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铁路建设中的支农工作研究
——以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为中心

2023-08-07 21:22岳小川宋银桂
关键词:支农档案馆湖南省

岳小川, 宋银桂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在四川、贵州等西部十几个省、自治区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国防、工业、科技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史称“三线建设”。在项目迁建或新建过程中,各三线建设单位组织铁路建设队伍大力开展了支援农业建设工作,并取得实际成效,成为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建设的历史见证和重要缩影之一。近年来,随着档案的解密,不少有关三线建设单位支援农业问题的科研成果陆续面世,但多数将其视为在三线企业与驻地农村之间构建互助互惠良好关系的重要举措,还有学者就此探讨了三线企业和驻地农民间的冲突面向,支农作为一个独立对象的学术研究尚待深化。对于支农政策本身而言,既有成果多聚焦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支农政策所承载的工农联盟、工农业并举与乡村工业化政治理想及其同社会现实间的矛盾。此外,在三线铁路建设的学术研究中,部分学者关注到了因大规模动员农村劳动力参与铁路建设而加重了地方农业生产的负担问题,以及参与铁路会战民兵的后勤保障事业等(1)参见崔一楠、赵洋《嵌入与互助:三线建设中工农关系的微观审视》,刊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柯尚哲、周明长《三线铁路与毛泽东时代后期的工业现代化》,刊于《开放时代》2018年第2期;陈熙《三线厂与农村的互动关系——以上海小三线建设为中心》,刊于《二十一世纪》2019年第1期;李德英、粟薪樾《三线建设初期“厂社结合”模式的产生与推广》,刊于《中共党史研究》2021年第4期;张杨《三线建设初期党和政府协调工农关系的尝试(1964—1966)》,刊于《开放时代》2021年第5期;徐有威、张志军《以厂带社:三线建设时期的一次改革探索》,刊于《开放时代》2021年第5期;田蕊菡、冯明《焦枝铁路宜昌民兵师后勤保障述论》,刊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等。,但是对铁路建设队伍就地开展的支农工作仍缺乏应有的重视。

湖南省作为全国三线建设重点省份之一,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乃是全国三线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在实际建设中,湘黔、枝柳铁路会战湖南省指挥部(以下简称“湖南省指”)领导铁建民兵、工程队不仅出色地完成了铁路建设任务,还在支援农业建设上取得了不小成就。为此,本文尝试以湖南省三线新铁路干线建设中的支农工作为中心,重点讨论湘黔、枝柳铁路建设队伍对铁路沿线农业的多种支援举措及其成效和经验,以期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一些历史借鉴。

一、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建设中支农策略的提出和举措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毛泽东早在三线建设之初就专门强调“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1〕,这就充分肯定了农业在整个三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后,为解决1970年下半年全面开工的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建设工程面临的国家资本短缺、施工器材不足等难题,湖南省指决定动员全省民兵,以大面积施工和大兵团作战的施工方式,力争提前完成铁路会战任务。据统计,《关于修建湘黔、枝柳铁路的动员令》下发以后,湖南各有关地(市)、县均成立了地(市)分指挥部和县指挥部,负责民兵的动员登记和组织工作,报名总人数超过计划的16倍有余。截至1970年底,参加施工的专业队伍有6.3万人,民兵91万人(湘黔线61.4万人,枝柳线29.6万人),湖南省革委还先后抽调了3.4万多名党政干部和3200多名军队干部混编成14个分指挥部、217个民兵团,合计参与人数近百万〔2〕,这对铁路建设沿线的农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方面,铁路建设沿线地区常年供给近百万人员的粮食、蔬菜、肉食等基础生活物资(2)湖南省档案馆藏《湖南省铁路建设指挥部后勤工作意见》,1970年6月19日,档案号:233-1-110。,供给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农村集中转移了大量青壮劳动力,必然影响到农业生产。如何在铁路建设和农业生产之间建立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便成为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周恩来在“四五”计划设想中提出建设“一个稳固的农业基础”和“一个比较发达的交通网”的发展目标〔3〕,并将二者纳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总方针”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关系上的具体化(3)戚义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方针的逐步形成和最终确立——基于〈毛泽东年谱(1949—1976)〉的考察》,刊于《毛泽东研究》2016年第4期。,为正确处理铁路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做了有益探索。湖南省指在湖南省革委、省军区和总指挥部党委的共同领导下,也适时提出了充分利用施工空隙组织民兵就地改田和修整土地,以支援农业生产的建议,要求做到“既充分保证铁路建设的需要,又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跃进”,并号召全省人民发扬“农业学大寨”精神,为巩固工农联盟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4)湖南省档案馆藏《关于修建湘黔、枝柳铁路的动员令》,1970年9月,档案号:233-1-26。。此后,一场由铁路会战各级指挥部政治部群工组领导的“支农运动”在铁路建设沿线地区蓬勃开展起来。1973年9月30日湖南省指撤销后,同期成立了湖南省支援铁路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支铁领导小组”)(5)湖南省档案馆藏《关于省指挥部结束工作的通知》,1973年9月17日,档案号:233-1-132。,下设政工组,直接领导枝柳铁路(湖南段)建设队伍的支援农村建设工作,其在思想教育、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农事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政策与此前具有一致性和延续性。具体论之:

