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迎港
内容摘要:传说的灵感产生于山水之间,经过人类的审美考察,从自然符号转变为文化符号,在此过程中寄寓了生活在本地的居民面对山水环境所产生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通过审美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广西山水传说,从地方性审美经验角度入手,研究广西山水传说的地域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察山水和居民之间的互动以及山水对本地民族生活环境的塑造,以及分析山水传说之中所蕴含的民族审美情感和美学体验,从中发现山水传说与广西本地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审美人类学 地方性审美经验 山水传说 民间叙事
我国学者王杰教授提出了“地方性审美经验”的概念,他对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具有地方性文化特点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包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区分的感性文化层面,还包括由于这种不同的感知方式和处理外部世界的方式而形成的不同审美意义。”对山水传说的审美人类学分析,有必要回到传说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去,山水作为区域文明中人们理解自身和外部世界最重要的空间单元,承载着生命体验和文化记忆,生活在同样山水空间中的人,在民族身份、性别上都所有不同,但是在山水传说之中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他们在面对山水,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具有相同的倾向,这反映在山水传说之中就表现出来一本地居民面对山水时在情感体验上的相似性。山水传说作为一种地方性的美学图景,具有跨民族跨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一.广西山水传说的地域呈现
山水传说依附于山水而生成,山水的地理条件会对山水传说传说产生影响,广西山水传说的分布情况和广西的地理环境以及与此形成的社会历史环境相关,通过对所收集到的大量山水传说材料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广西山水传说在地域分布上独具特色,能够反映出地理与民族文化形成的关系。首先,根据所收集来的山水传说文本来看,总体上山水传说地域分布的总体特点是桂北地区多,桂南地区较少;其次,桂北地区山水传说多有文字记载和史料整理,更能形成文学文本,桂南地区的山水传说则多为口传传说,多数包含在本地的习俗和信仰之中,比如在歌圩演唱,傩戏表演,岩画的图像之中有所保存,少部分记录在县志等地方文献;再次,桂北地区山水传说更具有跨区域的特性,比如传说中同时具有汉族和少数民族形象,桂南地区的传说更具有单一民族风格和特点,更加反映民族文化特色。最后,部分传说具有跨地域性,比如伏波将军传说在桂林,南宁,崇左等地都有传播。山水传说地域分布的这中特征是和广西本地的地形地貌以及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有关。从地理环境来看,桂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桂南多山。桂北平坦地带的河流平缓,水旱灾害较少,易于灌溉取水耕种,可以通航,因此更加有利于与北方的中原地带进行沟通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有大量的中原人口迁移过来,带来了中原地区汉人的文学艺术和宗教礼制等文化因素,促进了桂北地区的文化发展。这些因素也造就了桂北地区山水传说分布的一系列特征。从历史上来看,桂北地区以桂林为中心,是古代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桂南地区则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有历史可考的广西历史来看,桂北地带自尧舜时期就和中原地区又所交往,《墨子·节用》篇载:“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也有记载虞山下舜帝祠的传说,以及舜南巡驾崩,其两位妃子南来寻夫,投江自尽的传说,后人为二位女子建立“双女冢”,可见岭南桂北地区很早就与中原文化又所交往。到了商周时期,有记载的中原与桂北地区的活动逐渐频繁,《诗经·大雅·江汉》中记载:“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在周代中原就已经有了向南开疆拓土的历史记载。1957年出土的楚怀王“鄂君启节”铭文中也有记载其到达当时洮阳的记载。在秦灭六国之后,向岭南地区的南越、西瓯、骆越地区发动过大规模战争,《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秦始皇:“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弛弩,使临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以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瓯君译吁宋”。在與中原的交往和征战过程中,中原的移民人口大量进入桂北地区,秦在第一次统一岭南之后,在此处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并将大量的人口迁移到此地,至此,桂北地区在经历了和中原地区漫长的经济文化军事上的交流之后,第一次被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成为封建王朝的一部分,而中原人也和生活在此地的西瓯人相互融合,使桂北地区的文化开始呈现出来全新的面貌。桂北以其秀美的风光和较高程度的开发在历史上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前来此地,以笔墨记载下了桂北地区的历史和民俗,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山水传说,比如宋代周去非在广右二十五郡任职后所著《岭外代答》,其中《志异门》一章就记载了广右地区各种传说,其中就有和山水相关的,如其所记载的叠彩岩的猴妖传说。
