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美育维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段虹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0736-5
出版日期:2022 年10 月
定价:85 元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美育教育作为人文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人们逐步探索美育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美育教育的内在价值,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与德育元素,实现育人效能的切实提升。由段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美育维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深入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效能提升的内在逻辑与思想理念,并通过剖析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出良好的美育元素融入路径,促进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切实提升。
该书第一章结合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中西方审美教育的演变历程。第二章从哲学、教育学、美学三重视角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前提。第三四章阐述了美育的思政教育价值,以及美育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第五六章分析了美育教育融入的现实困境与制约因素,叙述了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第七章针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契合性进行了分析讨论。笔者基于2022 年天津市天津师范大学校级项目(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基于‘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下高校摩登舞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52WT2212)的研究结合该书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的耦合互动。
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美育的耦合互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审美、人文、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对自我精神世界有更加深入充分的探索了解,实现心灵的净化升华,并作用于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同时,在思政教育中融入艺术美育,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使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充分感受到艺术家对于个体命运、国家发展的深切关怀,加深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成长为人格健全、综合素质良好的现代化人才。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推动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艺术美育是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有效路径,其不仅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而且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在美的浸润熏陶下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共振,深刻理解爱国精神、理想信念、真善美等理念的内涵,实现道德品质和政治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对此,可组织师范教师与艺术类学科教师开展深入交流研讨,以更好地挖掘艺术美育的思政元素,共同推进跨学科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美育知识的过程中,体验艺术所带来的情感和思想感悟。比如,在思政教学中引入绘画、雕塑、平面设计等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组织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自主绘制国画等,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基本唱法,并在课上播放爱国歌曲和一些优秀的话剧作品,通过艺术熏陶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思想自觉性,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其次,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动性。艺术美育与思政教育分属于不同的教学领域和范畴,有着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与思想理念。因此,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美育的融合互动,应注重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采取适当方式,实现美育元素的有效开发利用,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深入体会思政教育的内在魅力,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播放一些文化类综艺和纪录片,如《上新了故宫》《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以生动直观的视频来吸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充分感受故宫与文物的内在魅力,培养文化感知力和文化自信意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围绕雕塑、绘画等艺术元素,让学生自主进行艺术创作,实现艺术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此外,高校可以引入社会资源,邀请艺术家、文化名人等到高校开展专题讲座、讨论会、文化展览、艺术演出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以美育人校园氛围,让学生感受艺术美学中的人文精神,实现思想文化与道德素养的有效提升。
最后,加强教育评价和考核机制建设。评价考核机制是反映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评价指标,能够检验思政教育与艺术美育融合的实际成效,更好地实施、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此,应改变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思维,将考核评价重点放置在日常教学活动与课程内容上,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观察分析学生在艺术美育教学中的体验感与获得感,以采取针对性措施来引导学生艺术鉴赏、审美素养、情感体验等能力的发展,真正促进思政教育与美育教育的耦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