(一)思想教育和人力支持

湖南省指的支援农村建设工作首在解决驻地群众和支农队伍(6)支农队伍并非是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建设队伍中的正式组织,也没有固定的人员,而是随着铁路建设的推进,在不同施工地段,由基层营党委或更高级别的指挥部根据铁路建设实际需要建立的临时组织,其支援工作一般是结合铁路施工推进的,但也有小部分支农工作是应当地群众要求或为抗击自然灾害而单独进行的。的思想问题,其着力点就在于充分动员驻地社队群众和铁路建设支农队伍相结合、主动求进和外部帮扶相结合。

1.对驻地群众进行思想动员教育

在支农过程中,各级指挥部通过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办政治和文化夜校,召开毛泽东思想学习经验交流会、军民联欢会以及文艺演出、登门访问、口头宣传等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向驻地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宣传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和‘农业学大寨’、‘农业八字宪法’等光辉指示”,“广泛开展一带一、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7)湖南省档案馆藏《一年来群众工作基本总结》,1971年12月20日,档案号:233-1-29。,力图使驻地人民群众认识到支农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安定、团结,争取社会主义农业新跃进的重要意义”(8)湖南省档案馆藏《关于积极支援春耕生产的通知》,1975年3月22日,档案号:233-1-152。。如此既能减轻驻地社队群众对外来支农队伍的抵触,也能帮助和鼓励当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积极主动投身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之中。

2.大抓支农队伍建设

铁路会战各级党委都十分注重对支农部队的教育,具体做法主要有三项:一是“认真组织部队学习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和支援农业的一系列指示”和“开展工业与农业、修路与支农、局部与全局关系的大辩论”,使支农队伍“自觉地把改田、造田当作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9)湖南省档案馆藏《三年来湘黔、枝柳铁路会战支农情况报告》,1973年7月8日,档案号:233-1-30。,以培养民兵支援农村建设的自觉意识,充分调动会战队伍参加支援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二是组建纪律检查小组,在节日、部队转战、转场时,对支农队伍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并采取“请进来”和“派出去”的办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总结经验教训,“不少单位还广泛发动群众,订立执行纪律的制度和措施”(10)湖南省档案馆藏《一年来群众工作基本总结》,1971年12月20日,档案号:233-1-29。,以强化支农工作者的纪律意识,推动支农工作的规范化。三是在施工中注重提升铁建民兵在制造与使用“土”机械、学习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使其不仅能够为全面完成支农任务创造有利条件,而且铁建民兵在转战到农业战线以后,对驻地今后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地方建设和加强战备,都有重要的作用”(11)湖南省档案馆藏《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建设人民铁道》,1972年1月25日,档案号:233-1-9。。

