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英 余巍婷 冯耀杨
摘 要:中国陶瓷外销海外早在唐代就已经非常兴盛,清明之际达到顶峰。有一种描绘亭台楼阁、飞鸟、杨柳、小桥流水为主题的“柳树图案”的青花瓷,在18世纪外销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从古典诗词书画艺术中对柳树的含义入手,分析柳树特殊的美学意义。然后重点分析英国生产的“柳树纹样”与中国生产的“柳树”纹样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差异,从而得出英国的“柳树”图案是对中国陶瓷纹样的继承和模仿。
关键词:外销瓷,柳树图案,景德镇,文化交流
1 前言
器上的纹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文化认知世界里,以物言志,画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陶瓷装饰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 、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和几何纹。其中植物纹有忍冬纹、卷草纹、缠枝莲纹、松竹梅纹、海棠花纹、牡丹纹等。在清代外销瓷中,出现了一种以“柳树”图案装饰的瓷器。
2 “柳树”寓意及“柳树”图案
柳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地理分布广泛。柳树生长良好、生机勃勃,寓意前程似锦,事业顺利。柳树的叶片青绿且枝条柔顺,寓意情意绵绵和挽留。柳树同时也代表着难舍难分的情谊和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象征着美好纯洁的爱情。折柳惜别的涵义在《诗经》中就早已形成,正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欧阳修的“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陆游的“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些诗句都是表达在暮春之时,柳绵飞舞,以“柳”喻相思。宋朝的程颐,将“云淡日暮,柳荫依依”的春色记于笔下。宋代画家马远的《山径春行图》中对柳树的描绘:溪旁的柳树,抽出了细柔的新芽,引来一对黄莺在枝梢上鸣唱。明代版画中也有“柳树”图案,如下幅图版画描画柳树,营造一派烟雨江南的美景。明代是我国版画鼎盛时期,各种题材的都可以在版画中呈现出美感来,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并呈现了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所以在不同的时代中,随着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领域对柳树的研究,使其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并反映在了柳树图像中。
3外销瓷与“柳树”图案
关于清代景德镇“柳树图案”外销青花瓷主题纹饰的起源,清代乾隆晚期至嘉庆年间(1780-1820),由中国景德镇面向欧洲市场所生产的外销日用瓷主要以柳树为代表的青花山水亭台楼阁图案。根据汪庆正的《简明陶瓷词典》了解,纹饰主要指陶瓷器表面的“图案或装饰花纹”,陶瓷上的纹饰可分为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而主题纹饰也称主纹,其包括瓷器的显眼部位,如盘、碗的内心,瓶、罐的腹部或于地纹之上的裝饰,主纹主要是体现出“引人注目”。因此,清代景德镇外销瓷中的“柳树图案”,即是指装饰于清代由景德镇生产的“柳树图案”外销青花瓷中最显眼部位的主题纹样,主题纹饰包括柳树、飞鸟、拱桥、楼阁、篱笆、行人等。实际上,在“柳树图案”正式问世之前,我国古代的版画、国画、陶瓷装饰等都可以发现类似“柳树图案”的山水亭台纹饰,通过这些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看出清代“柳树图案”青花瓷的雏形。
在明晚期的外销青花瓷器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克拉克瓷。克拉克瓷是中国首次外销到欧洲的青花瓷,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下半叶,一直到17世纪初都有生产。器形主要有盘、瓶、碗等。其典型特征为器物轻薄,并且大量的运用了开光装饰,使得纹饰布局繁满。虽然其特有的开光装饰具有伊斯兰文化的异域风情,但主题纹饰却是我们传统的中国元素,瓷器带上了特有的中国风情。因此可以看出明代的版画、绘画以及晚明外销瓷器中的克拉克瓷对清代景德镇“柳树图案”起源的起了一定的作用。
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至18世纪的清代前期,国外对中国瓷器的需求十分巨大。在清初,由于福建广东以及江浙沿海一带存在抗清政权的势力,清政府实行极其严厉的海禁政策。但即使在这段“闭不漏风”的时期,民间的仍然进行着瓷器对外贸易,通过走私的方法继续进行,使得欧洲市场并未受太大影响。开放海禁后第二年,成立了江、浙、闽、粤四个海关。由于贸易量的剧增,欧洲很多国家在粤海关,也就是现在的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最早获得这一权利的是1715年创办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之后法国、荷兰等相继设立了贸易站,给景德镇民窑瓷器的生产带来空前的繁荣。
