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墨
本报讯 “中川村,好地方;东片有个马山岗,西片有个祖公堂;南片狮象把水口,北片有口大横塘;水流东甲村中过,中心有个和好坊……”这是胡一川家乡中川村一直流传的客家山歌,也是他耄耋之年仍时时哼唱的儿时童谣。在广州美术学院,熟识胡一川的师生们总能回忆起胡院长带着客家口音、激情昂扬的演讲。乡音、乡味、乡情、乡愁,即便如许多客家乡人一樣,胡一川10岁就从福建这个山村走出,奔腾向海,勇闯世界,但与故土的联结从来没有在胡一川的生命中消失,而是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伴随终生。
胡一川是我国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在新兴木刻运动和主题性油画创作中成绩斐然,他的版画《到前线去》、油画《开镣》《前夜》等,皆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作品。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建者之一、广州美术学院的首任院长,他也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作为一名革命美术家的胡一川,他不仅把艺术看成兴趣和职业,更把它服务于整个民族的理想——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在民族国家需要他的时候“到前线去”,充当“时代的先锋”,可谓胡一川一生的鲜明写照。
胡一川坚守“到前线去”的艺术追求,亦深怀“常回家看看”的故乡情结。从 1937 年 2 月到 1990 年 10 月,他曾辗转回家乡下洋镇中川村七次,踏足福建各地则不下十次,而且年事越高,频次愈多。那时山水阻隔、交通不便,但也无法阻挡这位赤子回乡的步伐。即使身在陕北,正值抗战最艰苦的时刻,他也念念不忘回家:“努力吧!再挨过这饥饿困难的日子就回到自由幸福的家乡了!”
时隔37年,在2023年4月18日,广州美术学院在胡一川诞辰113周年之际,带着近年重新梳理的胡一川300余件艺术作品和历史文献回到其家乡,在龙岩美术馆举办“川流不息来时路——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这也是2020年北京站、2021年广州站的延续。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都深深地影响着胡一川的艺术创作。他敢于站在人生前线的艺术气质与闽西客家人决力冲出大山的进取精神一脉相承。他融合写实与表现为一炉的艺术取向,也与客家人兼具务实与浪漫的作风息息相通。基于这一认识,这次展览着重结合了胡一川的童年往事、私塾启蒙、南洋经历和厦门求学等早期材料,意在呈现胡一川的精神史脉络之源,进而引发对闽籍美术家在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化、民族化进程中的角色与贡献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