3.调整施工民兵工期

湖南省指认为,“劳动力的安排使用是一个关系到全局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铁路建设与农业生产就可以相互促进,解决不好就会相互影响,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湖南省指提出,“从农村抽调劳动力离开本地参加铁路会战的人数不宜过多,要掌握适当的比倒”,还要求各级指挥部在安排使用劳动力时,“必须遵照毛主席‘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和‘不违农时’的教导”,特别是铁路建设须“争取大兵团冬季突击与小部队长年施工相结合,”“坚持农闲多上,农忙少上,劳力多土地少的地方多上,劳力少土地多的地方少上。”并且规定“任何单位不经批准,不得在农村私自招工”(12)湖南省档案馆藏《三年来湘黔枝柳铁路会战的基本总结》,1973年7月25日,档案号:233-1-9。,从劳动力数量和时间上保证农业生产的需要。

(二)支援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

促进农业生产是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生活水平最根本有效的途径,支援农村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此,湖南省指制定了以改田造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支援农业生产策略。

1.结合施工改田、造田

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的《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议纪要》提出:“要十分注意节约用地,少占良田,把修路和改田、造田结合起来”(13)湖南省档案馆藏《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议纪要》,1970年8月25日,档案号:233-1-35。,为在铁路建设施工中开展改田和造田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以澧县四团施工的七房坪大填方为例,该工程原需填土35万方,就近取土,要毁掉稻田200亩。在正式开工前,澧县四团发动群众讨论方案,决定采用“弃土填方与取土造田相结合的办法”,即“先将附近五里堆大切方的余土运到七房坪,解决十万方土。余下的二十五万方土就采取小丘变大丘,高田变低田、旱地变水田、荒坡变良田和加深水塘等办法解决”,这样“不仅解决了取土场地问题,而且扩大了耕地面积五十二亩”(14)湖南省档案馆藏《关于枝柳线石门以北修路结合改田造田的检查报告》,1971年4月10日,档案号:233-1-30。,基本实现了少占田、多造田,既不耽误工期、又不花费太多劳力的目标。

2.认真修复水利工程,支援抗旱斗争

铁路会战各级党委根据施工实际成立了修复水利领导小组,组织了一支以党团员为骨干的突击队伍,并在施工计划和劳力安排上做了统一部署。从修复对象上看,主要是因铁路建设施工损坏或需要改道的水利设施,以及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沿线群众要求增修的部分虹吸管、水坝、水圳等工程。据1971年底统计,湘黔、枝柳铁路全线已修复和新建“大小水利工程三千四百四十九处……打井二千二百八十四口”(15)湖南省档案馆藏《关于枝柳线怀化至江市段农田水利检查报告》,1974年6月3日,档案号:233-1-139。。此外,为应对湘西、黔阳等地的旱灾,铁路会战部队主动派遣部分人员利用节假日就地参加抗旱“双抢”。其中涟源县指党委书记刘江东在1971年夏天“亲自带领五百多民兵,奋战两天,帮助芷江县公坪公社抢修王溪渠道六华里,使四百五十多亩水稻获得了丰收”(16)湖南省档案馆藏《一年来群众工作基本总结》,1971年12月20日,档案号:233-1-29。。各会战部队还抽出大量的抽水机、电动机、柴油机、水泵、水管等机械设备帮助汲水灌溉农田,又安排技术人员下乡帮助社队修理抗旱机具和调派车队抢运各种抗旱与农用物资等(17)湖南省档案馆藏《三年来湘黔、枝柳铁路会战支农情况报告》,1973年7月8日,档案号:233-1-30。,有力支援了铁路建设沿线的抗旱斗争。

