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冬枣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2023-08-05 17:05安晓艳秦小妮
果农之友 2023年7期
关键词:大荔冬枣设施

安晓艳 秦小妮

大荔冬枣是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劲板块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冬枣设施面积的不断扩大,市场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一些种植户对产业效益的过度追求,化肥、农药的超量施用等;导致土壤有机质匮乏、板结、盐渍化,蓄水、保肥、透气性变差,果品品质下降。为了能“做大做强做优做活”冬枣设施产业,经多年跟踪调查和总结,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1 大荔冬枣设施产业发展优势

1.1 自然资源的早熟优势

大荔古称同州,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县境内黄、渭、洛三河汇流,年平均气温 14.4 ℃,降雨量 329~514 毫米,无霜期 214天,受北部高原屏障和南部沙苑的影响,气温温差较大,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上古时代即为优丰的农耕区。低海拔、升温早、温差大的环境,特别适合冬枣的生长,所产冬枣成熟期比山东沾化、河北黄骅等原产地提早15天以上,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和品质优势,大荔是“冬枣生长的最佳优生区”(图1)。

1.2 种植悠久的规模优势

大荔有着红枣栽培历史,品种多达140个,是我国红枣种质资源库和枣树发源地之一,品种数量居全国之首,具有成熟的栽培经验和技术。2000 年以来,大荔县因势利导,顺应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冬枣为主的红枣产业。2006 年以后发展设施栽培,2008 年随着大荔县许庄镇第一个冷棚的试验成功,创下了亩产值2万元的新记录,从此拉开了大荔农民发展冬枣设施产业的序幕。截止到目前全县冬枣面积42万余亩,其中温室冬枣5万余亩,春暖棚、冷棚33 万余亩,成为全国冬枣设施种植第一大县和大荔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图2)。

1.3 大棚创新的货架优势

冬枣设施栽培起步较晚,始于 2000 年以后的黄河中游。 2005 年大荔农民进行避雨栽培,2008 年第一个冬枣冷棚在大荔许庄镇试验成功,使冬枣第一茬果8月中旬采收,成熟期比露地提前 20~30天上市;2010年春暖大棚的栽培成功,使冬枣采收期提早到7月上旬;2012 年冬枣日光温室的栽培成功,使冬枣采收期提早到6月下旬。不同棚体模式的栽培成功,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使冬枣设施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年来种植户创新的温室促早栽培技术,使冬枣第一茬果最早采收期提早到5月上旬。避雨棚、冷棚、春暖棚(包括多膜、棉被保温栽培等)、温室(包括辅助加温促早栽培等),使冬枣的上市期由过去的9月上旬提前到现在的5月上旬,货架期由原来的1个月,延长到5个月,成为全国独有的冬枣设施栽培货架期最长、栽培面积最大的种植区(图3)。

1.4 成熟技术的效益优势

栽培技术的创新,填补了国内冬枣设施栽培教课书上的空白,创出了温室亩产值最高9万元的经济收益,激发了农民规模化发展冬枣的积极性。冬枣栽培范围由原來9个镇遍布全县15个镇和2个街道办,从事冬枣生产的群众达30余万人,出现了范家镇范家村、安仁镇小坡村、伏坡村等多个亿元村,专业村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余元,冬枣产业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日子富起来。全县冬枣产值从 2006 年的10亿元到2022年的65亿元,冬枣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产业,全县经济发展的强劲板块(图4)。

1.5 品牌价值的市场优势

大荔县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枣乡”,2015注册了“大荔冬枣”商标,2016 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全国“冬枣名县”称号,2018 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连续6年位居中国果品品牌价值榜 15 强,品牌价值 53.68 亿元。大荔冬枣畅销东北、华北及东南沿海,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挺进高铁、航空等高端领域,“直飞”加拿大、俄罗斯、迪拜等国家和地区,进军欧美高端市场。在 G20杭州峰会和首届世界苹果大会上被指定为专供水果,在第十五届农交会上被指定为嘉宾礼品,大荔冬枣成为大荔最具特色优势的产业和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

2 大荔冬枣设施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农药施用频次高、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隐患