相比较桂北地区,桂南地区则是相对之下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缺少中央封建王朝统治的影响,多由地方宗族和少数民族族群间接统治,唐代在桂南地区设立羁縻州,由官员和当地部族首领共同管理,即土司制度,如左江流域的土司部族。而采取土司治理的羁縻制度则是因为相比于桂北地区人口以汉人为主,桂南地区则有更多的少数民族聚居于此,如壮族,就大量居住于桂中南地区,因此和桂北的文化形成了比较大的差异。以壮族为例,考古学发现的壮族是生活在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9000—7000年的甑皮岩人,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化迁移和流变,逐渐散居在广西各地。从尧舜和春秋时期,就有瓯骆与中原人交往的记载,而到了秦时期,秦始皇向南攻打百越之地,《淮南子·人间训》记载:“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可见有当时的战争造成大量的越人被驱逐进入山林之中。这些少数民族向南迁移,最终在桂南地区形成民族聚居。相比较文明程度更高,文化科技更加先进的桂北地区,桂南的民族文化记载相比较之下数量较少,而山水传说也多缺少文字记载,而是隐藏在各种少数民族传说,习俗,宗教和文化活动之中,比如壮族的歌谣中记载的大量传说,桂南傩戏中的表演叙事,左江花山岩画的图像中,也承载着大量的山水传说。
二.广西山水传说的审美语境
地方性审美经验对艺术审美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从其外在的审美特征来看,山水传说反映着山水的样貌,在山水传说之中常常见到和山水起源和形态有关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在对山水进行欣赏的时候所产生的审美想象。广西的山水形态各异,造型众多,带给游览者各自不同的观赏体验,《文心雕龙·物色》篇提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山水之形的差异会带来审美感受的差异,审美感受的差异又会造成艺术表达效果的不同,这种不同也反应着人们在面对自然景观的时候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体验,恩格斯认为:“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童话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5]P35山水传说多样的美学风格,源自于生活在此地的居民面对自然景观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冲动,比如流传于来宾县红水河流域的传说,不少都有河中有龙的情节,这很可能是因为红水河水流湍急,同时因为流经红色沙贝岩层,水流呈红色,因而人们在面对这条河流时,更容易激起震撼,恐惧,惊叹,敬畏的幻想,因而反映在此地的山水传说中,表现出包含战斗性的内容来。北部湾的三岛传说则是讲述一位京族姑娘化身为海鸥,衔起三颗宝珠撒向海面,因此海面出现了三座美丽的岛屿,北部湾海面平静开阔,风景优美,这种平静的景观让观赏者感受到美好的感受,因此相关传说也表现出和谐旷远之感。
其次,从内在的文化内核来看,山水传说中包含着的是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认同。本地区各民族先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山水之间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历史环境,构筑了独特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思想,如在和险恶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之中形成的对山水复杂的情感体验,表现在山水传说之中,就表现为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歌颂,在面对强权压迫时奋起抗争的英勇,也有面对强权压迫无力反抗而悲泣的哀歌,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普遍感情。山水传说同时也蕴含着本地区历史的书写,不少传说都是由历史真实事件传唱改写而来,从中可以窥见人们对历史事件最淳朴的感情。比如桂林的伏波将军传说,九十九岁的伏波将军一箭射穿三座山的传说故事,伏波将军为两汉三国时期军中设立的将军职名,广西境内传说中最有可能的伏波将军为三国时期的马援,马援率军平定岭南,南抵交趾,在广西留下了大量的历史传说,现在广西境内还有伏波将军庙,是重要的文化信仰。关于伏波将军的传说之中就包含有了本地先民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拜,而伏波将军原型为汉族的军事将领,却同时在广西的少数民族中受到了拥护和爱戴,也反映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在信仰和文化上交流互通。再如广西左江流域的刘三姐传说,刘三姐反抗地主的强权迫害,身死后化为歌仙,体现了她不畏强权,反抗压迫的精神,刘三姐的传说内容形式不一,且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表现出来较大的差异,但是她作为一个重要的传说符号,所反映的跨文化跨区域的文化共通性,表现出来人类最本质最朴素的情感体验,即对真善美的歌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心愿。
三.山水传说的审美呈现