3.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在湖南省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县指在支农工作中坚决贯彻“农业学大寨”精神,不断试验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具体来讲:其一,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协助当地群众搞好冬种试验田……改进冬种制度,扩大冬种面积,改变冬种作物的低产面貌”(18)湖南省档案馆藏《关于枝柳线怀化至江市段农田水利检查报告》,1974年6月3日,档案号:233-1-139。。如新化县指支农队在“毛主席‘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引下,“大开良田和秋冬种的高潮,全县扩种晚稻二十七万亩”,使新化县1971年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一亿斤有余,树立起了湘黔、枝柳铁路建设队伍支援冬种丰收的先进典型(19)湖南省档案馆藏《突出政治全民办后勤魏德安同志在金润段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1971年12月1日,档案号:233-1-26。。其二,召开农业学大寨学习班和农业增产经验交流会,派出技术骨干深入驻地社队,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新技术。以双峰县指为例,该县指会同“驻地怀化县的泸阳、石门、夏坪等公社7个大队36个生产队,共同举办了农业学大寨的学习班202期,交流农业生产的经验会196次”,帮助群众树立了科学种田思想,并且前后共派出民兵骨干42名,直接教授驻地群众新法浸种和新法育秧等先进农业技术,并免费为当地培训了育秧员155名,使36个生产队的“双季稻在去年158亩的基础上,今年扩大到4661亩,翻了29翻”(20)湖南省档案馆藏《一年来群众工作基本总结》,1971年12月20日,档案号:233-1-29。,为铁路建设沿线地区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技术条件。

(三)为驻地人民群众提供其他农事和社会服务

支援农业建设除需要各级铁路建设支农队伍同驻地社队群众一起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外,还须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困难,“以实际行动改善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1)张杨《三线建设初期党和政府协调工农关系的尝试(1964—1966)》,《开放时代》2021年第5期。。因而湘黔、枝柳铁路建设各级指挥部在动员铁建队伍帮忙发展生产外,还充分利用工余时间在沿线群众中间开展春播秋收、双抢抗旱、修桥铺路、植树积肥、关爱烈士孤寡等活动。如湘潭分指支农队伍“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拥政爱民’的教导……广泛开展爱民活动”,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参加抢收、抢种、修渠、打井,为贫下中农治病、理发、修房屋、挑水等活动,在短时间内,全分指“帮助驻地社队生产队秋收秋种一千七百四十三个劳动日,沤粪氹三百个……为贫下中农治病一千四百九十多次,理发一千一百二十六次,修房屋四千四百七十五个劳动日,搭小桥十五处,修便路二十一里,打爱民井三十眼,拾金一百〇六元还主人”(22)湖南省档案馆藏《转发〈湘潭分指挥部关于检查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报告〉》,1970年11月4日,档案号:233-1-29。。截至1971年底,湘黔、枝柳铁路建设全线的支农队伍已“为四万五千六百一十八户烈、军属和五保户、困难户挑水送柴,为群众理发十六万多人次,治病二十二万五千多人次,抢救危病一万一千多人次;还为贫下中农的困难户解决了不少粮钱问题”(23)湖南省档案馆藏《一年来群众工作基本总结》,1971年12月20日,档案号:233-1-29。。这不仅促进了铁路沿线的农业发展,而且夯实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密切了铁路建设大军与当地群众的“鱼水情”,增强了工农团结,驻地社队群众也因之把工人、民兵称赞为“毛主席的好工人、好民兵、不穿军装的解放军”(24)湖南省档案馆藏《关于贯彻中央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议精神的情况报告》,1970年10月30日,档案号:233-1-8。。

湘黔、枝柳铁路建设队伍的支农工作是一场基本涵盖了思想、人力、技术、设备和资金支持的全方位支援,其思想教育、改田造田、兴修水利、推广新技术和为群众做好事等举措极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为沿线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促进农业生产和减轻了地方供给压力的同时,增强了施工队伍和驻地群众的互助互信,为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任务的胜利完成做出了贡献。

二、支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湖南省指制定的支农政策在内容上涉及农民教育、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三大板块,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支农项目质量不达标

