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王嬴政继位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或称“皇”,或称“帝”,或称“王”,唯独没有“皇帝”的称呼。那么,“皇帝”这一称呼是怎么确定的呢?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逐渐势衰,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国君便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國已经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灭掉了其他六国,平定了天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的功业是亘古未有的,甚至连“三皇五帝”都比不上。为了“称成功,传后世”,他决定改变“王”的称号。于是他召集群臣,商议改号之事。丞相王缩说:“三皇五帝虽然是天下共主,可他们实际上占领的土地不过方圆千里。可自商周起,称王者才真正拥有了天下,而且他们的丰功伟绩可以维持七八百年。所以说‘王的称号最好。”可秦王却不高兴。他认为,商朝七百年、周朝八百年的天下不算什么,我要的是万世永传的朝代。这时,李斯说:“如今四海之内皆是陛下的囊中之物,这是从未有过的事。陛下的功绩自然为三皇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认为陛下可称泰皇。”秦王听了很高兴说:“依我看,泰皇仍没多大区别。不如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就这样,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因而称他为“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