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绿色家园

2023-08-10 07:30李晓凌
含笑花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山

东边日出西边雨,时值盛夏,雨就像粘在树叶上,说下就下。

我们沿着文平公路前行,进入德厚岔路口,一座鲜红的雕塑上党徽和“洒戛竜革命旧址”几个大字显得格外耀眼。沿着指示牌继续前行,通过一条竹林大道,在各色鲜花的掩映下,不多时便来到洒戛竜。

“洒戛竜”是文山地区傣族的语言,意为“大河边的寨子”,位于德厚镇下寨。这里,诞生了文山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洒戛竜支部。党支部成立旧址,被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云南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被定为文山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党性教育现场培训基地”。作为全省、全州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文山州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每年到洒戛竜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德厚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以“红色文化”为引擎,以“绿色生态”为依托,突出打造“红+绿”的特色美麗村庄,红绿交融,农旅协调发展,深挖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价值,联动三产升级转型,把洒戛竜村建设成为云南美好幸福农村的示范典型。

红色洒戛

洒戛竜遍地散发着红色文化气息,让人沉醉其中。

走进洒戛竜,主干道上的场景浮雕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道路两旁一排排房屋墙面以水墨画为主就势而绘,磅礴大气的山水图画,为村子增添不少韵味。墙上印着一首首红色诗词,字里行间仿佛有说不完的红色革命故事。

我们来到洒戛竜党支部旧址,大院内一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格外显眼。走近一看,树上稀疏的花苞沾满水珠,晶莹剔透。轻轻一嗅,阵阵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洒戛竜是传播革命火种的地方。”还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无法自拔,解说员就向我们介绍起洒戛竜的革命历史。

昔日的洒戛竜,是交趾古道上繁忙的交通枢纽,是文山通往临安(今建水)、蒙自、省城的交通要道,是内外客商经营生意的好地方,也是社会动荡时期各路政客和军事要人互相争抢的要地。

洒戛竜大院是一座古老而又庄重的四合院,以前是文庙,也是私塾,更是传播儒家思想的文化圣地。

1927年春,中共广东区委先后派出在广州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的王德三及部分学员返回云南开展党的工作。

学员中的共产党员杜涛前往蒙自,建立了蒙自支部,他将在洒戛竜小学任教的同学李国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国栋以洒戛竜开办的新式学校为依托,以教师身份掩人耳目,开辟工作据点。为了安全起见,他将新婚的妻子接到洒戛竜,发动和领导各族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传播革命新思想。

不久之后,中共云南特委又将共产党员杨立人、颜享璧派到文山县城开展革命活动。12月初,云南特委(后省临委、省委)书记王德三到文山,召集在文山的党员开会,讨论贯彻执行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的决议草案,对文山工作重新布置,即将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在农村组织武装斗争。随后,杨立人、颜亨璧转移到洒戛竜,与李国栋配合共同开展农运工作。

12月下旬,为加强文山工作,上级党组织又派出共产党员严英武和一位姓周的同志到洒戛竜。根据上级指示,中国共产党文山县洒戛竜支部在洒戛竜小学宣告成立,严英武任党支部书记,支部成员有李国栋、杨立人、颜亨璧和那位姓周的同志。中共洒戛竜支部成立以后,在洒戛竜小学开办夜校,主要宣传发动和组织农民活动。

中共洒戛竜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山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被载入史册。

洒戛竜党支部成立后,在洒戛竜小学校内开办农民夜校,培养农运骨干。上课的党员在教农民识字的同时,还向参加夜校学习的农民灌输革命道理,教唱进步歌曲。开始报名参加夜校学习的只有10多人,后发展到100多人。党支部又通过这批骨干深入到贫苦农民中去进行宣传,帮助农民找苦根,号召农民联合起来,推翻军阀田主,自己当家作主人。经过宣传,群众觉悟逐步得到了提高。工作有了一定基础后,洒戛竜党支部决定成立洒戛竜农民协会。1928年正月初一,文山地区第一个人民的政权组织——洒戛竜农民协会成立。进步人士、洒戛竜小学校校长段嘉言被推选为洒戛竜农民协会主席。协会成立大会上,白天会员们举着鲜红的会旗,手握梭镖、身背大小枪械,一个个威风凛凛、气宇轩昂。晚上举行了隆重的文艺晚会,好久没有这样热闹过了。

洒戛竜农民协会成立后,党支部组织带领会员们开展合法的、积极的斗争,解决了当地驻军乱派军粮税款的问题,减轻了农民负担。合法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鼓舞了农会会员和农民群众的斗争热情。

