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妍,丁品文,刘欢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0000;.长春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0000;.长春鼎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0000)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愈发丰富,建设文明美好的社会使人们对于文化建筑的需求急速增加。文化艺术生活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单体文化建筑不能充分满足人们艺术文化生活的需求,加之人口密度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激化,文化综合体建筑在解决文化单体建筑与城市空间环境产生一系列有关集约的矛盾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得到大众的认可。因此,本文通过对文化综合体建筑设计、集约化设计相关理论的研究,归纳总结出文化综合体建筑集约化设计模式,分别从城市空间视角、功能要素视角和低碳绿色设计三方面提出具体的集约化设计策略。
文化类建筑是人们享受文化艺术生活的物质载体,其发展必然会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文化艺术生活的追求,促使文化建筑由单一的功能属性向多元化、集约化、复合化方向发展,文化综合体建筑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而产生。
文化综合体建筑是综合体建筑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所谓文化综合体建筑是指在一座建筑或一组建筑群中,利用共享空间对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功能属性的文化建筑,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艺术馆等,通过整体化设计、有机组织,使得多种文化属性可以实现有机共生、高效运转,为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一站式文化体验[1]。
土地集约化概念源于农业用地研究,后引申到城市土地集约化设计中,本文探讨的集约化设计,不仅指土地的高效利用,更侧重建筑功能、建筑空间的集约优化设计。重在探究文化综合体建筑集约化设计策略。
将相同建筑功能子系统归纳为一种功能单元,文化综合体建筑包含多种功能单元。根据功能要素组织方式的不同,可将文化综合体建筑的集约化设计模式归纳为水平并置式、垂直叠加式和综合式。
水平并置式是指不同的功能单元沿着水平方向布置。各功能单元通过公共空间取得联系,彼此独立。为获得协调整统一的建筑效果,各功能单元在建筑风格、建筑造型等方面的处理上会采用相同元素,彼此呼应。平面并置式易形成群落化建筑空间形态,通常用于建筑用地较为宽松、土地开发强度不高的情况下。比如位于美国洛杉矶的盖蒂中心,由美术博物馆、展览馆、艺术研究中心及办公等功能组成的建筑群。建筑群充分“顺应自然”,结合周围环境,利用地形特点,弱化了各功能单元独立性,强调了整体性与关联性。
垂直叠加式是指将各功能单元沿着竖向方向垂直布置。单层或相邻多层形成功能单元,通过垂直交通进行联系,建筑空间整体感强,垂直叠加式集约化程度较水平并置式高,多用于用地紧张。容积率要求高的建设项目中。蓬皮杜艺术中心是垂直叠加式典型案例,建筑中将多种文化设施合并设置,人们可以更直接的参与到多样性的文化艺术生活中,开创了一种新的社区文化模式[1]。
图1 盖蒂中心(图片来源:百度)
综合式是指各功能单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均有布置,通过立体交通系统将各功能单元串联起来,形成丰富灵活的空间形式,进一步实现资源的集约共享。由于功能多样、流线复杂,处理不当易造成功能混淆、流线干扰、个别功能单元利用率低等问题。综合式是三种集约化模式中集约化程度最高的一种,适用于体量庞大、功能复杂、用地紧张的建设项目。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从我国早期城市发展形态可以看出,建筑形成了城市的边界,城市与建筑相生共融、相辅相成。在探讨文化综合体建筑集约化设计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对文化综合体建筑提出的新要求。
3.1.1 外部空间的连续性设计
建筑是城市的局部,建筑自身所形成的边界成为空间延续中的一种间歇,与建筑内部空间相对应的是外部空间,即建筑及其周围环境[2]。文化综合体建筑集约化设计需要重视外部空间连续性设计,这也是实现文化综合体建筑集约化设计的关键,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空间环境及亲切宜人的尺度。外部空间连续性设计具体措施为建筑形态的连续,具体包括建筑形体轮廓、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方面,不仅要满足城市规划要求,还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便更好地体现城市形象。连续的公共空间设计,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空间体验,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连续贯通的无障碍步行系统,加强建筑、室外场地、公共绿地及城市道路的连续性,有利于实现全龄化设计,更加便利人们的生活;也可通过设置广场、室外活动场地等公共活动空间来增加空间导向性,实现城市到建筑的衔接过渡。文化综合体建筑体量偏大,可结合具体设计条件,采用水平并置式、垂直叠加式、综合式的集约化设计模式,形成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延续城市形象。
