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明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00)
芝麻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别名遂多。其中,最普遍的就是胡麻,还有脂麻、方茎(方金)、狗虱、交麻、巨胜、油麻、藤宏、鸿藏等叫法。关于芝麻的起源地,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芝麻原产地学术界主要有4种观点:非洲说、爪哇说、埃及说和巽他群岛说。其中非洲说最能站得住脚,无论是中东的文献资料,还是非洲的野生近缘植物都可以支撑这一观点,劳费尔、第康道尔等均支持非洲说。主流说法就是在史前时期,芝麻从非洲引种到印度,品种分化之后分东西两路传播,东路即进入中国。更为重要的是伊朗芝麻栽培历史悠久,所以,劳费尔肯定芝麻是经由伊朗传入中国的。
明清时期芝麻种植栽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耕作制度方面,随着农民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芝麻连作不仅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降低来年芝麻产量,还会加剧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实属不可取。人们开始推广芝麻轮作与间作这两种更为合理的耕作制度。芝麻与其他作物轮作与间作,合理利用了土地的空间结构,既节约了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也恰当利用了作物间的相互联系,实现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有益互补,在当时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益,也逐渐发展成为明清时期主流的耕作制度。
明清之前芝麻的耕作方式比较多样化,区种法、连作、间作套种、轮作复种等是比较常见的芝麻耕方式,随着时间的演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一部分不合理的芝麻栽培技术逐渐被淘汰掉,芝麻连作这一栽培方式就是其一。明清时期的古农书中对于芝麻连作的危害就有了详细的记载,《农圃便览》中提到在芝麻栽培过程中“忌重茬,烂茬必锄”。清代郭云升在《救荒简易书》指出“脂麻油谷,怕种重茬”。古人经过大量的农业实践认识到芝麻连作的危害,农学家们也极力反对芝麻连作,芝麻连作这一耕作方式也逐渐被人们所抛弃。当然,古人对于芝麻连作危害的认识在当时只是农事经验所得,并没有合理的科学依据。20世纪60年代以来,芝麻连作的危害为各地生产实践所证明,并获得了相关学者科学的解释。李一同在《油料作物》中通过列举南北方不同省份芝麻连作产生的不良影响,强调芝麻连年在同一块地上种植,会引起根系所在土壤肥力减退和感染病虫害,为了防治病害,保证芝麻产量,必须实行正确的轮作制度。李旭在《芝麻栽培技术》一文中指出,芝麻极忌连作,连作会造成严重的病虫害,提倡芝麻与小麦、大麦、高粱、玉米等谷类作物轮作,且轮作年限至少相隔两年。汪瑞清等通过研究油料作物连作障碍形成机理,认识到连作对于芝麻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了植株瘦弱矮小,干物质积累量变少,衰老进程加快,产量下降和病虫害发生频率提高。高桐梅团队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年限连作对芝麻的影响,最终得出连作情况下芝麻的株高、果轴长度、单株蒴数、千粒数、单蒴粒数、单株产量都显著下降,且连作年限越长,农艺性状变劣越严重。华菊玲等人在《连作对芝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中通过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研究了不同连作年限芝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得出芝麻连作导致土壤微生物环境恶化。
以上专家与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明清时期相关农学家所论述的芝麻连作危害的准确性,也足以看出明清时期农学家的先见之明。随着芝麻连作这一耕作制度被抛弃,明清时期人们开始探索更为合理的芝麻耕作制度,在芝麻“荒地先锋作物”这一特性被人们所熟知之后,芝麻与五谷、桑、林木、棉花等作物的轮作与间作的尝试逐渐推广开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轮作与间作这两种耕作制度逐渐取代连作,成为明清时期芝麻主要的耕作制度。
所谓轮作复种,就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轮作复种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中国实行轮作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轮作制度发展成熟。明清时期,人们发现芝麻连作的危害之后,也逐渐认识到芝麻栽培过程中与其他作物轮作的必要性。在与其他作物轮作方面,芝麻一般作为其他作物的前作,尤其是小麦和烟草的优良前作。之所以会是这种形式,与芝麻的独特性质密不可分。《物理论》中这样记载:“芝麻之于草木,犹铅钖之于五金也,性可制耳。”古农谚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荒地种芝麻一年不出草,盖芝麻叶上泻下雨露甚苦,草木沾之必萎,草根即烂,五谷可以发生,有明验也然。”为此,在汲取了前人经验之后,清代农学家张宗法在《三农纪》中主张“或种芝麻一季”来去除土壤中的杂草,达到“种莳无芜害之患”的效果。古人在大量的农业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到芝麻在新开垦的土地上具有杀草的功效,以芝麻作为前作,芝麻根系可以深入土壤,吸收杂草所不能吸收到的养分和水分,而其枝叶遮蔽地面,反使草苗不能发芽,原有草根易于腐烂,可以为后作提供丰富的肥分,可以达到“任种诸谷,可保数年成熟”的良效。为此,早在宋元时期,人们根据芝麻这一特性赋予了芝麻“荒地先锋作物”的美誉,与芝麻相关的轮作制度也逐渐盛行起来。