李国栋在洒戛竜小学建立了文山州第一个劳动童子团——洒戛竜劳动童子团。

1927年下半年,李国栋在洒戛竜小学建立劳动童子团。洒戛竜劳动童子团是云南省最早的革命儿童组织,以高年级学生陈秉良、羊鸣皋为主要骨干,组织全校学生参加,还聘请了进步人士、驻守在洒戛竜的文山地方武装肖天明部大队长陈晓波担任童子团的名誉团长,为学生讲授政治课、军事课。教育学生爱国家、爱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混战;宣传新思想,动员女孩入学,剪辫子、放小脚,自编自演一些通俗易懂的文艺节目教育群众破除封建思想对妇女的束缚。洒戛竜党支部成立后加强了对劳动童子团的领导,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在党支部的教育培养下,涌现了一批学生骨干,他们帮助党支部传递信件、散发传单、张贴标语。为党员带路深入到贫苦农民家去宣传。

小塘子苗族农民武装游击队,也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组建成立的。

当时的小塘子是一个有20余户人家的苗族村寨,东连羊皮寨、洒戛竜,西接蒙自查尼皮、小东山。山高坡陡,地势险要,是组织武装的理想地点。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洒戛竜党支部选择在小塘子建立衔接文山与蒙自之间的工作据点。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从积极分子中挑选了一部分立场坚定、年轻力壮的骨干,组成一支20余人的苗族农民武装,由周小友任队长,积极训练。1929年春,小塘子游击队成功击毙了长期盘踞在文山地区与红河地区交界处作恶多端的老寨团首李增辉,打击了当地地霸的嚣张气焰。

小塘子游击队成为云南最早的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游击队,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

“工农兵,不分夷汉一条心。一条心,仇敌朋友要认清。”这句话出自《夷经》。王德三身体力行地践行了他提出的“联系群众、发动群众”主张。他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在蒙自、文山一带广泛接触少数民族群众,收集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用当时少数民族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编写了中国共产党较早的宣传民族政策、从事民族工作的经典之作——《夷经》。

《夷经》由六部分组成,共7000多字,全文具有民族化、大众化、口语化的特点,向少数民族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少数民族群众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宣传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政治主张,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的可贵探索,在滇南少数民族群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革命者吳澄有这样一句誓言:“不坐牢要革命,坐牢更要革命。”

吴澄是云南妇女运动的杰出领导者,中共云南地方组织负责人之一。1925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是云南省第一位女共青团员、云南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中共云南特别支部第一任书记。

1928年,她到蒙自召开会议,中共蒙自县委书记杜涛被捕以后,党组织派出李国定和杨立人将吴澄及时转移到离洒戛竜不远的小塘子隐蔽。她时常走进学校、走进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宣传,鼓舞群众斗争士气。1930年12月31日,吴澄与丈夫李国柱在昆明英勇就义,年仅30岁。

看着庭院正房柱子上“一片丹心为革命,誓将头颅报中华”的楹联,那是共产党员杜涛走向刑场的最后绝唱。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在大院内响起,经久不息。

绿美乡村绘蓝图

德厚旅游资源丰富,有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有传奇的革命斗争,有令人敬仰的革命先烈,有秀丽的田园山水,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随便走到一处,美丽的新农村,欣欣向荣,让人看了如痴如醉。

在洒戛竜,我听到老百姓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感谢党和政府。

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张会琼老人家就在洒戛竜革命旧址旁,老人很面善,爱说爱笑,一见面她热情地邀请我到家里坐。

张会琼煽动着手中的蒲扇笑着说:“年轻时为了生计,每天起早贪黑到山里挖野菜、找草药到街上卖。可就算再苦再累,还是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哪像现在,大家都富起来了,根本不愁吃穿,这样的好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要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只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才知道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老人朴实无华的言语里,蕴含着深深的感恩之情。

我们环村绕寨,村子的干净整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看见一位大娘随手捡起垃圾,上前与她打起招呼。

大娘叫张德兰,刚从德厚赶集回来。提起村里的环境卫生,她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向我说道:“我们洒戛竜是真的好在了。以前洒戛竜,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道路泥泞不堪,脏兮兮的。现在的政策太好了,党和政府关心我们、支持我们、帮助我们。路好走了,村子也美了,不管走到哪里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来越舒服。”

在党支部旧址门口,正在庭院打理花草的段德华告诉我,他家就在洒戛竜红色教育基地门口,前来参观过路的人多,经常有人到他家的小院拍照。政府没来规划建设的时候,他就在小院搞了绿化,后来配合着新农村建设,又栽了花种了草,把庭院收拾干净清爽,焕然一新。

