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奕
(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抗日战争期间, 日军占领了山西约2/3的区域。[1]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承担起进行后方军事武装配合、 运输公粮及武器弹药、 抬运伤病员、 做军鞋、 缝洗衣物等各种勤务工作, 以保障前线战士的基本生活, 配合部队作战, 夺取抗战的胜利, 为中国共产党建设、 巩固、 发展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是全民抗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黄崖洞兵工厂, 即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一所, 是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大的兵工厂, 被称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在此进行的黄崖洞保卫战开创了中日战争史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的纪录。 就国内研究现状来看, 学术界多关注于对黄崖洞兵工厂创建过程的梳理、 对黄崖洞保卫战中正规部队的作战历程的研究及在此基础上对黄崖洞精神进行凝练, 对当地民众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探讨只是略有涉及。 事实上, 黎城县及黄崖洞地区的普通民众在建设、 守护黄崖洞兵工厂的历史过程中发挥着莫大的作用。 因此,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八路军创建军工厂基地的智慧, 丰富革命根据地军事史研究。
“卢沟桥事变”后, 全国人民同仇敌忾, 顽强抵抗外敌入侵。 为了满足当时战争所需的武器弹药, 增强部队和人民武装的力量, 1938年10月,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每个游击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 办到自制弹药、 步枪、 手榴弹等程度, 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2]118据此, 1939年5月, 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军工部, 委派刘鹏为部长, 把晋冀鲁豫地区的一些部队修械所和小型兵工厂组织起来, 进行统一的组建、 重修, 以发展太行区的军工事业。 7月, 榆社成为日军的“扫荡”目标, 使得当时处于榆社县韩庄村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受到严重威胁。 为确保兵工厂安全正常生产, 建立一个安全、 稳定的军工生产基地, 八路军总部兵工部奉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命令, 将位于韩庄的总部修械所搬迁到了地形更加隐蔽的水窑山黄崖洞地区, 扩建成正式的兵工厂。
黄崖洞地区, 位于山西省黎城县赤峪沟的太行山深处。 这里四面环山、 地形复杂, 在此建设兵工厂的难度极高, 但此处正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 敌人“扫荡”时必须经过抗日根据地, 面临着遭受沿途军队和百姓抗击的问题, 且太行山区峡谷林立、 山高路险、 易守难攻, 也为保护军队生存提供了天然屏障。 1939年兵工厂初步建成时, 有工房和宿舍12栋, 占地面积约为6 000平方米, 拥有机器及设备40多部, 后逐步研制成功“五五式”步枪、 “八一式”步枪、 50 mm掷弹筒和掷榴弹, 增强了部队的作战实力。 到鼎盛时期, 全厂有2 000多人, 设四部三科, 分工明确, 制度完善, 能够确保兵工厂的正常运作。 兵工厂每年生产的武器与战争军械能装备十几个兵团, 是八路军弹药供给的重要来源, 逐步发展成为八路军最大的敌后军工生产基地[3]。
1940年10月, 晋察冀大“扫荡”结束后, 日军将主力部队转移至晋东南、 晋西北和山东等地区, 向太行山区展开“扫荡”[4]。 同时, 太行军工业的迅速蓬勃发展, 使敌人惴惴不安, 日军认识到黄烟洞(即黄崖洞)是八路军的武器补充据点[5]20, 甚至日军高级将领都惊讶于八路军有了“现代化兵工厂”和“先进设备与外国专家”[6]194。 于是, 敌人将黄崖洞兵工厂视作“眼中钉”, 将其作为重点进攻的目标。 1940年起, 日军开始集中武力, 屡次进犯袭击黄崖洞, 企图捣毁兵工厂, 阻断八路军太行军工事业的发展, 以除掉心腹之患。 1941年11月11日,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结5 000余人, 陆空配合作战, 不顾国际公约大量使用毒气弹、 毒瓦斯等化学武器, 向黄崖洞发起猛烈进攻。 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带领1 000余人的兵力顽强抵抗, 坚持“不骄不躁、 不惶不恐、 杀敌制胜、 以守为攻、 以静制动”[7]的原则, 与敌人激战8个昼夜。 最终歼灭敌军千余人[8], 赢得了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 成功保护兵工厂的人员及武器设备的安全转移。 