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维
陈立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要搭乘数字化的快车。利用好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县域经济才能实现产业振兴新蓝图。”阿里巴巴数字乡村事业部业务发展总经理陈立说。
推动县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过去几年间,阿里不断加大与各地政府部门和生态伙伴合作推动数字乡村产业发展,通过聚焦县域范围内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有一定品牌资产的产业,提供“一县一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在带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县域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新时期承载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多重战略的核心载体。
农业在我国县域经济社会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陈立认为,农业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县域经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中的战略选择。
隶属于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
作为广东省著名侨乡、茂名市重点侨乡,信宜先后获得“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国南玉之都”“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广东省教育强市”等称号。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信宜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让信宜成为三华李、山地鸡、南药等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信宜素有“三华李之乡”等美称,还是“全国水果百强县(市)”“全国三华李产业龙头市”。
2022年,为解决三华李等农业产业大而不强、有产品无品牌及农产品优质低价等问题,信宜市全力推动数字农业平台和品控溯源体系建设,构建了全新的数字化产业发展新模式。
通过分享该模式特点,陈立向记者谈及信宜市农业特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之路。
通过数字化种植的应用,该地建立起标准化种植体系,制定了三华李种植规程,生成种植模型。从育苗到种植,该地对三华李产业进行标准化管理,降低了种植风险,从而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益。
依托三华李产业,该地建立起“信字号”品牌和“两标一码一单”品控溯源体系,从而有效提升“信宜出品、信誉保障”的农业品牌竞争力,进而打造“以信为本”的城市气质和信宜印象。
为增加农民收入,信宜市加大对农产品进行线上线下宣传及销售的力度,邀请达人、主播等进行网络直播带货。与此同时,该地还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实现联农带农,全方位地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一方面,受制于灌溉水资源、土壤肥力、人力成本等因素,传统农业产业生产经营靠要素投入所发挥的作用正在减弱。这意味着,以往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将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层次不断升级。群众对农产品的消费还将大幅增加,对品质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
“農业数字化更多的是为了让农业种植、养殖出来的产品能够更加标准化,是为‘三品一标来服务的。”陈立说。
所谓“三品一标”,就是品质、品控、品牌以及标准化。在陈立看来,“三品一标”最终是为农产品的流通销售,是为优质优价,也为订单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生产到销售,农业产业数字化涉及各种相关要素。以农产品的销售为例,产业数字化意味着产品要以电商为最主要的流通方式,而电商需要寻求极致的物流、极致的低成本。
无论是传统电商,还是当下流行的直播电商,都要直接面对消费者,也意味着农业产品的品牌、品质等方面均要做相应的升级。
在陈立看来,数字化的过程实际是倒逼整个产业的各要素进行相应升级。无论是区域品牌,还是产品品质、品控、品相,或是流通环节的仓储、冷链等配套基础设施,都要有相应的保障。通过产业链升级,从而推动整个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
信宜数字茶园认领项目
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农业,重要性毋庸置疑。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放眼全球,农业多是靠国家政策给予相应的补贴,且要维持农产品整体价格的相对稳定。
目前来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产业规模小,产业“集”而不“群”,产业配套支撑力弱以及创新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农业品类很多,链条很长,附加值不高,导致市场主体规模化不够,而且市场主体又很分散。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农业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技术进步成果的采纳推广难度相对较大。”谈及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陈立分析说。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县域农业产业集群转型带来新的机遇。除了能够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和传统的产业边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农业市场主体深度融合可为产业集聚提供关键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陈立建议,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有工业化的思维,以工业化的思维去做农业的种植养殖。
比如,以电商为代表的方式去做农业产品的流通,只有这样才能把附加值、品质做起来。“数字经济的核心就是靠用数字化的流通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际上是为了让所有要素能够发挥最大的功能,最大的作用是激活要素,让要素产生更好的效能。”陈立谈道。
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人才是关键要素之一。
年轻人容易接受新观念,又能掌握新技术,在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陈立看来,目前农村人才依然紧缺。由于年轻人较少,农村的电商人才、数字化技术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等整体比较匮乏。
“可通过鼓励政策及资金扶持,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或搭建平台培训农村人才。”陈立建议说。
和以往单纯的种植不同,我国农业的发展早已延伸到粗加工、精深加工以及农旅、农文旅、农商旅等融合发展阶段。
随着农业强国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数字化转型正逢其时。事实上,在农业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各地已尝试利用数字化技术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中央部委陆续出台一系列促进政策。“各项政策的申请条件、建设目标及对地方配套的要求比较复杂。”陈立建议,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需要更简单、清晰、易落地。
从县域的视角观察,除了少数经济强县外,大部分县域受限于人才、产业基础等因素,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产业规模和应用相对滞后,制约了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局部的、简单的数字化很难解决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陈立谈道。从一个县域来看,产业数字化应该基于当地的产业特点来系统性地进行顶层设计。
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接口桥梁。“县域经济要靠产业来支撑,而产业要靠龙头来牵引。县域经济发展既要强龙头,又要补链条。”他解释说。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思考,陈立逐步形成自己对农业数字化转型及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的思考:以销促产,以产促转,以转兴业,以业兴城。
在他看来,农业数字化转型,更重要的是要把发展思路及各方的角色定位理顺。如果没有一条明晰的转型主线,数字化转型的作用就难以真正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