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策

2023-08-10 18:35:49安阳市农业农村局赵江伟
河北农机 2023年5期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产量

安阳市农业农村局 赵江伟

在我国,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前列。然而,小麦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对产量和品质着严重影响,会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同时也威胁着粮食安全。技术推广是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技术推广,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并掌握病虫害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生产成本,最终提高小麦产量。因此,研究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小麦病虫害的主要种类及其危害

1.1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这类真菌寄生于小麦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形成黄色或橙色的锈状斑点,会使植株受损、叶片枯萎,甚至导致死亡。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小麦条锈病可导致植株产量降低50%甚至更多,对农民的经济收入造成严重影响。小麦条锈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小麦产区。气候条件、种植方式、品种选择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温暖湿润的环境会加剧真菌孢子的生长和传播,因此春季和秋季是小麦条锈病的高发期。另外,连作和种植密度过大也可能加剧病害的发生。

1.2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主要侵染小麦的穗部和籽粒,导致籽粒变小、变轻、变色,形成所谓的“赤霉病粒”,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此外,受赤霉病侵染的小麦籽粒中可能产生一种名为黄曲霉毒素(DON)的有毒物质,对人畜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小麦赤霉病在全球各大小麦产区普遍存在,尤其在温湿气候条件下,病害发生的概率较高。赤霉病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气候条件、种植方式、品种选择等。暖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真菌的生长和传播,因此阴雨连绵的年份赤霉病发生概率较大。另外,病原真菌可以通过土壤、植株残骸、种子等途径传播,加重病害的发生。

1.3 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小麦害虫,主要包括麦长管蚜、麦蓟马蚜、麦二斑蚜等几种。蚜虫通过刺吸小麦植株的汁液为生,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卷曲、籽粒充实不良,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此外,蚜虫还可能传播病毒性病害,如麦黄矮病、麦红叶病等,加重小麦生产的损失。小麦蚜虫在全球各大小麦产区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气温适宜、湿度适中的环境条件下,蚜虫繁殖迅速,容易形成大量虫口。蚜虫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气候条件、种植方式、品种选择等。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蚜虫的生长和繁殖,因此春季和秋季是小麦蚜虫的高发期。另外,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过量等因素也可能加剧蚜虫的发生。

1.4 小麦螟害

小麦螟害是一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害虫,主要包括麦蓟马、麦螟、稻纵卷叶螟等。这些害虫会在不同生长阶段侵害小麦植株,如幼虫期咀嚼叶片、茎秆,成虫期刺吸穗部,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叶片损伤、穗部不育,从而严重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小麦螟害在全球各大小麦产区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气候条件适宜、种植方式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大面积的虫口。螟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气候条件、种植方式、品种选择等。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害虫的生长和繁殖,因此春季和秋季是小麦螟害的高发期。此外,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过量等因素也可能加剧螟害的发生。

2 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耐病品种选育

耐病小麦品种选育是提高小麦抗病性能力、保障小麦产量和粮食安全的关键措施。选育具有抗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可以减轻病害对作物的危害,降低防治成本,提高农民收益。耐病小麦品种选育涉及多种学科,如遗传学、生物技术、病理学等,需要在遗传改良、品种创新、繁育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在耐病小麦品种选育过程中,首先要从大量的遗传资源中筛选出具有抗病性的亲本材料。可以通过田间调查、室内鉴定等手段,评价亲本材料的抗病性能。随后,通过杂交、回交、重组等育种方法,将抗病基因引入到新的品种中。在选育过程中,要注意抗病性与其他农艺性状的平衡,确保新品种在抗病性能方面的优势不会影响其他性状[1]。

现代生物技术在耐病小麦品种选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 等可以对抗病基因进行精确的编辑,提高抗病性能。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也为耐病小麦品种选育提供了便利,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在早期筛选阶段准确识别具有抗病基因的材料,降低筛选成本,缩短育种周期。

2.2 科学种植管理

科学种植管理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包括种植密度、播种期、施肥和灌溉等方面的综合考虑。通过合理调整种植管理措施,可以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合适的种植密度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过高或过低的种植密度都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品种特性,合理调整种植密度。