在支农建设项目的质量问题上,有地方反映,改田造田的“质量不好,搞的不平,夯的不紧,挑的熟土不多,达不到原质量标准”,新修和修复的水利设施也因质量不好和塌方而多次返工。如“邵东县指施工地段的芷江土桥公社白果树有一条水渠,去年夏季已修好,因今年四月底路基边坡塌方,水渠也垮了;溆浦县指在仲夏公社修好一条水渠,连续修复了两次,因质量不好,又塌了,过不了水;铁二局机筑处在怀化机务段施工,损坏一条水渠,原修了一下,未修好,现在又塌了方”(25)湖南省档案馆藏《关于湘黔铁路沿线部队落实征补政策、执行群众纪律情况的调查报告》,1972年6月2日,档案号:233-1-29。。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铁路建设任务重,时间紧,不免存在因抢工期而影响质量的问题;二是部分支农队伍“急于转战,在恢复工作方面出现了马虎草率、不顾质量的现象”;三是部分支农队伍在思想上存在“得不偿失论”“唯条件论”“无关大局论”等错误思想。为此,湖南省指提出:首先,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使广大指战员认识到做好支农工作的重要性,克服工程紧、无时间、急转战的思想。”其次,“各级党委要把做好农田水利恢复工作和征补结尾工作,作为转战的一个条件”,规定“凡是因施工损坏的农田和水利工程以及施工放炮打烂的房屋,必须按政策进行恢复、补偿,修复好才能转战”(26)湖南省档案馆藏《关于群众工作座谈会的情况报告》,1971年10月7日,档案号:233-1-29。。最后,切实抓好农田水利的修复工作,“对正在施工的水利工程,要加快进度;对塌方损坏的水渠,应组织抢修;对于质量不好的水渠和水圳,必须组织检查一次,进行加固或修复;对有条件造田和还田的地方,亦应抓紧进行,以利春耕”(27)湖南省档案馆藏《批转政工组〈对湘潭、衡阳、长沙地(市)指群众工作情况的调查及今后意见的报告〉》,1974年4月22日,档案号:233-1-139。。

(二)支农设施同铁路建设工程发生冲突

湖南省指规定,支农建设必须遵循既对铁路建设有利又不影响农田水利的原则。但事实上部分支农工程作用的发挥与铁路建设存在冲突,这集中表现在水利工程对铁路路基与路堤的影响上。一是沿线群众擅自修改水利工程线路,给铁路造成了安全隐患。如在黔城公社柳溪大队的一个涵洞内擅自砌一条片石渠道过水,严重影响了涨水时的排洪,给铁路安全造成了极大隐患。就此类问题的解决,主要通过与当地社队协商,“由生产队拆掉渠道,改用木渡槽,通水时搭上,涨水排洪时拆掉”,或者经沿线社队同意,由施工队现场调查确认,修改水渠流向或在他处新修一处水利工程(28)湖南省档案馆藏《关于枝柳线怀化至江市段农田水利检查报告》,1974年6月3日,档案号:233-1-139。。二是由于设计不合理,未充分考虑水渠的排水问题及渠水对铁路工程的侵蚀作用。为此,支铁领导小组重新厘定了以下执行标准:

1.水渠中线不能浸入路堤坡脚,特殊情况下,不得超过坡脚1米,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勿使路堤坡脚渗水。

2.水渠紧挨铁路桥台椎体和涵洞时,应用渡槽通过,不能采取填土或拆除涵洞翼墙接长涵洞的办法。

3.石质路堑的水渠,且标高在铁路路肩之上,施工时不能放炮开炸……应用撬挖的施工方法或架设渡槽通过。

4.沿铁路路堑挡墙的水渠,且标高在铁路路肩之上,不得在挡墙上方开挖水渠……必须架设渡槽通过。渡槽最外缘距铁路股道中心最少要保持2.5米……必须砌筑墩台……其底部必须留出空洞。

5.沿铁路修建的过水隧洞距铁路股道中心最少保持15米的间距。(29)湖南省档案馆藏《关于处理五龙溪水库北干渠施工与枝柳铁路担水溪中桥至谢家隧道段干扰问题的几点意见》,1976年6月8日,档案号:233-1-167。