黄崖洞保卫战被中央军委评价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3],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9年7月2日, 左权指出:“没有华北一万万军民的团结, 没有各方面工作大踏步的进步, 没有民众的依靠, 坚持华北抗战的胜利是不可能的。”[9]1501941年3月19日, 左权在总后勤部政治工作会议中谈到, 在反“扫荡”中, 要“与地方党、 地方群众密切联系, 不能把他们丢开”[10]336。 他深刻认识到, 只有坚持发动人民群众, 与其保持密切联系, 获得其支持和信任, 充分发挥其强大力量, 巩固和发展抗日革命根据地, 从而进行长期的艰苦斗争, 才能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在黄崖洞兵工厂的创建、 生产到守护的过程中, 黄崖洞镇附近地区的上赤峪、 下赤峪、 槐树坪、 南山、 西井、 赵姑等村的民众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地人民的生活受地理条件影响, 地区贫瘠收入不丰, 生活拮据。 日军对根据地的进攻采取的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政策, 表现出多方面的政治阴谋, 例如, “利用群众的落后保守思想、 发财思想, 抓紧根据地的物资困难, 施行小恩小惠”[11]“抓紧我们工作上的弱点, 施行进攻, 提出我们也是‘三光政策’”[11]等, 一面伪装欺骗, 企图夺取根据地群众的信任; 一面抹黑八路军, 妄图“离间军民关系、 政民关系, 特别是干部和群众的关系”[11]。 反观八路军, 总部特务团除在当地组织部队作战外, 时常同当地民兵和黄崖洞兵工厂的工人们一起交流情况、 研究保卫兵工厂的措施; 在一些节日里相互往来, 共度佳节; 兵工厂的领导、 工人也不时来部队慰问, 开展各种联欢活动等, 军人与工人及民众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关系融洽, 情同一家。 这是总部特务团对黄崖洞兵工厂守备的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10]70-71虽然八路军在宣传动员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对胜利条件指出不够引起干部和群众的恐慌、 重视武装斗争忽视政治斗争、 宣传方式公式化老一套等。 但“由于根据地民主生活的发扬, 群众政治经验的增多, 群众的觉悟程度提高”[11], 民众识破了敌人的阴谋, 逐步认识到八路军才是保护人民利益的、 值得相信的一支力量, 愿意以自身实际行动拥护八路军。
1940年11月, 警卫总部机关的特务团奉命开赴黄崖洞, 担负起保卫兵工厂的光荣任务, 开始同日军打阵地战。 张士俊时任供给处长, 吕广赞任指导员, 白逢春任管理员, 苏达任副指导员。 他们意识到, 保卫黄崖洞兵工厂在后勤保障工作方面面临着重重困难, 必须要求每个官兵既做战斗员又做后勤保障员, 需要上下一股劲, 官兵齐动手, 更需要寻求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帮助, 同心协力解决后勤工作的一系列难题。 张士俊处长亲自到榆社、 武乡等地汇报情况, 经当地政府积极宣传、 大量做思想工作后, 群众积极生产, 卖给部队许多萝卜、 土豆, 缓解了部队粮食和蔬菜不足的问题。[10]72工厂初搬来时, 尚未形成完备的体制机制, “上下赤峪两村民兵带领群众, 便从自己家做饭, 往瓮圪廊沟前的槐树坪和南门寺送饭”[12]14-15。 民众还踊跃参军, 成立了突击队和运输队等, 保障兵工厂的正常生产, 为部队采石、 伐树修筑工事, 帮忙搬运弹药和包扎、 转运伤员等, 一些老人将工厂工人当作自己的儿女, 想方设法加以掩护。[10]267他们为了支持抗战不计回报, 无私付出, 有力地加强了特务团的后勤保障力量, 保卫了黄崖洞兵工厂, 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如民间流传着的民歌:“工人军人山里人, 现在都是一家人。 为了打击小东洋, 血肉相连亲又亲。”[13]81当地的人民群众在各个方面支持战斗, 积极参与, 全力配合八路军, 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生命, 为保卫黄崖洞兵工厂和抵抗外敌入侵作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军事武装配合。 邓小平在1941年4月28日发表的《反对麻木, 打开太行区的严重局面》中表示, 为了打开当时严重的局面, “最中心的是武装斗争”“必须积极组织广泛的人民武装, 特别是民兵”[14]221-222。 突出强调了民兵力量的重要性, 强调必须深入进行群众动员, 部队和民兵一致配合开展群众游击战, 才能进一步壮大武装斗争, 把敌人消灭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1940年, 太行军区提出“建立坚强的民兵, 保卫太行山根据地, 保卫家乡”[15]137的口号后, 全区开始建立强有力的民兵组织。 在守卫黄崖洞兵工厂的过程中, 黎城县西井镇的民兵组成100多人的民兵连, 配有86条枪和足够的手榴弹、 地雷[10]267-268, 配合特务团执行作战任务, 守护在兵工厂附近的南峤沟、 二壶峤、 土地峤等地, 使敌人不敢贸然前进。[16]31尤其是下赤峪的民兵队伍, 同特务团一起商量研究石雷战的布局, 并将队伍分成3个战斗小组, 一组负责侦察敌情, 站岗放哨, 掩护群众进行转移; 一组负责坚壁清野, 在村里的交通要道上安设地雷, 设下埋伏, 袭击敌人; 一组在长脚岭进赤峪村的必经之路上, 布好“八卦阵火鞭雷”, 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在土地峤, 民兵和百姓还一起收拢山上的石头, 甚至不惜拆下梯田的石堰, 搬到悬崖边上, 等敌人到来便将石头一掀而下。 敌人被砸得措手不及, 顿时乱成一团, 有的当场被砸死, 有的被砸伤, 狼狈不堪。[10]253-260