段德华说:“美化环境就等于美化自己的家,要让每一个来洒戛竜的人都能留下好印象。”说完,他又继续修剪花草。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德厚镇下了功夫,花了力气。实行“每天保洁大清扫、每周全村大扫除、每月全域大治理”的常态化、责任化保洁制度,并以各村交叉检查图片限期整改的方式巩固绿美建设成果。政府将全镇各村卫生打扫情况张贴“红、黑”板进行量化评比,纳入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进行奖惩,增强村民环境卫生保护意识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组织全体镇村干部、党员群众对镇域范围内所有公路和进村道路进行集中整治,全面动员、全民参与,投工投劳7436人次,开展全域路域大清理行动,以全域“路洁”带动全镇“整洁”,全镇路域环境展现新风貌。

村里有一池塘荷花,此时正是荷花盛开的时节,成片的荷花竞相绽放,娇美动人,引得许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沿着荷花丛中的栈道来到池塘中央,我们近距离地与荷花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嗅着淡淡的荷香,这里虽没有城市的繁华,却有清新的空气、潺潺的流水、成片的荷花,漂亮的农家院落和热情好客的乡亲,整个村子都充满诗情画意,让人陶醉。

一位身着苗族服饰的大姐正忙着拍抖音,又唱又跳,欢快不已。她告诉我,听朋友说洒戛竜的荷花开得漂亮,开的艳丽,于是一家人就开车过来拍照。这里离城不算远,路也好走,除了可以赏荷花,还可以感受红色文化,累了饿了就在农家乐休息和品尝农家饭菜,是周末外出游玩的好去处。

群燕归巢反哺,共建富美乡村。2022年,文山市通过召开动员部署会、制发倡议书、发出邀请函等方式,广泛动员党员领导干部、公职人员主动回乡投身建设。同年9月,洒戛竜村共有40名回乡干部积极响应文山州“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倡议,回乡参与谋划建设村庄发展。

德厚镇以党建为引领,组成了“党支部+镇干部+回乡干部”工作专班,突出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文山公路管理局砚山分局的白存云回乡以后,动员表兄家合伙开了颇具傣族餐饮特色的小饭馆——“傣居”;文山市城乡管理综合执法局李继德回乡以后,结合自身工作特点,以党员带头,积极动员各族群众参与开展河道整治、拆临拆违、庭院改造等治理难点工作。回乡干部与德厚镇党委政府站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家乡建设得美丽富饶。

随着文山市红色美丽洒戛竜村项目建设不断推进,德厚镇在得到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后,积极动员民营企业、公益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引导市场主体、社会资金参与,充分发动群众,全力推动红色美丽洒戛竜建设。统一对私搭乱建、违建、简易棚等进行了拆除,2022年共拆除违建房屋18户,拆除118户影响规划的功能用房、围墙及大门,开展130户庭院打造。组织村内妇女开展“搞卫生”“找工作”“巧媳妇培训班”活动,助力清洁家园。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住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资金参与建设,争取到各级各类资金共计8522万元。目前,洒戛竜已经初步具备红色旅游接待功能。仅2022年,共接待单位20余家300人次。

美丽乡村建设和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在德厚镇干得热火朝天,德厚镇以党员带头、群众投工投劳的模式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实现了外在美到内在美的全面提升,全镇农村面貌发生了质的飞跃。乡村环境既能展现特色又能留住乡愁,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村子提升改造以后,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生活品质提升了不少,洒戛竜正一天天变得好起来。在党的领导下,洒戛竜正乘着革命老区振兴的快车奔驰,成为美丽乡村的典范。

产业拓宽富民路

坐在王文俊家的小卖部门口,我们相谈甚欢。

年近八旬的王文俊是土生土长的洒戛竜村人。年轻时他做过几年打铁匠,吃了不少苦头。后来在村里开了一间小卖部,一卖就是一辈子。他的眼睛患有白内障,一只眼睛已经模糊到看不清东西。好在子女都很孝顺,带他做了手术,目前视力正处于恢复阶段。王文俊很爱笑,也很乐观,他的小卖部开在洒戛竜党支部旧址大门口,看着每天来来往往的游客,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好日子是苦出来的、是干出来的。”王文俊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看见他眼里散发着光芒。

德厚镇党委书记曹尹辰介绍,打造红色美丽洒戛竜,就是要农旅结合,“红色+绿色”,延伸“吃住行游购娱”农旅产业链条,积极培育特色体验式旅游新业态,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把洒戛竜打造成最好、最美、最幸福的农村典型。

