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海涛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2022 年5 月1 日开始施行。新职业教育法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和措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我国实体经济飞速发展,制造业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制造类企业对于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1],要求变得更高。同时,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作用有了更客观的认知。职业教育不仅能够完善国家的教育结构,还能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高质量发展[2]。职业教育与全日制普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最大差别是,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工作于生产技术一线,且具备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职业教育教学偏重提升学生操作技能,注重知识实际应用,强化和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3]。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要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既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合作方式,能够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操作机会。它是以校企双向联合参与、双方交流互惠发展为基础,以理论教学、实习与工作互动为有效手段,以全方位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的一种新型校企育人模式,主要通过完善实训基地来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在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中深化校企合作,可以解决学校教学侧重于理论讲授、学生缺乏实际生产生活动手实践的问题[4],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为后续的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在强化学生个体能力基础上,实现综合能力提升。引入校企合作机制,对学生展开专业化实践操作训练,可以很好地融合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完善教学形式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作为职业院校与企业生产实践接轨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能够融合企业的教学资源、环境与学校教学工作,通过实训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完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作为职业院校的重要教学手段,校企合作可以对后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地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受益匪浅,能够快速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整体的岗位专业技能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当前,一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与其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尚不能完全匹配,单纯的理论讲授难以满足学生技能培养需求。校企合作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为教师提供大量实践机会,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强化学生个体竞争力。学生就业会受到自身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的影响,要想保证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的需求,就要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强化学生个体能力,通过企业生产实践检验并增强学生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学历的含金量。学生通过实训,可以强化自身理论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逐步发现和完善自身的不足,以强化个体就业竞争力。在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中深化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熟练操作相关机械的技能。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提高这些技能的实践场所,让学生通过企业提供的环境和平台,深入开展实训实践,熟悉并掌握后续就业的岗位要求及技能,清楚后续就业的岗位性质,为今后选择职业和继续提升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过程中,需要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全方位优化现有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安排,改善教学条件。学校要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一些职业院校现有专业实训设备和企业实际生产设备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能够弥补学校设备的“短板”,实现产教互补。通过科学的方法,满足实际生产对学生理论和技能提出的要求。在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在系统化的知识学习中充分强化个体实践能力。职业院校可以结合学校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掌握更为先进的生产技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解决实践难题,实现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双提高”。在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校企合作,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可以提高现有教学资源利用率。另外,教师要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教学和实训目标,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让学生掌握更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
职业院校在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中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职业院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在所学专业课程中会涉及相关技术实践及操作内容,教师单纯的讲解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让其形成直观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记忆理论知识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大部分职业院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都建有专门的校内实训操作基地。学校要有效利用现有的校内实训教学基地条件,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环节的综合技术及操作能力。职业院校要想加强现有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学校在争取校内外资金投入的同时,还要重视对现有机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根据教学实践合理增减仪器设备,完善操作功能,确保校内实训基地机械设备能够满足基本教学需求。目前,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类型主要包括机械数控加工、拆卸、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钳工技能实训基地、机械产品信息展示交换中心等。这些实训基地能够满足相关专业学生主要课程的实训操作训练需求,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职业院校要重视学生实训技能养成,强化其专业竞争力,以实训基地为基础提高学生个体综合能力。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合作企业开展沟通交流,完善现有教学制度、操作流程及带教规则,通过严格的管理对现有实训岗位做出调整和安排。在技能操作考核评价中,由职业院校组织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同时通过合作企业,检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进行综合性指导。创新教学和考核模式,对学生实践和操作水平进行评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工作能力,让学生明白,自身实践能力提高是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反映。学校要完善现有课程计划分配比例。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实践性要远远重于理论教学,教师可适当降低理论课程教学比例,增加实训内容,以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教师要在理论教学中渗透实践教学方法,结合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制造技术和工艺等内容,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除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外,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其他需要注意的实践知识,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仅掌握技能、了解产品,还能明确后续生产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其中的有力抓手。职业院校教师除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还要具备较强的岗位实践技能。校企合作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让教师在提升理论教学技能的同时,参与到企业实践中,掌握最新最全的生产管理信息,并应用到后续的教学工作中。深化多层次校企合作,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职业院校教师可以直接深入企业,参与企业实际生产及经营管理全过程,了解、熟悉和掌握各种工作岗位要求及现代企业日常生产运营管理。在全面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同时,着力提高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实践教学与培训能力、设备操作与维护管理能力,是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此外,企业具有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在生产管理一线工作中积累了专业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企业可以组织优秀技术人员参与职业院校教学活动,作为专业技术指导人员,优化现有教师队伍。双方的配合和交流,能够为校企深层次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职业院校要培养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就要注重岗位需求与项目教学的融合,并以职业技能和行业素养为核心,不断完善、创新课程体系,推动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双提高”[5]。职业院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确定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强化专业教学实效性和实用性,提高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多样化培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按照企业真实环境模拟企业运行,教学内容要根据真实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进行整合,采取模拟教学等方式,将企业生产方法和工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学做一体[6]。通过这一过程,职业院校可以准确把握机械制造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优化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层次推进模式,课程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实训课程四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机械制图与识图、AutoCAD 图样绘制与输出、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工程材料与成型、公差配合与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学习这些课程是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做好知识储备。专业课程主要有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数控编程与仿真加工、Mastercam 自动编程、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胜任就业岗位必备的专业能力。实践实训课程主要有钳工实训、金工实训、数控机床认知实训、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数控机床维修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在上述课程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应根据行业企业要求,及时更新或调整相关教学内容。
企业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发挥的作用是学校无法比拟的。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专业基本需求,对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做出反馈,指出教学专业知识的不足,并予以完善。企业参与专业课程设置,还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按照生产和经营的实际需求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在优化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过程中,企业可紧密结合技术人员积累的生产和管理经验,补充、完善相关教学内容,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灵活增加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课程学习内容,使教学活动更适合企业发展需求。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的专业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关注学生、教师和相关企业的质量需求。学生要学习一门课程,意味着不仅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工作过程。在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导的理念下,教师既要提高学生相关专业技能,还要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课程开发要围绕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进行,企业对市场需求信息反应最灵敏,学校最有动力进行课程开发,双方要密切合作,准确分析和判断企业工作岗位情况,最终确定课程内容。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校企双赢为最终目的,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满足社会需求和推动企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不仅能够有效拓宽双方人才培养的合作广度,还能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企业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实用的操作技能,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见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