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号印是指姓名印和字号印。姓名印属于私印的一种,春秋战国以来姓名印在私印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是我们在现在书画用印和篆刻学习过程中最常接触的印章;字号印作为姓名印的从属,自唐宋以后伴随文人篆刻大量兴起。
邓散木在《篆刻学》记:“印,所以昭信。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别官阶,示爵秩。私印虽为庶人所通用,亦各有其一定之格律,盖否则不能一其用,示其信,不独遗讥杜撰已也。”强调了私印虽然是普通人所通用的,但是仍要遵守一定的规律,不能够随意刻制和钤盖。因此我们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理解名号印,一是古代印章中的名号印,其风格规律与各时代的印章基本保持一致;二是近现代的名号印,其风格与书画作品的风格要基本相符合,才能达到诗书画印统一的境界。
姓名印最早作为古代印章中的一个门类,基本上只刻姓和名,最多在名的后面加上“印”“之印”“唯印”“印信”,或者“私印”等,这一类印章是比较单纯的姓名印。这里涉及姓名的字数,如果是三个字的姓名,相对来说比较好处理,可以直接将姓单独放一栏,名放一栏,如“郑千秋”“张中孺”。在“张中孺”这方印章中“张”以朱文呈现,“中孺”是白文,这考虑到姓名笔画的繁简协调搭配,在视觉上起到平衡的作用,在私印中也较为常见;三个字的姓名更多的是在名字最后加一个“印”字,名的两个字放在同一栏,不分开,如“张君宪印”,其中“君宪”在一栏,“张、印”在一栏。如果是复姓单名,则是将复姓放在一栏,名单独放一栏,如“淳于闲”。两个字的姓名,比较直接的处理是姓和名各一栏,如“刘憙”“朱聚”,同样可以根据笔画的繁简来进行朱文和白文搭配,以便从视觉上更加协调;还可以在姓名后加上“之印”“印信”“私印”等字,构成四字姓名印,如“高霸之印”“陈充信印”“成护印信”“张浈私印”等,为避免在姓名上出现歧义,还可以采用回文印的方法,来处理文字的排列,如“侯胜之印”,将“侯胜”置于印文的上排,“之印”放在下排,形成回文印。在姓名的前面可以加上官名、地名等,形成多字的姓名印,如“横野大将军莫府卒史张林印”“钜鹿下曲张懿仲然”等印。
郑千秋
张中孺
张君宪印
朱聚
高霸之印
陈充信印
成护印信
张浈私印
侯胜之印
横野大将军莫府卒史张林印
在姓名的基础上生发出字号印,字号印顾名思义是指人的字、号、别号、斋号、室名等,唐代有李泌的“端居室”,宋代有欧阳修的“六一居士”、苏东坡的“东坡居士”、米芾的“宝晋斋”,元代有赵孟頫的“松雪斋”,明代有文徵明的“停云馆”,清代有丁敬的“龙泓山人”,等等,唐宋至明清以来,字号印在文人、书画篆刻家中成为一种风气。
随着“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等印论的提出,书法和篆刻的风格联系更加紧密,这也推动了书法作品与名号印风格的统一,如邓石如《白氏草堂记》中的钤印“邓石如字顽伯”“完白山人”,印文的字体转折处具有方意,与本幅篆书作品的风格趋同;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敕卷》的用印“吴熙载印”“让之”,印文圆转劲健,与篆书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赵之谦在《篆书许氏说文》中直接将“赵之谦印”钤印在书法落款的名字上,在《萱草灵芝条屏》上钤盖“会稽赵之谦印信长寿”,印文方整,与书画作品用笔一致;吴昌硕在《天竺水仙轴》上的“吴俊卿”“苍石”等等,印文和书画用笔具有强烈的金石气韵;另有张大千、齐白石、谢稚柳等的书画作品上的名号印与书画作品风格是高度统一的,达到了诗书画印一体的境界。
白氏草堂记
“邓石如字顽伯”“完白山人”
宋武帝与臧焘敕卷
“吴熙载印”“让之”
篆书许氏说文、赵之谦印
萱草灵芝条屏
会稽赵之谦印信长寿
天竺水仙轴
“吴俊卿”“苍石”
名号印在古代私印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文人篆刻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随着文人书画篆刻家参与篆刻艺术,名号印发展得极为丰富多样,是我们今天从事书画篆刻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类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