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学术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学术出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助力中国学术“走出去”,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对于形塑文明中国起着重要作用。学术出版是学术与出版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结合得好可以实现双赢。以学术出版助力中国学术“走出去”,应借助版权贸易,力推学术图书;用好国际书展,适时对外推介学者和专著;联合智库,携手新媒体平台,通过多渠道带动学术“走出去”。
【关键词】学术出版 学术中国 “走出去” 形塑中国
学术水平是国家知识文化的优秀成果,而学术出版则是国家学术水平的集中展示,对于思想智慧的留存与光大,对于知识文化的传播与辐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①新形势下,总结经验,进一步夯实学术出版各项基础工作,是实现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的重要一环。
一、扎实做好学术出版的几项基础性工作
学术出版是学术与出版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结合得好可以实现双赢。没有优秀的学术成果,学术出版就是无米之炊;而学术出版则是连结学者和受众的桥梁,没有学术出版,学术则难以流传。策划并出版更多的学术精品,是学术“走出去”一段绕不过去的基础性工作。
1.发掘选题,贴近需求
要做好学术出版工作,必须通过深入调研、发掘选题,出版学术精品。一是发现已经产生世界影响的学术出版选题。近年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紧跟国家发展建设实际和世界发展大势,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有的已经产生了世界影响。对于具有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学术成果,学术出版要善于发现选题,并通过出版对外传播,使其成为人类共同文明成果;二是聚焦国际热点发掘潜在的优势学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文明对话与文明冲突、国家发展和国际安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为世人广泛关注。学术出版应聚焦此类有影响力的学术选题与成果;三是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选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应不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选题,不断找寻其中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与智慧,继续丰富人类文明多样性。
2.发现学者,提携新人
好的学者是学术出版的生命。一些学者坚持著书立说,在国际上能够发出声音,有了一定的影响,出版社应有计划地持续关注他们的学术成果,及时纳入出版选题,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如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英文版旋即由世界顶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一卷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会刊评出的“年度杰出学术出版物”称号。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多年不懈培育和专研,我国又涌现出一大批年轻学者。这些年轻学者有非常优秀的学术素养和训练,蕴藏着极大能量。学术出版要多给他们机会,跟进其学术步伐,助推其学术成长。此外,这些年轻学者大多英文较好,具有语言优势,更方便国际学术交流,应加强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与合作,助力中国学术“走出去”。
3.精选译者,准确表达
一直以来,翻译都是影响出版“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术著作的翻译不同于一般图书,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对译者的专业背景、学术水平、语言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术图书的翻译特别强调准确性、严谨性,忠于原文,用词准确,逻辑表达通顺,同时兼顾相关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通常情况下,学术图书应采取中外合作的翻译方式。因为对中方译者来说由于不是母语,一些表达不一定符合外国人的习惯,如果采取中方译者初译后再经外方翻译校译效果就更好。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外方校译后的书稿还必须再經过中方的专家审定后方可出版。防止外方译者对于作品中某一方面不太理解而出现错校,或是不认同中国作者的某一方面观点,而擅自改动原著。这样的事例曾多次发生,这也是学术出版对外推广必须注意的。
4.规范出版,打造精品
学术出版有严格的范式标准,如果不能按照学术出版的范式标准来进行出版,也会直接影响传播效果。与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相比,我国出版业的国际化水平还有待加强,学术出版水平与世界知名学术出版机构相比也存在一些差距。有的出版社出版的学术图书不够严谨,特别是存在引文含糊、索引缺失、注释不详、论证笼统、图标错误以及计量单位不符合国际标准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术图书的出版质量,更是有碍学术图书的对外推广。应规范出版,打造学术精品,把“走出去”相关项目的顺利出版作为重中之重,助推中国出版走向国际。
二、以学术出版助力中国学术“走出去”的有效路径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在学术出版“走出去”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对外传播路径。这一路径应遵循图书传播规律,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多种渠道推动实现。
1.借助版权贸易,力推学术图书
版权输出是图书“走出去”的一种有效方式。近十几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和扶持图书出版“走出去”:2004年启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CBI),2009年启动“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10年启动“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4年启动“丝路书香工程”,等等。在这些工程或项目的引领下,我国出版“走出去”已经蔚然成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2021年新闻出版产业报告》统计,2021年,全国出版物版权输出达12770项,而2004年这一数字仅为1362项。在版权贸易输出过程中,许多出版社与国际同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据中新社2021年9月26日报道,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2019年更名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成为中国出版业对外合作的国家级平台。目前,该合作体拥有来自56个国家的319家成员单位,基本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社科文献出版社、社会科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与国际著名的学术出版机构,如施普林格、圣智、麦格劳·希尔公司,以及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哈佛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开展合作,推出一批中国学术精品图书。
