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作品的乡愁分析

2023-08-02 07:13周云香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8期
关键词:京华烟云思乡

周云香

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翻译学家、语言学家,他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吾国与吾民》等作品。他还创作了大量自传类作品,如《林语堂自传》《八十自叙》等。在自传中,他对自己的文化心理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流露出了浓郁的思乡情愫。

一、关于乡愁的书写特点

在古代,有关乡愁的书写,从我国古代文学角度来看,乡愁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通过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来表达乡愁。后来,乡愁的主体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涵盖至贬谪、边塞、将士、游子的乡愁体验。唐代诗歌中关于乡愁的描写达到了顶峰时期。五四运动之后,我国文学作品依然有大量关于乡愁的书写。从现当代文学作品来看,乡愁书写最早发轫于鲁迅。鲁迅创作了大量以家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当时的乡愁书写在新文学运动影响下整体表现出积极的风格。与传统隐逸的消极情绪不同,乡愁的概念得到了拓展,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相比而言,鲁迅的乡愁更多的是概念化表述,而冰心则继承了乡愁的诗文传统,她的《寄小读者》大量表达了自己的乡愁,这也为后续文学作品中乡愁的表述埋下了种子。此后,沈从文、废名、林语堂等延续了中国古代的思乡传统,积极接受新文学运动的影响,这让乡愁的书写内涵变得逐步丰富,有了更为多元化的层次。林语堂在中年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乡,让乡愁书写变得更加兴盛。在诸多作家之中,他的乡愁书写独具特色。

二、林语堂作品中乡愁的呈现特点

林语堂的乡愁书写不像其他作家一样直接表达怀乡情绪和漂泊感受,而是着眼于祖国的实际情况,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和原乡文化,塑造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人物群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京华烟云》。《京华烟云》表现了40年的中国历史,利用史诗级的结构方式介绍了富商女姚木兰从孩童到晚年时期的生活。作品以人物的文化历程、情感生活作为叙事体系,非常具有代表性。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继承了《红楼梦》的写作手法。《红楼梦》描绘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爱恨情仇,而《京华烟云》也借鉴了这种表达方式,以姚府、曾府两个贵族家庭作为描述中心,发生的事情与《红樓梦》大相径庭。尽管《京华烟云》中的青年女性形象不如《红楼梦》多,但是其借鉴了《红楼梦》中对女性的塑造方式,如在木兰、莫愁、爱莲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影子。林语堂也对上述人物的设置进行过详细的描述,其人物的塑造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精神。他的乡愁就是通过这一表达形式来呈现。林语堂很少直接描述思乡情怀,他是将思乡情怀融入人物的文化人格,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家乡情怀。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通过对人物思想、性格、气质与个性的描写来阐述深刻的思乡情怀,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林语堂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大量传统文化的影子,各类文化之间相辅相成。作品中的大多数人物也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只是在不同的作品描写中侧重点不同。比如,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描写,倡导传统文化中的知足常乐和随遇而安,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让中国文化有了和平、自由的色彩。《京华烟云》中的姚思安就是道家文化的代表,他高洁、端庄,对姚木兰产生了极大影响。林语堂的作品中还有大量关于多元文化的描述。尽管他从小深受各类文化的影响,但他的作品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的乡愁。

林语堂的乡愁书写与中国文化也是息息相关的。在《啼笑皆非》中,从表面上看,作品是从道德和哲学层面谈论国际政治,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国文化。林语堂认为,要解决争端,可以采用孔孟哲学。林语堂十分认可本国的传统文化,反对民族的不自信。他认为,中国人应该读古书,通过阅读古书系统化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林语堂的想法无疑是正确的。当前,我国倡导文化自信,这与林语堂的思维和想法如出一辙。这可以看出林语堂的文化归属意识,而这种意识的本质就是他的思乡情怀。青年时期的林语堂十分热衷于学习中文,他学说北平话,看《红楼梦》,与卖旧书的书商们交谈,尽其所能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让林语堂的中国知识分子意识觉醒。尤其是在中年时期远离家乡之后,林语堂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份,这时与家乡相距甚远,让他的思乡情怀持续萌发。

林语堂的部分作品尽管有宏大的叙事主题,蕴含着深刻的思乡情绪,人物的境遇不同,但最终都归结于平静的生活。林语堂是借思乡情绪的描写来表达一种平静的状态。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物角色都十分的丰满,形象性格各异,尽管人物的出身不同,但最终都经历了沧桑之后又回归了平静的生活。他们大多不会被世俗所累,这与当时作家们的描写方式具有极大的差异。林语堂没有回避苦难的生活,他一直尝试打造一种和谐、平静的生活状态,就如同他儿时记忆中的家乡一样,平静而又快乐。在林语堂的精心打造下,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理想图景,他尝试用一种平凡、简朴的生活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思乡情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京华烟云》中姚家的掌门人姚思安。他在经历了年少的放荡和狂浪之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家产。他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代表者,最终放弃了家族产业,选择云游四方,回归到简单平淡的日子里。姚木兰的最终归宿也诠释了林语堂对于平凡生活的追求。在逃亡过程中,姚木兰选择回归于山间,成为一名普通的田间妇女,过着简单的生活,等待着中国的希望,这种平凡生活的背后正是家乡情怀的磨合和交融。