据对冬枣种植户调查,从清园到采收结束,平均用药在13次以上,管理好的种植户15 天左右用1次药,管理差的种植户7~10天用1次药;在追求果品外观上,用药防治病虫的频次相对较高,采用生态防治的措施相对较少、抑制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为了追求保花坐果和大果,乱用激素,其中黄河滩区有些枣园使用赤霉素达3~4次,导致有产量无质量,果品脱青慢、果实松绵味淡、后熟期缩短、不耐贮存,从而影响全县冬枣生产的质量和销售信誉。

2.2 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较高

冬枣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用工较多。据全县 12个镇、13个村、130户调查,23.8%的家庭缺乏劳动力,57.2%的农村家庭为中老年人(46 岁以上)和孩子,劳动力的年龄多数在 45~60 岁。除施肥、喷药、棉被揭盖机械化程度高以外,冬枣的管理从抹芽、摘心、疏果、环剥、采收等工序全为人工操作,亩人工费在 5500元左右。繁多的生产管理在用工高峰,寻找用工劳力成为种植大户的一大难事,因用工荒导致生产成本提高。

2.3 品牌意识差,科学作务理念不强

主要体现在标准化推广和包装方面做得还不到位。2014年8月,大荔县编写了国家《冬枣》标准,完善了《冬枣》标准体系,于2016年10月正式发布实施,同时编写了《冬枣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冬枣生产管理技术》等资料,但种植户在经济利益方面的过度追求,采取一些不科学的管理措施,导致冬枣由过去的小(16~18克)、到现在的大(20~25克),失去了原始冬枣的韵味,标准化技术得不到普及推广。目前冬枣仍以普通包装销售为主,有些使用泡沫箱包装,外观虽美,但透气性较差,网上远程销售,特别是从冷库临时贮存搬出后遇 22 ℃以上高温,易受绿霉菌感染,发生霉变。不合理、低档次的包装,较低层次的标准化作务,与冬枣品牌的身价不相匹配。

2.4 “三产”融合度低,产业潜能没有完全释放

在冬枣产业化发展方面,一产发展旺盛、二产加工短板、三产销售活跃。目前还没有一个加工企业形成从产品到商品、再到品牌的华丽蜕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始终由买方控制,农业发展很难抵御市场风险,加之农业发展的延展度不高,农业的潜能未能发挥到极限。

3 大荔冬枣设施产业发展建议

3.1 用生态理念做优冬枣产业

要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打破几千年不变的碎片化农业发展瓶颈。积极推广“果园生草”“中医植保”“沃土工程”“水肥一体化”等生态栽培技术,加强色板、性诱剂、植物源、微生物源等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应用,减少化肥、农药、激素等用量。普及推廣冬枣标准化栽培技术,以及设施、农机、农艺配套管理措施,牢固树立“质量是面子、质量是票子”的大观念,以及“大荔冬枣”的品牌形象,要把产品质量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不断提升“大荔冬枣”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2 用网络理念做大冬枣产业

要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强“农资、农机、农艺”线上线下社会化服务团队建设,积极构建“农业+互联网”“农产品+电商”、“信息+微信”等新兴资源共享平台。树立“大产业、大市场、大品牌”的产业经营理念,要盘活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资源,培养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网络能人”,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为全省数字农业发展树立标杆。

3.3 用融合理念做强冬枣产业

要提高冬枣产业发展综合实力,降低市场风险,必须在“二产”这一短板上下功夫。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必须在产品质量、品牌销售、产品包装上做文章,建设 1~2 个大型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培育 2~3 个经济体量大、加工能力强、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全方位实现线上线下品牌销售。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大胆使用,注重二、三产业人才的培养,推广“科技+产业链”的新型现代经营模式,建设一批深度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为产业链的全程低碳高效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基因。

3.4 用文化理念做活冬枣产业

要延展冬枣产业发展内涵,传承中国枣文化,展示黄河流域枣种质资源,必须依托“中国枣文化博览园”,结合大荔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特色产业等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要用商业的思维经营农业,在 242 国道、沿黄公路周边打造 3~5 个集农耕体验、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农家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公园,要让公园既有“颜值”又要有“价值”,实现农业融合发展利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大荔冬枣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A watchmaker father's advice
“智耕牛”指尖“种”冬枣
一种锯齿状冬枣采摘装置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我的冬枣卖了13万!
嬗变大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