2.用好国际书展,适时对外推介学者和专著
出版业历史悠久,业内交流频繁,每年的国际书展活动不胜枚举。多年来,国内出版社积极参与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英国伦敦国际书展、美国书商协会书展、日本东京国际书展、韩国首尔国际书展、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书展等活动,利用书展平台展示中国书业发展状况,开展版权贸易,提升中国学术和学者的国际影响力。自1986年北京图书博览会创办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不断扩大,现已成为国际第二大书展。自2009年中国受邀担任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以来,中国连年受邀担任国际重要书展的主宾国。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是外国学者、读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国际书展是推出我国学术图书和学者“走出去”的最佳平台。2017年5月,北大出版社出版的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阿拉伯文版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发布。该书逻辑清晰,有助于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传播效果较好。
3.联合智库,推动学术“走出去”
智库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智库可以与媒体一道,成为一国对外宣传的传声筒,获得更多国际话语权。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智库建设,我国智库发展进入“快车道”。据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第八次推出的年度《中国智库报告2020—2021》,2020年中国有智库1413家,位列世界第二。智库一方面汇聚了大批哲学社会科学精英,每年都有大量学术成果面世;另一方面这些国内智库与国外智库学术交流频繁,对学术话语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学术出版适时跟进智库的学术交流活动,能够实现互相成就,相得益彰。近年来,学术出版开始深化与智库以及各智库的学者合作,出版学术精品,携手“走出去”。2021年10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第九届中国学论坛,来自42个国家和5个国际组织的近200位学者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形式参会,35家中外媒体70多名记者采访论坛,引起较大国际反响。
4.携手新媒体平台,带动学术“走出去”
近年来,中国新媒体平台发展迅速,一些平台成功“出海”,甚至成为国外的主流社交媒体平台。抖音海外版(TikTok)在美国有着1.5亿人的月活跃用户。国内一些跨境电商如速卖通、京东全球购、天猫国际等,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消费者。学术出版应进一步深化与这些平台的携手合作,推出学者,推广销售精品学术图书,助力中国学术“走出去”。近年來,在国家出版主管等部门的支持下,一些市场主体也自建了数字出版销售平台,并在国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4年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数字资源交易与服务平台——“中国电子书库”,聚合了海量的优质数字内容资源,面向全球的海外机构客户和个体读者推介中国优质出版物,实现了中华文化以数字出版产品形态“数字化”海外落地。平台现已落地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德国国立图书馆等超过60家海外高校图书馆和文化机构。由五洲传播出版社研发的“that’s books”阿拉伯语数字阅读平台经过十多年的深耕,现在在线销售2万多种阿文电子书、音频书。该平台已上线的电子书涵盖阿拉伯地区所有图书奖项,App下载量近800万次,日活用户2—3万人,连续几年在阿拉伯本地出版商数字阅读平台排名第二。该平台已与欧美和阿拉伯地区的图书馆、大学等机构用户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三、结语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提出将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③学术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学术出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全球文明倡仪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做好以学术出版助力中国学术“走出去”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国家《出版业“十四五”规划》第八部分以“推动出版业高水平走出去”为题,要求出版“走出去”要统筹协调,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渠道,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形成“走出去”工作合力,并从加强出版“走出去”内容建设、拓展出版“走出去”方式渠道、增强出版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是一项长期的对外传播工作,可谓任重道远。以学术出版助力中国学术“走出去”,是实现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的重要抓手,需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鲁大东系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编辑
「注释」
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28页。
②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64页。
③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第2版。
责编:霍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