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禹
(吉林省教育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2)
学生教育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管理工作,旨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发展自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教育管理主要包括对学生行为、心理、生活、安全等多个方面的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挑战,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目标[1]。学生教育管理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不断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效果,为学生更好地提供各种服务。
首先,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2]。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心,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普遍表现得不够端正、积极。由于缺乏优秀的教师资源及优秀的教师资源不能够被充分运用等因素,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到全面且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此外,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自我学习管理及时间管理的意识,沉迷于网络游戏,意志消沉,在实际的课堂学习和生活中,也表现得颓废不上进,这都影响了学生的在校学习效果,增加了教师的教育管理的难度和压力。其次,师生缺乏有效沟通。高职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已经逐渐形成,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追求个性化的自由,标新立异,对教师的管理存在抵触与反感,使得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存在巨大的鸿沟。长期面对学生的抵触反感与恶劣态度,部分教师难免心灰意冷,不再愿意主动去沟通,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缺乏了解,不能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准确的预判与预防,容易引发更严重的问题。最后,师资力量有待提高。高职院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师资队伍严重失衡,教师人数的短缺导致教育管理压力剧增[3]。同时教师综合素养及业务能力不足,也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变得十分艰难[4]。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综合素养与管理能力。第一,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以此提升教师的教育管理积极性与创新能力。第二,提供师资培训。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应当包括专业培训、教育教学理论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及教育管理能力培训等方面。第三,促进教师交流和互动。高职院校为增加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创造机会,如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使教师在交流中学习更多的教育管理经验,强化其教育管理能力与技巧。第四,加强教师的评估工作。高职院校应制订科学的教师评估标准,通过评估结果来确定教师培训方向并对其进行激励,使评估成为提高教师教育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总之,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需要全员参与,需要学校领导班子、相关机构的协同配合,更需要教师个人不断自我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此外,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评估和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教师胜任力评价标准体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教育管理需求。
第一,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策略和方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和支持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力。第二,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价值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温情、体贴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服务。在学生管理服务上体现出关爱和信任,不断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第三,倡导发展取向的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倡导发展取向的教育管理模式,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进行管理和服务,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竞争环境,激发学生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发展的目标。第四,推动全员参与的教育管理服务。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管理服务队伍,推动全员参与教育管理服务,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和帮助,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受益者。第五,建立全方位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高职院校应建立全方位、有机衔接、具有完备性和前瞻性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从学生入学前到毕业后进行全方位、重点突出的服务和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开放、创新的教育管理环境,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通过以上路径,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奋斗成长,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制订科学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和需求,系统制订关于课程设置、开展活动、规划学业、管理行为、教育评估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确立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原则和基本规范,为建立高效系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打下基础[5]。第二,建立高效的学生教育管理机构。高职院校应建立高效协作、责任明确、信息流畅的学生教育管理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和要求,形成有效的内部协作机制,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加大监督力度,提高效率,坚决遏制一切违规、不当行为,保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加强信息化建设。高职院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科学、规范、便捷、高效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和公示平台,为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积极探索信息化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如教育定位、学业规划、成长监测、预警预防等,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第四,推行精细化管理。高职院校应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采取多元化、个性化的管理手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订个性化的学生教育管理方案,定期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及时总结反思并进行调整。第五,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倡导创新思维,鼓励探索和实践,积极开展学生教育活动、教育实践等创新教育培训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整体教育水平。通过以上路径,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学生,为学生成才提供更加科学、全面、深入的教育服务,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第一,制订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规定。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规范、程序、职责、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细则,确立学生自治组织的地位、作用和职能。第二,促进学生自治组织与学校的合作。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自治组织与学校紧密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和合作模式,将学生自治组织与教育教学、学生成长等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和沟通。第三,建立学生自治组织的选举制度。高职院校应建立规范、透明和公正的学生自治组织选举制度,确保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层领导具备才干、获得广泛支持和信任,并在履行职责时始终维护学生群体的根本利益。第四,加强学生自治组织的培训和指导。高职院校应为学生自治组织成员提供必要的岗位培训、职业指导、业务指导和管理指导等帮助,不断提升学生自治组织成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素质,提高带领学生共同实现发展和进步的能力和水平。第五,推进学生自治组织的广泛参与。高职院校应鼓励和支持学生自治组织成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如教学管理、科研创新、文化活动、社会服务等,积极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和贡献,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第一,高职院校要优化信息化学生管理平台。建立全新的学生管理信息平台,同时对原有平台进行升级和修缮,使其更加智能、高效、便捷和容易操作,方便学生和管理人员使用、查阅、查询和维护。第二,推进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大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的投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基础设施、资源整合、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全面覆盖和高效运转。第三,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需求,制订合适的信息化人才培养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实践习惯、实践项目、考核评价等内容,建立贯穿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学生管理培养体系。第四,强化信息化资源共享和协同。积极发展信息化资源共享和协同模式,推广和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质量,优化校园氛围,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品质和效率。第五,加强质量评估和数据分析。通过前述步骤建立的信息化学生管理平台和系统,运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技术,监控和评价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和效益,为学校优化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梳理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目标。在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教育管理评价体系之前,高职院校应当首先梳理学生教育管理目标,确立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这有助于为后续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第二,确定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评价体系时,高职院校应当进行多方面考虑,最好将各种评价指标整合在一起。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学术成绩、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评价、职业发展规划等多方面,以形成一个多维、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采用多种评价工具。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评价。例如,可以结合学生作业、期末考试、实践报告等进行成绩评定;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调查、教师评价等方法获取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四,细化评价体系实施流程。高职院校应当制订详细的评价体系实施流程,以确保评价工作的正常运行。评分标准、评分人员、评价周期等都应当在流程中予以明确。第五,动态调整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具有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创新是关键。学校只有通过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学校管理者应该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新的创新思路,并将之转化为切实的举措。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跑在时代前沿,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