在所有与中国贸易的产品中, 西方人对中国的瓷器情有独钟, 尤其是绘有中国景观、独具神风秘韵的青花瓷。出于对中国青花瓷的大量需求, 景德镇的青花瓷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数量稀缺,导致英国瓷都斯塔福德郡率先设计出“柳树图案”瓷器。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1790年左右英国斯波德瓷厂在借鉴中国外销亭台山水青花瓷的基础上,英国陶工们在仿制中国青花蓝白风格的日用陶瓷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中国外销陶瓷观察并借以充满活力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柳树飞鸟等来叙事主题, 设计了一度风行欧洲的典型中国元素——“柳树图案”。 这种“柳树”图案陶瓷装饰的主题正是18世纪中后期出现在英国并流行了200多年的“青柳瓷盘纹样”,又名“柳亭纹”或“蓝柳”。这一图案被用于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瓷器,从大型餐盘到茶杯、茶罐都有。
“柳树图案”(Willow Pattern)虽然是由英国陶瓷厂命名的产品,但是它的组成元素全部来源于我们熟知的中国风景,充满了中国元素。从其主题纹饰中的近水远山、亭台楼阁、柳树飞鸟等元素可以判断,它应是源自古代中国的山水纹饰。可是当把它与明末清初兴起的文人山水画放在一起比较时,又没有文人山水的清新脱俗。
4中西方陶瓷“柳树”图案对比
英国“柳树图案”青花瓷与清代景德镇“柳树图案”外销青花瓷的比较时,就会发现两者的异同。
“柳树图案”虽然是英国陶瓷厂命名的产品,但“柳树图案”是在中国的起源并且发展开来,而且两者的产生时间相近,所以中英两国生产的“柳树图案”必然有不少相同之处。
(1)、主体纹饰大致相同,但创作技法不同
器型上的主题纹样“柳树图案”中的都有远山近水、亭台楼阁、杨柳飞鸟、小桥流水、江中扁舟等元素,这些元素无不源自我们所熟悉的中国风景。尤其是乾隆晚期至嘉庆年间生产的“柳树图案”外销青花瓷和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生产的瓷器具有极高的相似度。英国通过技术革新发明了铜版转印贴花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装饰陶器的效率,适应了陶瓷大机械化生产的趋势。此后英国瓷厂在装饰瓷器时,基本上都会使用铜版转印贴花技术。不过,由于是转印贴花,生产出来的图案千篇一律,看上去比较呆板。
而清代景德镇生产的“柳树图案”外销陶瓷,仍采用最传统的手工绘制,包括细小入微的边纹。这样绘制出来的瓷器生产效率必然没有英国贴花生产效率高。但是手绘的图案每件都有细微差别,比较灵动多样。
不同之处在于,中国陶瓷是手绘纹样,线条有柔有刚,有粗有细,画面讲究虚实,富有灵动美。而英国陶瓷纹样是贴花装饰,线条不明朗,讲究块面感,画面饱满,更符合欧洲的审美趣味。
(2)、器型大致相同,但着色剂不同
不管是中国外销瓷还是英国生产的瓷器中,只要有“柳树图案”的,其造型都非常一致的,基本上都是日用瓷,其中大多数为餐具,如盘、杯、碗、碟等;也有不少是茶具,如上文所述的茶碗、茶垫、茶壶等。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景德镇的外销瓷中有一些特殊的器具如奶杯,则是按外国客户的要求,仿照英国瓷器特别定制的。由于清朝中晚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手工业生产水准难以达到当年的水平,再加上景德镇的高岭土已经达不到外销制造量等种种原因,导致了外销瓷质量下降;而此时的英国刚刚经历了工业革命,瓷器制造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英两国生产的“柳树图案”在原料和工艺上必然有许多不同之处。景德镇生产的“柳树图案”外销青花瓷,绘制纹样时所用的着色剂是从钴矿石中提炼出来的氧化钴,烧成后在透明釉下颜色呈钴蓝色,显得比较厚重、深沉,而此时英国青花瓷所用的着色剂则是洋蓝,颜色显得比较明艳、轻薄。
英国陶瓷制造商为了营销“柳树”图案青花瓷,还特意炮制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大致意思是穷书生爱上了富家小姐,遭到女方家人的强烈反对后,两人殉情而死并最终化为鸽子。这个故事在英国当时社会广为流传,使的“柳树”图案瓷器销量激增,成功取代了中国的外销陶瓷,成为英国上流社会和妇女争相抢购的高品质生活用品。此后,随着英国殖民地的扩张,“柳树”图案青花瓷渐销到美洲、澳洲等地。
5结论
作为19世纪西方人认识与想象中国的最主要的视觉图像之一“柳树”图案的外销青花瓷,能够在西方受到广泛欢迎,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制瓷技术的先进,受到西方上流社会的追捧,成为贵族社会炫耀的资本。另一方面是英国工业革命机器化生产的结果,加上欧洲饮茶之风的盛行,对瓷器的社会需求激增,英国民众希望能够拥有物美价廉的瓷器。虽然“柳树”纹样青花瓷产生于英国,但却是中国风在欧洲风靡一时的产物。总之欧洲青花“柳树图案”是中国外销瓷发展下的产物,同时,它也促进了中国瓷器纹样上的创新与完善,二者相辅相成。
參考文献
[1]邱新倩.清代景德镇“柳树”图案外销青花瓷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
[2]秦刚.欧洲青花“柳树纹样”与中国外销瓷[J].文艺研究,2011,(04)
[3]关晓辉《浪漫中国景观背后的野心---19世纪英国“柳树纹样”剖析》 (《装饰》2008,(07)
[4]胡雁溪、曹俭.它们曾经征服了世界---中国清代外销瓷集锦[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5]甘雪莉. 中国外销瓷[M].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8年版
[6]余春明. 中国名片:明清外销瓷探源与收藏[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