播种期的选择同样关键。播种期过早可能导致幼苗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播种期过晚则可能影响小麦的生育期,降低产量。因此,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和生育期长短,选择合适的播种期。合理的施肥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施肥应遵循“适量、平衡、分期”的原则,根据小麦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适量施肥。同时,要注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平衡,防止过量施肥导致病虫害的发生。灌溉对于小麦的生长至关重要。合理的灌溉可以保证植株充足的水分供应,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灌溉时应根据小麦生长阶段的需求和当地气候条件,按照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进行灌溉。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高效、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天敌放生和微生物防治剂的应用。相较于化学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方法更加环保、安全,能够减少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降低小麦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天敌放生是生物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释放病虫害的天敌,如瓢虫、寄生蜂、蜈蚣等,可以有效抑制病虫害的数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持续、长效,对环境和其他非害虫生物的影响较小。然而,天敌放生需要对病虫害和天敌之间的关系有深入了解,放生的种类、数量和时间都需要精确掌握,以确保放生效果[2]。

微生物防治剂是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如应用枯草芽孢杆菌、绿僵菌、天然拮抗菌等微生物制剂。这些微生物制剂对病虫害具有特异性,能够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微生物防治剂具有环保、无公害、无抗药性等优点,可以降低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然而,微生物防治剂的应用受到生产成本、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其应用效果。

2.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作为一种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化学防治方法的应用需要谨慎,以防过度使用农药导致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在采取化学防治方法时,应关注合理使用农药、防治药剂选择、防治时期及方法等方面,以确保防治效果和环境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是化学防治的基本原则。农药的使用量应适中,既能保证防治效果,又能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农药的施用应遵循“三早、三慎”的原则,即早发现、早预报、早治理;慎选药剂、慎定剂量、慎施药。

在防治药剂选择方面,应尽量选用低毒、高效、环保的农药,以减轻农药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要注意防治药剂的更替,以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另外,可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程度,选择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药剂。在防治时期及方法方面,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病特点和生活习性,确定最佳防治时期。合适的防治时期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此外,防治方法应科学合理,包括喷雾、灌溉、土壤处理等。正确的防治方法可以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 技术推广对策

3.1 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在推动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小麦病虫害防治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和政策引导等手段,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小麦产量和粮食安全。扶持研发和技术创新是政策支持的关键环节。同时应加大对小麦病虫害防治领域的研究经费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3]。同时,要支持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先进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此外,相关部门还应通过人才培养、激励政策等手段,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小麦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中,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财政补贴和政策引导对于推动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应制定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政策,对采用绿色防治技术的农民和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以降低防治成本,提高绿色防治技术的普及率。此外,还应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农民和企业在种植过程中积极采用生物防治、耐病品种选育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绿色化水平。

3.2 信息传播与培训

信息传播与培训在推广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开展培训、技术指导等活动,可以提高农民和企业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水平,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是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效果的重要途径。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病虫害防治信息共享平台,将病虫害发生、防治技术、政策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和企业[4]。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实现对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防治信息。

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是提高农民和企业防治能力的有效方法。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教授等开展病虫害防治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传授防治知识、技能,帮助农民和企业提高防治效果。培训内容应涵盖病虫害识别、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耐病品种选育等方面,确保农民和企业掌握全面、系统的防治技术。同时,还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病虫害类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增强培训效果。

3.3 农民合作与参与

农民合作与参与在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社和提高农民参与度,可以整合资源,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和效率,保障小麦产量和粮食安全。发展农民合作社是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有效途径。有关部门应支持和鼓励农民自愿组织成立合作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的病虫害防治。农民合作社可以整合防治资源,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5]。此外,合作社还可以为农民提供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方法。同时,合作社可以借助政策支持,获取更多的资金、技术等资源,进一步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

提高农民参与度是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关键环节。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此外,还应通过政策引导、经济激励等手段,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防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要关注农民的需求和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共同推动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相信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关注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创新与研发,重视多元化防治手段的结合与应用,加强政策支持和信息传播,推动农民合作与参与。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支持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等挑战,应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农业发展。这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和谐的家园。总之,展望未来,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共同推动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携手努力,为实现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的美好愿景共同奋斗。

猜你喜欢
小麦病虫害产量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当代水产(2021年10期)2021-12-05 16:31:48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金桥(2021年10期)2021-11-05 07:23:28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0-14 07:31:06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52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00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1-26 06:09:10
哭娃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