稻田养鱼便是其中之一,把稻田养鱼与红色洒戛竜项目充分结合起来,整合资源,种植“稻+渔”500亩,养起了稻花鱼。据了解,稻子收割以后产生不错的经济效益,稻花鱼的产量能达到每亩60~70斤,收入可观,一举两得。稻鱼综合种养项目,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稻渔综合种养项目与红色洒戛竜项目充分结合,符合当前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通过打造千亩连片稻渔基地,结合洒戛竜红色旅游小镇开发,实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红色洒戛竜项目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红色文化与农旅有了深度融合,是“以增收促美丽,以美丽促增收”的具体体现。

正在背着孙子闲逛的段平兰笑着告诉我,在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她家种植的马铃薯,产量高,收成好。

近年来,德厚镇发挥土地和水利资源优势、富余的劳动力、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11123”(“一河一山一线两翼三区”产业布局)的工作思路及发展布局,以重点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小镇为目标,推动全镇产业调整优化,经济转型升级,兴旺起来的产业为乡村带来了靓丽的新图景。

在这里,科技兴农并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由于德厚镇降雨量较少,马铃薯种植基地采用喷灌器为成长中的马铃薯补给水分,采用滴灌、微灌等高效省水节水灌溉新技术等措施,实现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过程性控制,这样既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干旱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又能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如此一来,对德厚镇农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群众增收致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洒戛竜旁边连片的蔬菜种植基地里,老百姓正忙着干活,一派繁忙的景象。从德厚采摘的新鲜时蔬,每天通过冷链车发往省外。2022年全镇共种植马铃薯4.1万亩,每天至少有600多吨马铃薯销往长沙、武汉等地。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惠及全镇14个村委会6000多户农民,帮助超13万人次解决就业问题,更多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在田间地头创业。

在玉乡农公司的厂房内,我看见工人正忙着对生姜进行分拣、清洗、装箱。生姜是一种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作物,可由于生姜的价格忽高忽低,很多想种生姜的种植户都不敢一试。2021年德厚镇在了解这一情况以后,引进了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积极靠前服务,第一时间便流转了交通便利的高速路口土地建设厂房,支持公司建设。

公司的到来,给种植户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公司为种植户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回收,还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种种举措,种植户们打消了生姜种出来卖不出去的顾虑,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种起来也就更加放心了。

难题一个接一个解决,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加入生姜种植队伍。2023年有1370户生姜种植户与公司签订合同种植生姜,种植面积近3万亩。目前生姜冷库存储量10700吨,年吞吐量40000吨,已成为文山州最大的生姜交易中心。

“我来厂里面有一年多了,主要是来拣姜、洗姜和包装姜。一个月下来,加上加班费,拿到手的工资将近有5000块钱左右。”见到我们,正在拣姜的村民丁桂梅笑着说。

作为一家以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物流一体化的公司,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生姜、辣椒、马铃薯等农产品。整个厂区自投入使用以来,每天可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活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给群众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大家都在心里乐开了花。

马铃薯种植也好,生姜种植也罢,不论是种植哪种经济作物,都是为了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德厚镇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规模成片、相对集中”的原则,紧紧围绕“1+N”产业体系,结合传统优势产业和气候条件,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抓好农业引资落地。培育了“三个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即:正果(石榴红)桃基地、中铭(乐龙片区)柑橘基地、福之口(乐西)蔬菜基地,三个基地总面积达5000多亩;培育了生姜、辣椒、万寿菊、油桐、蔬菜、水果、烤烟等“七个万亩”农业产业,以订单生产、务工帮扶、租赁带动、合作发展等方式,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49000亩,修缮3.5公里的“一村一品”机耕路,建成全州最大的生猪交易中心——乐龙生猪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达20万头,生猪可供应全国各地。

德厚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努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带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在落实文山州委“推进大招商、促进大发展”的要求上,与6家企业集中签约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总投资1.6亿元,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产业兴,则乡村兴;生态美,则百姓富。产业发展引发的乡村巨变,正在德厚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悄然上演。

【作者简介】李晓凌,文山州作家协会会員,西畴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偶有文字见诸《含笑花》等报刊。

猜你喜欢
文山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finement of high energy non-neutral proton beam in a bent magnetic mirror
Investigation of the fast magnetosonic wave excited by the Alfvén wave phase mixing by using the Hall-MHD model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延庆巨变册页
文山肉丁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
山歌唱文山
文山壮族“六月节”的祭祀功能及文化内涵
Holocene paleoearthquake activity alo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ruptures of the Beichuan and Pengguan faults
文山方言与普通话相互渗透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