在此基础上,湖南省指要求,各支农队伍必须严格执行上述水渠的建设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已完工项目进行检查、调整,未完工或未开始建设的项目则要求重新设计,新方案须经铁路设计单位同意后再行施工。

(三)支农队伍违反群众纪律,与驻地群众闹纠纷

在支农过程中,部分支农工作者违反群众纪律,出现了擅自砍伐树木,随意采摘果实,借物不同社员商量、不及时归还,任意损坏庄稼,不尊重当地群众习俗等错误行为,给整个支农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对此,在湖南省指领导下,各分指第一时间组织了政策纪律检查组,开展纪律大检查。一方面,总结推广执行纪律好的连队经验,另一方面,检查执行纪律较差连队的问题,并主动“到问题较多的大队生产队上门作检讨,表明改正错误的决心”,同时,各分指“大办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对支农队伍进行“拥军爱民”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30)湖南省档案馆藏《湘潭分指挥部关于检查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报告》,1970年10月27日,档案号:233-1-29。,并制定了十条要求:

1.上山问题。由县指或团持有林业部门砍伐证并提出申请,经公社批准,到大队指定地点砍伐。上级批准多少砍多少,不得任意超过。

2.借集体和社员的物件,由连队统一出具借条,按时归还,损失要赔偿,损坏的要修好送还。

……

5.不经许可,不得随便进入社员卧室,不许同妇女开玩笑,说低级趣味的话;上街、外出要请销假。

6.尊重当地习俗。先进的要学习,封建迷信落后的东西,要用毛泽东思想进行耐心帮助,不许讥笑讽刺。

7.要搞好当地党政关系。说话要和气谦虚,不许耍态度,发脾气。发生了纠纷,首先要追究自身责任,不要责怪对方。

8.不准在野外随地大小便,不准随便吃社员家里的食物,更不准随便摘果实。

……

10.分指成立两个班的民兵纠察队,维护交通要道和公共场所秩序。并对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31)湖南省档案馆藏《转发〈湘潭分指挥部关于检查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报告〉》,1970年11月4日,档案号:233-1-29。

在惩处违纪人员问题上,湖南省指规定:对犯错误者的多数,主要通过说服教育,促使觉悟;个别情节严重、影响恶劣者,给予通报、警告、开除党(团)籍、遣返原籍等处分(32)湖南省档案馆藏《关于驻怀化县个别民兵违法乱纪情况的报告》,1971年6月2日,档案号:233-1-29。,以纠正违纪之风,维护整个支农队伍的纯洁性,密切同沿线群众的关系,促进多快好省地完成铁路建设任务。

总之,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中的支农工作,由于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支农工程质量不达标、危害沿线铁路作用发挥等弊病,部分支农队伍或个人还与驻地人民群众发生了纠纷。但在湖南省指党委和湖南省支援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指示下,各级指挥部相继采用了思想教育和返工、修补、重新设计相结合的办法,出现的问题皆得以妥善解决,不过也因之造成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浪费。

