与音声特性则包涵有关先秦时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进行文化互动的诸多信息。

结语

综上,东北地区的先秦音乐文物种类较为完备:新石器时代,在西辽河流域出现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鼓类乐器——小河西陶鼓,它的出现将鼓类乐器的起源时间推至距今约一万年前,兴隆洼骨笛与石埙测音数据的采集、复原和演奏实验,更凸显了东北地区音乐文化的时代特征;夏商时期,以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水泉村出土口簧和喀喇沁旗出土的八件夏家店下层文化特磬为代表的音乐遗存,展现了此时东北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两周时期,东北地区的音乐遗存数量较少,以青铜乐钟为主,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相比则较为滞后。

东北地区的先秦音乐文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性能:作为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石埙,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石埙可以吹奏出一个八度加一个大三度,兴隆洼文化出土骨笛可吹奏出八度音域内七个基本音级,并能发出四种音列;夏商时期的八件夏家店特磬工艺上乘,音声稳定,适宜演奏,部分石磬的形态还与中原地区的西周石磬有着相似之处,可见此时的乐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域特色,还体现了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发展;两周的三官甸青铜短剑墓编钟与五道河子战国墓夔凤纹铜编钟制作粗糙、音乐性能欠佳,显示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音乐文化发展的滞后状况。

先秦时期音乐遗存有着一定社会功能,同时展现出与其他地区相互影响的文化因素:夏家店出土的八件特磬是典型的礼乐用器,小河西陶鼓的出现和使用亦同东北地区的原始崇拜有着一定关系,而兴隆洼骨笛与河南舞阳贾湖骨笛则较为相似,其使用常与祭祀有关;小河西陶鼓与海河流域的后岗一期石北口遗址出土的陶鼓相似,辽西地区出土口簧与中原口簧在材质、簧框形状、尺寸还和振动方式上类似,而夏家店石磬与红山鱼形埙、五道河子夔凤纹编钟等遗存,更是同中原地区的同类音乐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展现了先秦时期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互动。

猜你喜欢
中原地区编钟东北地区
金石齐鸣话编钟
中原地区品种齐全的果树苗木大规模繁育基地
曾侯乙编钟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曾公编钟铭文补说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
中原地区储气库建设研究与实践
打造中原地区航空人才培养高端平台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