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璇
参观者在“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上观赏、体验(王全超/摄)
暑期到来,全国“文博游”再次升温。随着“到博物馆去”渐成大众生活方式,博物馆已成为许多城市的文化枢纽。
相比过去,如今的博物馆对于文物的展现更加多元亲民,而数字技术正在扮演越来重要的角色。
过去数年,各大博物馆的“云展览”与线上知识传播令文物更加触手可及;增强现实技术导览和全息投影数字展示,让历史成为可沉浸的场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使大型博物馆场馆管理有了技术支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复杂的文物修复不再是一项单纯的“手艺活”,而是有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文化遗产数字化,让时空不再成为人们观看文物、理解文明历史的阻碍,文物资源在数字空间转化为可利用的文化资产……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文物承载中华文明古老的基因信息,数字技术则为其擦亮飞向未来的翅膀。
进入博物馆的公众不再只是听讲解、看展柜,更可沉浸在虚实结合的场景中,来一次时空穿越之旅,从全新視角去观察文物、感知历史,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
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强文物科技创新”。
当前,数字科技正前所未有地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一幅跨越时空、虚实共生的数字中国蓝图正在徐徐展开。作为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迈向国家文化数字化的一环,文博数字化是社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文化支撑,它需要社会力量更多元、更深入的参与和探索,让科技不断赋予文博事业创新的力量。拥有数字化的翅膀,文博事业必将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