芝麻在轮作茬口的搭配上主要以五谷为主,古农谚就有“头伏脂麻二伏粟”的论述。《农圃便览》指出:“天旱至此得雨,多种芝麻,嫩时割取,晒干亦以御冬,仍于其地种麦。”清代郑之侨《农桑易知录》云:“山麓河滨弃之皆为废土,垦之则成良田。……先种以芝麻、豆、麦,而后种以五谷,由生而熟工夫有次第也。”通过在山麓、河滨等废弃土地种植芝麻达到熟化土壤的效果,而后再种五谷,既开垦了荒地,又为五谷的种植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类似的论述在《知本提纲》也有涉及,杨屾认为刚开辟的土地杂草较多,土地处于半熟状态,需要先种植芝麻等叶子浓厚的作物,这样一来没有阳光土壤中的杂草就会枯萎,枯萎的荒草腐烂可以肥沃土壤,实现土壤的熟化,这样再种植五谷,就可以达到“自然鬯茂繁实无有不成”。除了五谷,芝麻还可以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通过在江东、江南等地区“转种芝麻”促使当地的土壤“地熟而沃”,为第二年该地区桐树、黄栗的栽培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以此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当然,芝麻在与其他作物轮作的过程中也可以作为其他作物的后作,尤其以稻、麦最为适宜。清朝诗人查慎行在《衰至》就写道:“合是归时归亦得,趁收麦豆种胡麻。”这与《嵩民种田说》中“刈麦之后,尽种粟谷,杂及木棉芝”的认识相一致。唐基渊也在《抚郡农产考略》中提出,“黏田获稻后种麻最宜”阐述了南方水分较多的土地收获完水稻之后适合种胡麻。但是,芝麻并不是适合作为所有作物的后作,由于不同油料作物之间会吸取土壤中相同的养料,《黑龙江外记》中就提到:“苏子可榨油,多种之地不宜脂麻。”
所谓间作套种,就是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间作套种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也可称为立体农业。与轮作相比,明清时期芝麻间作的对象相对较多,除了与五谷间作,芝麻还可以与棉花、桑树、林木进行间作。在与桑树的间作方面,《桑蚕提要》云:“桑间宜种黍,桑发黍,黍发桑。宜种绿豆、黑豆,二豆肥美。宜种蔓菁、芝麻、棉花及一切菜蔬。”在与棉花的间作方面,尹会一在《敬陈农桑事务疏》中提出“种棉花当在春末夏初……芝麻多种于棉花地旁”。这与方观承在《御题棉花图》中的“又或杂种脂麻,云能利棉”相契合,足以看出明清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芝麻与棉花间作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如今棉花与粮油、蔬菜(瓜、果)等的争地矛盾成为制约棉花生产发展的主要有因素之一。通过芝麻与棉花的间作种植模式对提高种植效益、解决作物争地矛盾和稳定棉花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清续文献通考》中,“茂林之下仍可布种芝麻”提出了芝麻与林木间作的一种新的间作方式,合理利用了空间结构,既节约了土地,又达到了良好的间作效果。这一模式在现代间作套种模式中较为常见,芝麻与豆科类作物的间作以及芝麻与甘薯、西瓜的间作分别利用了高秆作物和矮秆作物搭配、直立作物与匍匐作物搭配,充分利用空间结构,既节约了土地,还可以调节光能的利用,形成通风透光的良好群体,为作物高产高效打下基础。在芝麻与五谷间作方面,《救荒简易书》认为:“大麦宜用芝麻苗为粪,小麦宜用芝麻苗为粪,大麦宜用干芝麻叶为粪,小麦宜用干芝麻叶为粪。”通过芝麻与大麦、小麦的间作种植,芝麻不仅可以除去麦田中的杂草,芝麻的落叶还可以肥沃土壤,提升土壤肥力,有利于大麦、小麦的生长。又因“胡麻六畜不食”,所以人们多在种植五谷的地畔近道之处种植芝麻,达到“麻子以遮之”的效果,减轻六畜对五谷的破坏。除此之外,“凡有麦苗损伤之地”古人主张通过间作芝麻达到补苗的效果,充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减少作物损失。当然,芝麻并不是和任何一种作物都能间作,丁宜曾在《农圃便览》中指出:“盖芝麻叶上泻下雨露,最苦草木,沾之必萎,凡嘉花果之旁,勿种芝麻。”文中指出倘若芝麻与花果间作就会使得花果枯萎,所以,不提倡芝麻与花果进行间作。
综上所述,我国具有悠久的芝麻栽培历史。至明清时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完整的芝麻耕作经验。人们认识到芝麻与其他作物连作的危害,反对芝麻连作;倡导芝麻与桑、棉、林木等作物进行间作,但是不适合与花果间作;倡导芝麻与五谷、烟草等作物轮作,但是不适合与其他油料作物轮作。明清时期,芝麻轮作与间作栽培技术的经验和成就,是我国传统农学的重要遗产。作为现如今芝麻种植面积最大、芝麻产量最高的国家,把握好芝麻栽培技术,恰当处理好芝麻的轮作与间作耕作制度,对于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提高芝麻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