黄崖洞保卫战胜利后, 129师师长刘伯承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时指出:“黄崖洞胜利中民兵发挥了极大威力, 群众游击战使敌疲于奔命。”[17]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发言人在谈到黄崖洞大捷的经过时也说:“由于我地雷战之开展, 民兵游击队埋置地雷, 使敌一进入根据地, 即如陷入爆炸阵中, 每于不知不觉中被地雷炸死者为数亦在不少。”[8]民兵充分利用熟悉的地形, 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 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 积极配合特务团作战, 奋勇向前, 坚决抵抗, 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 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当地群众也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积极支援部队, 为保卫黄崖洞兵工厂、 保护兵工厂职工和设备的安全以及黄崖洞保卫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二是负责运输物资。 战争需要前线士兵的浴血奋战, 也需要及时运送担架抢治伤亡人员, 同时, 要保障运输路线畅通, 以保证后方军事物资的稳定供应, 在后方进行军事武装配合。 黄崖洞兵工厂建设、 生产时期, 当地民众在物资运输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运输了大量军用及生活物资, 为战争胜利创造了必要条件。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各县、 区、 村都层层建立了抗勤组织, 按照边区政府和军队后勤部下达的命令组织义务运输。
兵工厂从榆社韩庄迁移到黄崖洞后, 当地群众就为兵工厂供给大量的粮食、 蔬菜并为兵工厂运送物资。 上赤峪、 下赤峪、 槐树坪、 南山等村的民众, 组织成120多个青壮年和90多头骡、 马、 驴的运输队, 将粮食、 物资和器材运送至兵工厂, 又将兵工厂生产好的武器和弹药运送至左权县的麻田、 桐峪等地。 当时, 武乡县的柳沟铁工厂和显王村锻工部也负责生产制造一些部件。 研制好的掷弹筒半成品便从黄崖洞北边的左会山上运进兵工厂, 再从南口将制造好的装备运送出去, 有时也从南口运进一些由黎城敌占区采购的物资。 山路崎岖, 运输困难, 周边地区的农民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这条路上的运输工作, 他们把自己的房屋作为临时的中转站, 常常是白天赶着毛驴翻山越岭, 把柳沟、 显王的部件驮回家, 第二天再把东西运到兵工厂, 有时中途还要想办法埋藏起来以躲避日军的“扫荡”, 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后勤保障作用。 凭借着农民的支持, 仅1941年下半年, 兵工厂就制造出掷弹筒120门, 掷榴弹15 000发。[18]18
黄崖洞兵工厂就是靠着这样的运输方式坚持生产, 当地民众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积极的实际行动支持抗战, 把粮食、 原材料运送进工厂, 再把武器装备送给部队, 不分昼夜, 不畏牺牲, 踊跃义运, 这些军火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有力地支援了部队的对敌作战。
三是提供生产原料。 太行抗日根据地人民军工的建设和发展, 与边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援助是息息相关的。 每到一个地方, 军工部机关和兵工厂的干部职工都住在群众家里, 利用老百姓的房屋进行生产。 1941年, 日军开始在华北实施“治安强化运动”的方针, 集中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 时又遭遇旱灾, 根据地进入艰难发展时期, 物资紧缺, 军工生产面临原料短缺的难题。 为保卫与巩固抗日根据地, 各救会在县委的领导下, 进行艰苦的反“扫荡”斗争和抗灾渡荒的生产斗争。 群众自发地掀起了献铜、 献铁、 献火硝运动, 努力做到“工厂需要什么就设法支援什么”, 主动充当起八路军兵工厂的“供给部”, 解决军工生产的原料困难问题。 黄崖洞兵工厂建设之初, 缺少必要的铁、 铜等原材料, 人民群众除了献铜、 献铁外, 还砍掉村里的粗大树木, 给兵工厂生火制造提供原料; 把之前东阳关伏击战中日军遗弃的汽车残骸拆解开, 送给兵工厂制造武器弹药; 打破封建迷信, 把寺庙里的铜钟全部砸碎, 用来造枪制炮, 帮助八路军改善装备情况。[19]100