三、成效和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湘黔、枝柳铁路建设湖南省指挥部委员会在整个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建设过程中,始终将领导支援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助力农业生产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73年6月,湖南省指动员参加支农建设的劳动力共117万人,结合修路改田、造田8023亩,其中开荒造田2002亩,造土813亩,改田3912亩,改土1296亩,有效弥补了因铁路占地影响农业生产的部分损失;新修和整修各种中小水利工程3400多处,维修各种农具和抗旱机具5.6万多件,做到了沿线农田不因修路损坏水利设施而减少,灌溉面积比原来还略有增加。各支农队伍还“帮助驻地社队支援劳动日一百一十多万个,抢种抢收作物十三万九千三百三十五亩,犁田四千九百三十三亩,积肥五百〇八万一千担”;另外帮助社员“植树造林六十九万多棵”,“修乡村小便道九百三十多公里,修乡村小桥一千一百四十九座”,“整修房屋二万五千三百三十六间”(33)湖南省档案馆藏《三年来湘黔、枝柳铁路会战支农情况报告》,1973年7月8日,档案号:233-1-30。。此外,大批铁路建设骨干转战回乡后,主动将从铁路建设中学到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运用到家乡建设上,既满足了农忙时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也进一步丰富了沿线农村的生产资料。如汉寿军山铺公社转战民兵吴某带领大队群众制造农用“土机械”,开垦荒地800多亩,新扩茶园1500亩,开水渠130多华里,积土肥160多万担,解决了大队缺钱少肥的问题;又如九里公社的转战民兵把建路中“土法上马”“技术革命”的精神带回社队,在农业战线上宣传科学种田思想,大搞土农药、土化肥,传播冬种新方法以及新法浸种、新法育秧等先进农业技术(34)湖南省档案馆藏《铁路民兵转战农业战线后的情况简报》,1971年4月13日,档案号:233-1-39。,客观上为发展沿线农村的农业生产力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上取得了实际成效。

(二)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巩固工农团结

毛泽东曾指出:“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4〕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建设中的支援农业建设工作成果,正是立足于铁路沿线群众支援铁路建设和发展生产的实际需要取得的。湖南省指及统属单位在实际推进这项工作过程中,始终将思想动员和群众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据相关统计,至1972年5月,各单位先后举办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4.4万多期,参加学习的达110多万人次;办政治和文化夜校1192所,参加学习的达10万余人;“给驻地贫下中农赠送《毛泽东选集》5375套,毛主席著作单行本、五篇哲学著作和毛主席语录17万多本”(35)湖南省档案馆藏《在铁路会战中发挥民兵作用的几点体会》,1972年5月20日,档案号:233-1-29。。从内容和知识推广角度看,以“毛泽东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直接促进了毛泽东思想在湖南特别是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且大量书籍涌入农村,以及在农村大办文化夜校等实践,对提升农民识字率和开启民智等起到了助力作用;从教育效果讲,各地支农队伍向驻地社队群众频繁地面对面宣传,使沿线社员群众从主观上认识到了铁路建设队伍开展支农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而自愿配合支农队伍的工作,这正是许多新增水利工程都是沿线社队群众根据实际需要主动提出修建的重要原因之一(36)湖南省档案馆藏《关于枝柳线怀化至江市段农田水利检查报告》,1974年6月3日,档案号:233-1-139。。而且,各分指还基于本单位的支农工作实际,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条例,相关宣传教育则增加了其透明度,随之成立的纪律检查小组及定期开展的大检查,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支农工作的规范性,同时也增强了沿线群众对支农队伍的信任,减轻了支农工作的推进阻力。加上会战民兵主动为五保户、困难户挑水送柴,为群众理发、治病、捐钱捐粮,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同人民群众保持了紧密的血肉联系,对加快铁路建设和强化工农之间的团结互信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做好耕地占用和补偿,保护粮食安全