首先,山水传说在日常生活之中产生和流传,其本身就成为了日常生活的记载,其审美价值也在于对日常生活的呈现。山水传说的创作主体是生活在山水之间的人,是广大人民创造性的实践成果,本质在于通过山水展现人间之美,展现生活于山水之间的民族情态与精神品格。山水传说从历史、习俗和文化三个方面再现了创作主体的生活场景。从历史来看,山水传说记载着广西地区先民征服自然、开拓家园、修建工程、抵御外敌、反抗压迫等一系列的历史场景,可谓是区域民族活的历史书。比如关于开凿灵渠的传说,记载了当年开凿灵渠的艰难和灵渠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从习俗来看,山水传说反映着本地民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各种各样的场景,记载着古代先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先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之中形成的生活习惯。比如壮族丧葬习俗中的“捡骨葬”。最后,从文化来看,山水传说也记载着本地人民艺术审美活动。比如传说之中歌圩的女儿刘三姐,她的歌能够感召都乐岩中的鲤鱼跃出岩洞去匡扶正义,反映出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创作的美好,以及艺术创作的习惯和技巧,比如山歌演唱。再有如七星岩的传说,反映出来古代桂林极为浓厚的学术氛围。最后,从创作的情感体验来看山水传说是其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寄托,其中寓寄着人们对美好纯洁的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伟大魄力,以及追求正义的期望,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期盼,对祖先的思念,对伟大英雄崇拜等情感。这些情感反映着本地民族真善美的核心价值的建构,是研究本地民族审美情感,审美心理,经验体验的重要路径。
第二,山水传说具有独特的审美范式。山水传说之美体现在其表达出来的不同范式的美的构型,体现在故事美和意蕴美上。首先,山水传说具有故事美,山水传说本身的显性存在样式是以“故事”为表现的形式。山水传说的故事美首先表现在叙事美,山水传说的叙事具有现实性和幻想性相结合的特点,将真实的山水和虚构的故事相结合,使传说具有逼真感和代入感。同时不少山水传说之中都插入了山歌这一生活在群山之间少数民族特色的艺术样式,增添了抒情特色。最后山水传说多以大团圆为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恶人受到惩罚,或者天灾人祸得以解决,故事以圆满作为结局,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善恶观,如刘三姐的传说形式多样,但是最终刘三姐都会成为歌仙,对邪恶进行惩罚,寄寓了人们的美好想象和善有善报的朴素善恶观。故事美还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山水传说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富有人格魅力的角色,如壮族神话中的祖先布洛陀和瑶族神話中的祖先密洛陀,就是强壮,勇敢,富有神力的,能够赶山驱水,传说他们带领族人塑造了山水的样貌,展现了祖先崇拜中,对祖先高大形象的想象,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其次,是山水传说的意蕴美。山水传说的意蕴美主要体现在山水传说的所承载的文化层面的意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本地先民依山傍水而居,他们从山水之中获得生存资源,同时他们的活动也在改造山水。从山水传说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推崇一种和谐共生的生在状态,反对破坏山水的行为,认为这种行为会引来自然的惩罚,同时人们依靠山水,向山水之中生存的神明和灵物们祈祷,这也反映了人们生存受到山水的制约,需要对山水抱有敬畏之心。最后山水传说之中也有对征服山水的赞扬和崇拜,表达了人们对于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第二是多民族融合共生的理念。广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混居共生的土地,汉族、壮族、瑶族、等多个民族在这片山水之间共同生活,和谐相处,这幅情景在山水传说之中也时有发生,在传说之中能够同时看到佛教、道教和少数民族的神灵,甚至在一部故事之中有多位神灵的共同参与。除此之外,也有歌颂汉人英雄的传说,比如“三将军墓”的传说。都反映了在这片土地上多民族和谐共生,彼此的习俗,信仰交融的场景。
参考文献
[1]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J].文艺研究,2002(02):4-11.
[2]王杰.地方性审美经验中的认同危机——以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民歌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的呈现为例[J].文艺研究,2010(09):71-81.
[3]刘亚虎.广西山水传说探美[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4]李肇隆,郭金良,秦焕艺.桂林山水的传说[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12.
[5]钟文典主编.桂林通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6]陈金文.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7]谭先进编著.崇左文化述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10.
[8]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171-179.
[9]黄桂秋.山水传说的文化功能及社会价值[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4):1-5.
[10]王大桥.地方性审美经验: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关键词[J].文艺理论与评,2013(01):105-108.
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壮族歌圩的审美范式与丝路传播”(YCSW2022172)。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