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2023-08-07 21:30裴艳李正军
共产党员·上 2023年7期
关键词:范县潍县郑板桥

裴艳 李正军

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曾多次引用郑板桥的诗句。比如用题画诗《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激励基层工作者坚定信念、攻坚克难,把工作落到实处;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告诫党员干部为官从政要心中有民,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如果按照世俗的标准,郑板桥的人生谈不上非常成功。论科举,曲折又漫长,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论从政,平生只做了十二年的“七品官耳”。但区区一个县吏却能名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勤德爱民有政声的好官,他的政治理念和民生关怀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好好探究、细细体味。

诗怀天下,救世济民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从先秦时期孔孟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到唐代开国之君唐太宗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自鉴,千百年来,民为邦本始终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受此理念浸淫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多有心怀天下、救世济民的责任担当,出生于家道中落的仕宦之家、饱读孔孟诗书并最终科举入仕的郑板桥也不例外。

乾隆七年(1742年),已到知天命之年的郑板桥初授山东范县知县。尽管范县是一个“荒城古柳夕阳瘦”的贫瘠小县,但郑板桥毕竟等来了这个能够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遇。走马上任的郑板桥到了范县,与民休息,慈惠以布政,公务之余常常褐衣芒鞋,亲到田间地头询桑问麻,“春雨长堤行麦陇,秋风古庙问瓜田”。如果按照传统社会分层,郑板桥身属四民之首的士大夫,且是身着公服、头戴乌纱的朝廷命官,但是他從来没有以官牧民的自矜和俯视感,反而以农为贵,重农亲农。在他看来,农夫“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因此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他的诗作随处可见田野乡村、耕作养殖的图景。他写春华秋实,写桃枣蔬草麦豆瓜荞,写禽畜,写雇役,写集市交易,一方面展现了范县朴厚勤谨的民风民俗,一方面也是郑板桥深入民间、与范县人民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自范县调任潍县,潍县属山东莱州府,其北境临海,不时有海啸内侵之祸。郑板桥到任之初,潍县水旱蝗灾不断,疫病流行,甚至有“人相食”的情形,郑板桥下令立即开仓赈灾。此举并不符合先请批文再动官仓的清代律令,但灾情紧急,爱民心切的郑板桥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面对同僚的劝阻,毅然说:“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为了让士绅舍粮煮粥救济灾民,他设酒宴请晓以大义。他还严惩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的不法富户,并想出修筑城墙,令灾民以工代赈的办法救民于水火。然而,接连不断的天灾袭来,还是有大量乡民不得不离开故园,流徙辽东。郑板桥目睹逃荒的哀情,用饱含民生关怀的笔触写下了《逃荒行》《还家行》等现实主义诗歌,为百姓哭始终是郑板桥歌行的主要题材。

修身立德,人如其画

郑板桥出身贫儒,早年生活落拓失意,虽然像一般的士子一样,“读书自刻苦”为的是有朝一日能飞黄腾达,但功名之外,他始终把修身立德放在首位,“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他不仅以此正身,还谆谆教导家中子弟,“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乾隆元年(1736年),经历了诸多磨难的郑板桥考中进士,后在慎郡王的斡旋下走上仕途。虽然只是知县这样的微官,但在世人眼中,也算是富贵福泽在身了。他始终保持简朴有度的生活态度。他叮嘱舍弟,将来须买田二百亩,兄弟二人,每人百亩足矣。“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若再多求,便是占人产业,贪得无厌了。这与一般连阡越陌的官宦之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公事上,郑板桥以古代清官清正廉洁的标准要求自己,他不喜欢鸣锣开道的官府仪仗,到民间微服私访的时候,即使接受百姓的一杯白水,都觉得“惭愧村愚百姓心”。在潍县赈灾一钱一物概不经手,当接连秋歉的百姓无粮上缴皇粮国税时,他还捐出养廉银替贫苦百姓代缴官租。郑板桥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他曾经憧憬“得制钱五十千”,筑一座有八九间屋的理想宅院,但终其一生,并未如愿。当他结束十二年知县生涯离开潍县时,“囊橐萧然”,只有数卷图书伴身。郑板桥擅长书画与诗文,尤其喜欢画兰竹石,“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一如他坚贞高洁的品性。

以笔为刀,疾恶如仇

郑板桥宦海沉浮十余载,始终做到不随波逐流,并在职责范围内奖掖后进,怜恤孤弱。在潍县理案严谨,即使一些纠纷涉及本县的头面人物也能秉公论断。他看不惯官场上阿谀逢迎之风,即使是面对顶头上司也敢出言嘲讽。有一次,他到省城公干,受邀参加趵突泉的宴请。有人请他以趵突泉为题当场赋诗,他趁机出言嘲讽席间食利害民的冗官庸吏:“原原本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是清泉。”

如果说郑板桥对清浊难分的官场混沌还只是隐晦地嘲讽,那么对于那些鱼肉百姓、残民自肥的贪官污吏,为富不仁、骄奢淫逸的达官贵人则是无情地挞伐,他以笔为刀,为民斥恶。他把入村“捉鹅鸭”“括稻谷”的悍吏比作豺狼当道,揭露“割尽膏腴不挂心”的地主豪绅对农民敲骨吸髓的剥削。乾隆年间文字狱盛行,知识分子动辄因言获罪,人人自危,郑板桥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人格品质和政治勇气。

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于为民请命忤逆上司,同时也厌倦了“进又无能追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的官场繁难,郑板桥辞官罢职,归隐田园。

回顾郑板桥任知县的十二年,如果说在范县的五年,郑板桥的为官之路总体上是平顺从容的,那么在潍县的七年,则可谓波谲云诡,他既目睹了灾情下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也遍尝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宦海险恶,但“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正是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中,郑板桥充分实践了救民于水火的儒家为官之道,留下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千古名句,并以开仓赈贷、以工代赈等德政成就了终身的名望。“政声人去后,民心闲谈中”,郑板桥清正廉洁、关心民瘼的精神理念和为官之道却永远不过时,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郑板桥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猜你喜欢
范县潍县郑板桥
俗手、本手与妙手
———含参导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分
潍县萝卜及其栽培技术
潍县乐道院集中营被关押西方侨民信息再考证
范县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郑板桥智断案
范县科协参加2017年“三下乡”活动
范县
郑板桥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