耕地是维护粮食安全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国家基本建设革命委员会曾就在铁路建设中保护耕地问题专门发文,提出“施工现场布置要节约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并结合施工改地造田”(37)湖南省档案馆藏《关于加强施工管理的几点意见》,1971年6月18日,档案号:233-1-138。。事实上,耕地保护贯穿了湖南省指领导的支援农村建设工作全过程。《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议纪要》明确提出,铁路建设“要尽量做到不占田或少占田,占□田要造田、还田”,充分利用施工空隙就地改田(38)湖南省档案馆藏《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议纪要》,1970年8月25日,档案号:233-1-35。。在具体落实上,湖南省指规定:(1)施工队在制订施工计划的同时,下达改田、造田计划;(2)统一安排切方和填方,做到取土不留穴,弃土不成堆;(3)非借用农田取土、弃土要做到高田变低田,旱地变水田,小丘变大丘,取、弃土前要保留表土,取、弃田后要入肥土,保质保量还田于民;(4)合理安排劳力,做到边施工边造田、利用雨天全面突击造田、利用节假日集中组织造田(39)湖南省档案馆藏《三年来湘黔、枝柳铁路会战支农情况报告》,1973年7月8日,档案号:233-1-30。,力图将铁路建设给耕地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从耕地保护成效看,截至1978年枝柳线建成通车,湖南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从1970年的7635.02(千公顷)增长到1978年的8445.75(千公顷)〔5〕,虽不能将农作物种植面积与耕地数量等同,也不可把播种面积的增加全部归因于耕地数量的增加,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时期湖南省指结合修路进行改田、造田的工作成效十分明显,其突出贡献就在于避免了因工程建设造成大批量耕地流失的矛盾,为保护粮食安全贡献了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湖南省指领导的支援农村建设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从产业发展看,浸种、育秧、堆肥等农业技术的传播和农作物种籽的改良,带动了沿线地区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从环境治理看,各支农队伍在铁路沿线修桥铺路,兴修水利,并因地制宜开展植树造林或改田开荒,既完善了农村的生活生产基础设施,又在开发与保护关系上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民风建设看,各支农队伍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在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的基础上,耐心教育、帮助沿线群众剔除封建迷信落后的思想(40)湖南省档案馆藏《转发〈湘潭分指挥部关于检查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报告〉》,1970年11月4日,档案号:233-1-29。,并将其与在实践中培育出的勤俭节约、自力更生作风相结合,形成了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主要特征的乡风文明,对湘黔、枝柳铁路沿线地区当时和后续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进行了探索。为迅速摆脱穷困落后局面,加之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示范,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新中国由此进入传统工业化阶段(41)关于传统工业化,高军峰在《中国工农业发展关系研究:1949—2003》(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中,从工农关系视角出发,将三大改造至2003年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52年到1978年,为传统工业化阶段,其突出特点就是“以工养农”,执行方式为“统购统销”;二是1979年到1992年,为工农互利发展阶段,其实现方式是采取半强制的税收和农业储蓄;三是1993年到2003年,为工农业市场化发展阶段,其发展主要依靠国家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资源向农业部门倾斜。。在工农发展关系上,其主要特征就是借助“统购统销”的强制性政策,维持工农业产品之间存在的“剪刀差”,以此保证“从农业部门汲取工业发展需要的资金积累”〔6〕,“以农养工”的工业发展模式得以确立并逐渐发展。但是,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资向工业部门严重倾斜,并不意味着完全忽视了农业。与之相反,自三大改造开始,“我们对于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我们一直抓了农业,发展了农业,相当地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而且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首条就提出要在今后“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7〕。就三线建设而言,李富春在1964年9月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上也明确表示,“三线建设不仅要搞工业,而且必须……积极发展农业”。即使是在珍宝岛事件后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大规模备战高潮的情况下,1970年3月国家计委编订的《1970年和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报告(草稿)》也始终没有放弃“大力发展农业”的目标〔8〕。

当然,在“以农养工”的政策大环境下,有关发展农业的思想未能完全落到实处,但从湘黔、枝柳铁路会战大军开展的支援农业建设工作及其成效来看,各铁路建设支农队伍在各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都对对支援农业生产倾注了相当的热情。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在“帮助农村解决水、电、肥、改土和农村副业加工机械化;帮助农村普及政治文化技术教育,为农村培养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等方面的投入(42)《鲁大东关于重庆地区三线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问题》,载2017年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三线建设在四川·省卷上册》(内部资料)48页。,直接提高了铁路沿线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建设对农业的反哺与支持。从政策更迭和社会治理角度看,这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支援农业建设举措、积累的历史经验,以及在此过程中总结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为中国在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以后,由“以农养工”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新阶段的过渡做了理论铺垫和实践准备〔9〕,而且对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曾提交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的铁路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暨“纪念成渝铁路建成通车70周年”学术研讨会,有幸得到徐有威、黄华平、王立华等学者惠赐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支农档案馆湖南省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金融支农创新十大模式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福利绩效的DEA评价
发达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