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元臣,刘丽萍,候丽影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伟大的思想孕育在伟大的时代之中,伟大的思想是时代的精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取得的伟大成就,昭示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党的二十大将其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指明了今后怎样奋斗、如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方向和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党的理论特质和工作方法,是国家发展的实践方向,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要面对新时代,从问题导向出发,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过程解决当前国家面临的各项问题。
马克思主义因其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中实现了科学性革命性变革,而这也是区别于以往的认识,并战胜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关键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于实践观点的认识论。
1.基于实践观点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告诉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和科学依据就是实践。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历史唯物主义中,指出历史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也就是说,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构成了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重要特征是历史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其具体存在和实际表现形式始终与这种实践活动及其社会历史条件的具体性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在人与世界的辩证关系中认识到历史活动的规律,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并始终确定实践在认识问题中的首要地位,毛泽东论述了实践对于人的认识作用,邓小平在真理标准的检验上,强调了实践的核心标准。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理论创新
我们党在认识论中不断地强调,通过实践去反复认识和检验真理。习近平指出:“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坚持问题导向进行新时代的认识与实践过程。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性活动,是按照人类认识目的、有选择性地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活动,这也就要求我们在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具有问题意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找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2]问题意识是认识的起点、是实践的方向,要求对于新时代面对的新情况做到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是实践的终点,要善于瞄准正确的问题,深入研究主要的问题、不断攻克所有的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新时代下必须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突破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正确认识而产生的伟大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的认识论,就是要准确地认识在时代的变换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更加明晰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要科学地认识时代之问、科学地回答时代之需,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首先承认世界在进行着无限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辩证法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3]。新时代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想和工作方法。
1.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列宁认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4]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普遍联系的客观世界中,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要遵循着矛盾运动,而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数量和质量的相互转化,进而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唯物辩证法要求要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一分为二地去看问题,要抓住共性、注意个性,统筹整体、兼顾局部,发现偶然、促成必然。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因此指出要善于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解决矛盾,实现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各项工作中非常善于使用唯物辩证法,毛泽东曾系统地阐述了使用唯物辩证法的重要作用,写下了著名的《矛盾论》,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抓住了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抓住了社会主义改革时期的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可见分析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守正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辩证法的基础上,对于分析问题提出了六个思维方法。
第一,辩证思维。它是最根本的思维方法,我们的改革发展事业越是走向深处,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首先要承认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深刻地分析矛盾,最后要洞察规律解决矛盾,而解决矛盾的中间环节就是分析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深刻地指出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以此为基础在分析深层次的矛盾时找到了今后党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致力于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始终以民生问题为导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二,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从整个历史的全局视野出发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并更好地利用规律指导现在的实践。了解过去,我们才能走的更远,树立大历史观就是要求从纵向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整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去探寻历史规律,并且做到不忘本来,坚定前行。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我们党总结出要毫不动摇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这是中国进入到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党和人民正是在坚守历史使命,坚定信仰信心,逐步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阔步前进。
第三,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将各种矛盾及其各方面进行综合与分析的思维方法,系统思维就是要全面地、整体地把握事物并分析和处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5]整个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所以在分析问题时要具有系统思维,既要谋划国内总体,又要将自身的发展做全盘的考虑,既要坚持从全局角度关注问题,更要抓住重要的领域和关键的环节,做到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
第四,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要着眼于事物矛盾发展的整体性和长期性,谋全局、善决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自信自立地解决国内外的各种问题。
第五,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要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思路和方法,看到矛盾对立统一过程中量变质变的辩证运动,在解放思想中看到变化发展,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恰恰证实了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生命,抓创新就是在主动探寻解决未来发展的道路。
第六,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思维,是从估算最坏的情况出发去分析问题,坚守底线并争取化被动为主动,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面对国际复杂形势,面对国内外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我们就是要拥有底线思维,从底线分析问题,应对风险挑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分析问题时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又在二十一世纪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思维方法,即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这些具有创新性的思维方法是从分析矛盾问题而来,同时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正确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6]马克思在自己的时代提出超越时空限制的问题和展望,并形成自己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最崇高的理想,是人类历史前进的正道,为此,马克思恩格斯便开始了自己的实践批判,将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相结合来改造当时的灰暗世界,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领导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之下,大力弘扬斗争精神,找到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的康庄大道。
1.坚持中国特色,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为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所以我们国家的现代化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我们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到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共同特征,同时还要清醒地分析我国国情下属于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物质精神双丰收,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问题,是我们基于国情正确的认识和分析。有些人否定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甚至为此提出了“良方”,指出我们只要补上工业革命的课,就算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了。这其实是否定了党和人民革命奋斗的历史,否定了中国独特国情的个性。人类历史上的矛盾、斗争与革命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是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同时中国式的现代化正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地上的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是今后继续革命和斗争的方向。
2.担当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面对全球挑战,实现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哲学方法论和世界历史观高度上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中国怎么做”核心问题的科学回答,极大地拓展了当代中国全面发展的战略空间和话语空间[7]。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们党的工作内容作出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贯穿治国理政的始终。回望党的百年征程,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足于认识当前国内的首要问题并竭尽所能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将自身的奋斗目标、发展方向、前进道路融入到解决国家问题中。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正确分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在新时代下,党带领着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初心、坚持自信自立解决国家事情的方法、坚持守正创新的砥砺奋斗、坚持问题导向的发展原则,这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精髓,是时代的精华,更是我们发展进步的指南针。面对西方国家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质疑和肆意抹黑,我们用事实证明了我们的中国梦是正义的、和平的、人民的,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也将在世界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面对当前各种企图用霸凌手段阻碍我国发展的势力,阻挠中国特色的发展和前进、破坏我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各种行为,我们的党和人民绝不答应,并要坚决与之斗争。
3.坚持胸怀天下,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真正的实现解放就是要创造打破地域和局限的世界历史,也将是世界上的各个民族相互依存并走向统一的过程。我们党不仅注重本民族的发展,更关注人类发展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人民至上、系统观念、胸怀天下,在普遍联系的世界中,就是要认识到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追求,将本民族的发展置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正确地认识国家发展和世界变化的关系,从世界变化的大格局中认识中国发展的同时,更要胸怀天下、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之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同时使得各国之间的安全、风险和挑战等问题不再局限于本国,而是成为世界性的威胁与难题,因此,各国之间相互信任、团结协作、守望相助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8]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国内外的热烈响应,但是仍然遇到了一些舆论的质疑,有人认为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不可能建立命运共同体,还有人质疑我们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搞全球扩张的“合法性外衣”。但是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全球蔓延与防控中,世界人民看到了人类命运与共的现实针对性,也强有力地回击了舆论的质疑。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的是解决世界问题、共克全球难题,是全人类未来发展的命运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崇高的价值追求,是对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考量,面对个别国家不负责任的故意抹黑,我们应该坚持立场、据理力争,用我们的道义力量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站在我们自己的时代,坚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回应时代需要,进行守正创新,从我们现实需要出发,聆听时代问题,在认识、分析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今后的实践工作,在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并敢于在斗争中,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