三、林语堂乡愁的来源

(一)家乡文化

林语堂的家乡位于福建漳州,漳州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响,造就出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如仁爱宽厚、思乡恋家、乐善好施等等。与此同时,由于林语堂的家乡与厦门隔得不远,因此他也深受厦门海洋文化的影响。从儿时开始,这种闽南独有的原乡文化就根植于林语堂的心中,这让他的文学创作表现出了浓郁的中华情结。林语堂的作品与闽南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年长期离开家乡后,林语堂的思乡情结变得更加浓郁。尽管远离家乡,林语堂依然可以坚守初心,他会积极捍卫本民族的文化本位价值观。闽南文化对他的影响极为深远,成了他的潜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描述乡愁的内容,如对现实生活的描绘、民间习俗的描写、语言风格的应用等,都透露着闽南文化的意识特征。从某种意义来看,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讲求饮水思源、继往开来、思乡怀旧,也正是受到闽南文化的影响,在林语堂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寻根意识、怀旧思想的内容。

漳州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林语堂在作品中融入了漳州特有的文化语境。与此同时,林语堂对家乡的描写也掺杂其他的文化元素。林语堂离开家乡之后,接触了各个类型的文化内容,让他能够包容百家所长。在他的作品中运用的修辞部分,随处可见漳州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情趣,以及思想性格,既有闽南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也有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元素。

(二)山水文化

在古代文化中,山和水均是重要的生命符号。古人喜爱山水,房屋也大多修建在山水旁。在长期的历史更迭下,山水有了深刻的文化韵味,寄托着人们对于山水的感悟,这也是林语堂思乡情结的又一来源。林语堂的作品中就有大量关于山水的主题内容,在他看来,山和水都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符号。在我国古代,山就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古人们崇拜山、赞扬山,林语堂也非常信仰高山。与此同时,他还详细描述了水的意象。在古代,人们多将女子比作水。水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人们崇拜水、向往水,从某个角度来看,水滋养了文明,滋养着万物。林语堂认为,最高程度的善就如同水一样,宽容博大、浩瀚无垠。在林语堂的笔下,很多形象都与水脱不开关系,包括可靠、伟岸的男性形象和体贴、善良的女性形象。

(三)传统文化

林语堂向来推崇传统文化。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儿时的林语堂饱读诗书,奠定了扎实的国学修养基础。后来,林语堂又吸收了其他文化的精髓,将各类文化内容杂糅起来。比如,林语堂就十分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这在《老子的智慧》《红牡丹》《八十自叙》中都有所表现。在一些作品中,林语堂甚至细致阐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内容,这说明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也有更多的渠道学习传统文化。正是这些学习经历,为他后续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丰富的内容来源。林语堂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传统文化,这让他的原乡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他一边在异地求学,一边思念家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乡文化修辞方式。

四、关于林语堂乡愁意识的对比

为了深层次分析林语堂的乡愁意识,笔者有必要将其与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对比。

一是鲁迅。鲁迅的乡愁意识描写与林语堂有明显差别。鲁迅更多的是因求学离开家乡,他需要承担起家庭责任,重振整个家族。鲁迅对家乡的描写独具一格。在他的笔下,家乡有着独特的韵味,很多印象中的家乡人物、风土人情都独具特色。鲁迅自小就接触到大量的家乡民俗,如绍兴酒、目连戏、乌篷船等等,也见识到家乡的各类人物。数据显示,在鲁迅的25篇小说中,有13篇取于家乡或者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可见,这种乡愁已经渗透到了鲁迅的生命中。鲁迅也对家乡带有期望,在这种理性和清醒之间,鲁迅笔下的乡愁描写就带有了某种意志,他的作品也更加侧重于反思和批判性的乡愁表达;林语堂的乡愁内容描写目标则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林语堂笔下,其乡愁内容大多是积极向上的,带有赞扬意味。

二是沈从文。沈从文的乡愁作品也颇具代表性。他离开家乡漂泊多年,从湘西到北京。在北京居住时期,沈从文的生活十分艰苦,这极大地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他的乡愁情怀也正是在这种矛盾的身份转化中产生。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一个自然、纯净的边缘小城,这里的人勤劳善良,有着美好的人性。沈从文推崇乡村的美好人性,在他的笔下,家乡永远是一个自然和谐、风景迷人的天堂,通过乡土情怀和淳朴民风的表达来舒缓矛盾的心态。沈从文对乡愁的描写还具有期盼性,他的家乡更多的是想象中的家乡,而不是真实的故乡世界。林语堂与之不同,其作品中的乡愁描写是他基于自身长期生活的理解,都是真实存在的。但两者对于乡愁的描写都是积极向上的。

林语堂的乡愁描写与其他作家具有一定的差异,他的乡愁情感是源自于自己对家乡生活的真实感悟。林语堂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人物形象塑造展现出了极强的文化自信。在林语堂的笔下,乡愁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家乡的描写也是以赞扬和歌颂为主。但是,林语堂也是怀着怀旧与惆怅的心情来记录家乡的。他离开家乡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思乡情绪越来越浓厚,这也让林语堂的乡愁描写出现了矛盾。在当前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林语堂的这种乡愁描写对于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研究有着深刻的启发性意义。

猜你喜欢
京华烟云思乡
山西药茶香飘京华
红色京华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思乡与蛋白酶
烟云几许著苍山
京华清明记忆
茶山烟云
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