梁沟、 黄崖洞等兵工厂制造机枪、 步枪和弹药所需的钢铁, 大部分来自于每次与敌交战中拆除的铁路轨道, 是真正的“取之于敌, 用之于敌”。 根据地的群众运输队与军队同行动, 穿过正太铁路、 平汉铁路、 白晋铁路至兵工厂数百里距离的数道封锁线, 依靠人力, 用手抬、 用肩扛将轨道等物资抢运回来。[20]30比较出名的有由西井、 下赤峪村民兵组成的“决九团”。 1940年5月27日, 他们分为5个小组, 在晚上9点半打响信号弹后, 迅速采取行动, 将几十里铁路线上的道轨、 道钉、 垫板等全部抬走, 经过几次大型行动后, 基本上使太长铁路处于瘫痪状态, 为兵工厂的军工生产提供了大量原材料。[10]265-266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 人民也愿意支持八路军, 二者同舟共济, 安危与共, 团结一心, 凝聚成一股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坚强力量, 展示出令人赞叹的军民鱼水情。
四是妇女的抗勤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 妇女们也勇于走出家庭, 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持抗战, 负责军需物资的缝制与供应、 积极参加生产、 缝补及清洗衣物、 负责担架运输、 破坏交通、 慰劳照顾伤员、 站岗放哨、 运送情报等, 以较高的革命觉悟承担起繁重的抗战勤务, 充分发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作用, 成为全民抗战中的重要力量。
“七七”事变后, 在牺盟会的宣传动员下, 黎城人民抗日救国的要求更加强烈。 黎城县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了妇女组织“妇救会”, 举办训练班培训妇女干部, 动员妇女放足、 剪辨子, 打破夫权、 神权、 族权“三权”的枷锁, 冲破锅台、 磨台、 碾台“三台”的禁锢, 走向社会, 支援抗战。 黄崖洞保卫战打响后, 由于伤病员人数较多, 而医护人员和病房又很少, 窑湾一带的女民兵和农家妇女挺身而出, 组织起妇女看护队, 主动为伤病员腾出房子并加以看护、 照料。[21]55胡春花就是黄崖洞保卫战中的杰出妇女代表。 她是山西武乡柳树堙村的一个普通妇女, 被誉为“戎冠秀式的子弟兵的母亲”。 为保卫兵工厂, 胡春花组建并带领妇女担架队, 一次次从战场上救下伤员, 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担架上的伤员, 送军粮、 做军鞋、 抬担架、 洗血衣, 为救护战场上的伤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被誉为“太行拥军模范”[22]634。 战斗期间, 当地妇女所承担的抗战勤务工作, 在保障军队供给、 为保卫黄崖洞兵工厂贡献了一份力量的同时, 也帮助妇女真正地融入社会生活, 树立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提高了思想觉悟和社会地位, 使妇女能够在革命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追求社会男女平等、 改造社会风气和求得妇女自身解放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黄崖洞兵工厂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 在生产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 制造出了大量抗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培养出了一大批军工人才, 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将人民军工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称得上是“人民军工的摇篮”。 黄崖洞保卫战的胜利, 保住了黄崖洞兵工厂工作人员和生产设备的安全, 展示出了八路军的英勇威风, 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保卫了抗日根据地, 使敌人从“开始进攻时”的“五千之众, 来势汹汹”, 成了“留下一千多具死尸, 溃不成军地逃跑了”[7], 大大增强了军民的民族意识和斗争意志, 坚定了军民团结一致、 抗战到底的信心与决心。
抗战勤务工作是打击日军、 赢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在八路军和根据地人民的共同配合下, 黄崖洞保卫战取得了极大的胜利, 正如左权县文化馆中记录的《黄烟洞大胜利(小调 俩相好)》的民歌唱道:“送子弹来送干粮, 民兵配合真适当, 这场战斗打得好, 粉碎鬼子‘大扫荡’。”[23]302-303当工厂劳动力缺乏的时候, 农民顶替上阵, 摇大轮、 抡重锤, 成了“不穿军装的兵工工人”。 太行抗日根据地尤其是黎城县及黄崖洞地区的人民群众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定信念, 积极支援前线, 不仅持续供应战争所需的粮食、 军服、 军被等军需物品, 更主动承担了抬运担架、 抢救伤员、 军事配合、 运输物资、 提供原料、 站岗放哨、 带路送信等繁重的勤务工作, 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在保卫黄崖洞兵工厂的过程中, 太行山区涌现出数不胜数的动人事迹。 