3.1.2 建筑与城市交通空间的一体化设计
依托城市交通系统,形成便利的交通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是文化综合体建筑选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对建筑可达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文化综合体建筑集约化设计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城市交通环境,依托城市交通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策略,提高可达性。具体做法如下:建立连续通畅的无障碍步行系统,贯穿建筑、室外场地、公共绿地以及城市道路;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联系便捷,在场地周边设有公交和轨道交通站点。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与地铁站厅层、公交首末站无缝接驳,营造特色文化街区,通过人行通道串联轨道车站、公交场站、出租车场站,烘托商业氛围,增加商业效益,形成复合高效的公共空间,更好的促进文化综合体建筑的良性发展[3]。
3.1.3 依托城市公共设施实现资源集约共享
文化综合体作为服务于城市的基础性文化设施,在探讨文化综合体建筑集约化设计策略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城市已有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以便更好的地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文化综合体建筑的选址宜靠近城市广场、公园,需要时可以借用这些开敞空间开展大型的文化活动,或者靠近其他城市文化娱乐或文化管理部门;靠近城市公共停车场,解决场地内停车难等问题。
文化类建筑根据属性的不同可概括为观演类建筑、博览类建筑、文教类建筑及科研类建筑[4]。将同一属性的文化或泛文化功能概括为一种功能单元,文化综合体至少包含两种功能单元,多种功能单元的组合会导致公共空间及交通流线更加复杂,要实现文化综合体集约化设计,需进行功能空间的层级组织和交通流线的分流并置,实现功能要素集约优化配置。
3.2.1 公共空间多元分级
文化综合体建筑功能单元具有多样性特点,各功能单元之间通过公共空间进行联系,所以公共空间在综合体中尤为重要,本文对公共空间提出多元分级的集约化设计策略,具体做法如下所示。
外部公共空间:建筑及其周围环境构成建筑外部空间,外部空间起到从城市到建筑的衔接和引导作用,连续贯通的外部公共空间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便捷的空间体验,通常设置入口广场、专用场地(如室外展厅、庭院绿地)等。
内部公共空间:各功能单元通过内部公共空间形成有序联系,在水平方向可采用出入口平台、门厅、走廊、共享大厅、空间连廊等空间处理方式,垂直方向可设置中庭,形成贯层交往空间,突出空间导向性,塑造空间秩序感。
3.2.2 提升建筑适变性
建筑适变性是指使用功能和空间的变化潜力,可变性是指结构和空间上的形态变化。挖掘建筑空间和结构潜力,提高建筑适变形,使建筑空间和功能不断适应使用者需求变化,延长建筑寿命。具体措施如下:采用大开间和进深结构方案、灵活布置内隔墙等措施提升建筑适变形,减少室内空间重新布置时对建筑构件的破坏,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建筑结构体中不埋设设备及管线,采用设备及管线与建筑体分离的方式,满足不同分隔空间的使用要求;采用智能控制手段,实现设备设施的升降、移动、隐藏等功能,满足功能空间的多样化使用需求等[5]。
提升建筑适变性,一馆多用、高效利用空间、激发空间潜力能更好地体现集约化设计优势,对实现文化综合体建筑集约化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3.2.3 辅助功能集约并置
辅助功能集约并置是指将不同功能单元辅助用房进行集中设置,对重复功能进行精简优化,梳理后勤、行政办公等流线,实现辅助区功能集约配置,促进文化综合体资源高效利用。辅助功能可与其他文化功能单元在水平方向上分别建立直接联系,通常在水平并置式设计模式中采用。辅助功能也可在竖向方向上通过垂直交通与功能单元建立联系,通常在垂直式和综合式中应用。
集约化设计与低碳绿色设计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营造健康舒适空间环境及促进城市良性发展等方面有着相同的价值追求。文化综合体建筑全生命周期内都应落实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符合“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5]。尊重地域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建筑形态塑造,遵循“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设计原则,运用BIM 技术对建筑声、光、热、室内热舒适度和碳排放等进行模拟分析,打造资源节约、安全舒适、特色分明的文化综合体建筑。
文化综合体建筑作为城市文化艺术生活的载体,除了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之外,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均应体现高效集约低碳绿色的特点。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对文化综合体建筑集约化设计策略展开论述,归纳总结了文化综合体建筑集约化设计模式,从城市空间、功能要素及低碳绿色角度探讨了文化综合体建筑集约化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