例如, 村民申纪, 被敌所俘后依旧从容不迫, 假装给敌人带路, 领着日军走向预先堆垒好大批石头的峭壁山口, 手举大石猛掷向敌人, 一面大声高呼“老乡们, 鬼子搜山来了, 快拿石头打吧”, 一面迅速隐蔽自己。 山上的村民闻声响应, 纷纷投石, 打死日军2名, 击伤2名, 日军劳师丧命, 只得狼狈而返。 家住黄崖洞修械所附近的年近花甲的彭真理全家被俘, 敌人勒令他们说出修械所东西所藏之处, 彭一家不惧敌人的严刑拷打, 坚决不说。[10]354-355除彭一人趁敌不备, 脱身而逃, 其他大小7口全部被残酷杀死。 彭真理被救后说:“我不是共产党, 也不是八路军。 但我知道共产党, 知道八路军, 他们是为咱们老百姓的, 有了他们, 咱们就能过上好日子。”[24]44残酷的战争年代里, 为了支持革命, 多少这样的太行老百姓临危不惧、 宁死不屈, 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
黄崖洞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根据地广大人民的心灵。 1942年9月, 为纪念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战士们, 武乡民众和工匠主动捐助砖石, 自愿参加修筑黄崖洞殉国烈士公墓及纪念碑。[25]民众同八路军建立了鱼水般的深厚情谊, 相互依靠、 相互扶持, 互敬互爱、 情同亲人, 共同度过艰苦的抗战岁月, 团结成抗击敌人的伟大力量, 书写了太行区抗战的史诗。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大力发挥人民群众力量的极端重要性, 在战争工作中坚持党政军民四位一体, 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才将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在战争中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最终赢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从1940年黄崖洞兵工厂建立之时起, 日军就把兵工厂作为摧毁目标。 为了应对当时的战争形势, 黄崖洞兵工厂几经分散、 合并、 搬迁, 最终全部迁移到平顺县西安村集中扩建生产, 编为兵工二厂。 日军投降后, 兵工二厂在1945年11月又迁到长治市南石槽村,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 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了一大批可靠的军工业人才。[26]382
历史已经证明, 兵民是胜利之本, 唯有团结人民、 紧紧依靠人民, 才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迎来伟大胜利。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民众坚持自力更生, 在人力、 物力、 财力方面积极支持抗战, 成为抗战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14年抗战中始终贯彻执行群众路线, 人民拥护八路军, 八路军也关心百姓生活, 保护民众安全,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太行山高, 漳河水长, 都见证着抗战军民之间坚不可摧的生死情谊, 军民风雨同舟, 患难与共, 用生命和信仰熔铸成“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开拓进取, 无私奉献”的黄崖洞精神[27]76, 凝聚成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伟力, 谱写了太行军工的壮丽之歌。
从黄崖洞兵工厂的正式建立、 逐步发展到取得黄崖洞保卫战的胜利, 再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这一艰苦斗争过程中, 勤劳、 勇敢的太行军民, 尤其是黎城县及黄崖洞地区的民众, 全力支援与协助部队作战抵御日军, 其中, 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便是参加抗战勤务工作。 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 他们经受住了战争的洗礼和生死的考验,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支援了战争, 成为军队最大的靠山, 发挥出无尽的力量, 用汗与血谱写了人民抗勤的历史, 为巩固抗日民主政权乃至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卓越贡献。 当地民众所展现出的抗勤精神与军工人创造的军工精神共同铸成了人民军工发展史上璀璨的黄崖洞精神, 成为一代又一代军工人克敌制胜的法宝, 也成为军工事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军工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 时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 激励和启发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