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新瑶 杨雅婷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田园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类别。在先秦时期就有以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民农事的诗歌,如《诗经·豳风》中的七篇多是描写豳地的农事风景、农民劳作,可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田园诗,应该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战争不断,王朝腐败,使一大批文人选择了归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陶渊明。数十年的起落沉浮,使他彻底厌倦了官场,选择了归隐田园,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新流派—田园诗。到了唐朝,田园诗更是发展到了高峰;而宋朝是田园诗的集大成阶段。宋朝的田园诗代表人物是范成大,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组诗的形式全方位更深刻地展示了农村的社会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范成大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二人的田园诗既有相似的传承之处,又有不同的创新之处。
一、归隐背景
陶渊明与范成大的生活经历大相径庭,二人归隐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这也是导致二人虽然都以田园诗为主题,但内容不尽相同的原因。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人。他本出身名门,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过太守等官职,但在陶渊明八岁那年,家族开始衰败。陶渊明二十九岁才出仕,一直到他四十一岁彻底归隐山田的十几年里,他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完全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反而要折腰降志将自己困于官场泥潭中。身处其中,他看到的无非是东晋官场的黑暗与腐败,明明心怀理想,却只能看到被赋税压榨的农民,无法挽救的朝廷,以及黑暗的社会。身处宦海的他,再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选择结束仕途,彻底归隐山田。归隐山田后的陶渊明,终于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感受到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的田园乐趣。在这样的背景下,陶渊明的田园诗更多的是表达自身的理想与志趣,反映参与劳作的艰辛。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与陶渊明相比,范成大的仕途要顺遂得多。范成大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因此他从小就对劳动人民的生活非常了解,这也为他退隐后创作田园诗歌奠定了基础。在他十七岁那年,他应试献赋颂,名列前茅,但他并未选择就此入仕,而是坚持在昆山荐严资福禅寺读书,十年不出。直到绍兴二十四年(1154),他中进士,初入仕途。此后,他数次出任地方官,东奔西走,接触到了各地百姓,创作了大量的风土人情诗,后以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不辱使命保全气节而归。而后的十几年间,他有南宅交广之行,又西入巴蜀,东薄邓海,这一时期也是他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诗歌题材主要集中于山川行旅上,反映的主题也非常广泛。晚年时,他才因病致仕,隐居石湖,真正过上了田园生活。虽然是田园生活,但他不是被迫归隐,所以生活质量不错,且无须自己劳作,更多的是关注劳动者的苦难。
二、诗歌内容
(一)田园风光之美
两位诗人都在田园诗中赞美了田园风光,表达了对悠闲田园生活的热爱。陶渊明在反复挣扎中终于彻底摆脱了官场的束缚,融入了自然,开始了一段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那时的他是轻松愉悦的,因此在他的眼里风光优美,农民质朴,农事有趣。其诗作中较著名的是《饮酒二十首》其五,以情为主,融情于景,很好地展现出陶渊明在归隐田园之后的悠然生活。
前四句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表明自己虽处于喧闹之处,却无世俗往来的打扰,而原因则是自己已经远离官场,远离尘俗。其中的“车马喧”便是官场争夺的写照,而“心遠”是表示自己已经远离官场,超凡脱俗了。中间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则是将诗人归隐后的精神世界与田园景物自然融合,用客观的景物衬托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居于田园的闲适平静。特别是其中的“见”字,非常巧妙地写出了南山美景是诗人在劳作之时的偶然所见,而诗人所见之景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种黄昏时分,飞鸟相伴回林的自由之景,与诗人此时摆脱官场束缚,自由劳作于田间是如此相似,使得诗人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哲理。结尾的两句则是写出了诗人在这样的自然之景中领悟出了人生意趣,表达了这样的闲适的田园生活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此中的真义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范成大因病退隐,归隐之后回到故乡石湖生活,感受着故乡的自然美景,淳朴的风土人情,内心是比较愉悦的,因此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有大量关于乡村美景的描写。
在《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二十五中,诗人描写了一幅江南初夏的田园景色。“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初夏时节,树上的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而田间的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稀疏已经到了结籽的时候。“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白天变长,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诗人对乡村景物观察得十分细腻,从细节入手用自然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乡村初夏之景,让人不自觉地沉醉于这恬淡祥和的风景中。
(二)躬耕劳作之感
陶渊明的归隐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他将自己完全融于农村生活。他亲自参加劳作,并依靠躬耕劳作来维持自身生活。他的诗歌更多的是从一个耕作者的角度来展现田园生活,包含了他对田园生活的亲身感受,呈现出更加真实的劳作生活图景。
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中,诗人描绘了自己在田间早出晚归的劳作场景。整首诗的用语虽然平淡,却富有情趣。首联“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点出了诗人的劳作地点,又通过“盛”和“稀”的对比,表明诗人对农事不精,田中豆苗稀少,野草却茂盛,但可以从后文中看出,诗人内心还是无比愉悦的。颔联中的“带月荷锄归”用语平淡,却描绘出了幽远而美妙的意境,诗人很晚才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虽然身体疲惫,但在回去的路上看到月亮在注视着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所向往的平静生活吗?而颈联“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是从细节侧面描绘出了诗人终日在田间劳苦耕种的样子。尾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点出诗人虽然劳作辛苦,但这一切都是自己心之向往的,所以自己乐在其中,内心愉悦。
(三)贫困农民之苦
范成大归隐田园是在晚年后因病致仕,所以他并不需要担心自己的生计,不需要亲自耕种劳作。但是,他这一生爱国忧民,归隐之后也没有忘记百姓。他在家乡与农民亲近,观察农事,他清楚地知道农民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因此他的田园诗少了陶渊明田园诗中的隐逸情趣,多了些现实写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剥削下贫困农民的艰苦。
在《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三十五中,范成大从细节处描写了农民之苦难。“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写的是秋日农民采菱之景,因没有田地可以耕种,连犁锄也荒废了,农民没有办法,只能辛苦地去湖中采莲;手指都流血了,人更是累得如鬼一样形如枯槁。“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更是令人心痛,居然连湖面也要开始收租了。整首诗的描写十分细致具体,开头直接交代农民的辛苦,而后从人的整体形象和手部特写来展现封建剥削的残酷及农民生活的艰辛。这与陶渊明这类因向往田园生活而隐居的诗人笔下的田园大相径庭。
在《催租行》中,范成大在开头就直白地写出了官府催租的丑恶嘴脸。“输租得钞官更催”这句是写明明自己已经交过租金,还拿到了收据,差吏还来催租。“我亦来营醉归耳”这句是写差吏见收不到租,就要起了喝酒钱,可惜农民拿出所有积蓄也只有三百钱了,也不够。这首诗直白地揭露出官府对百姓的敲诈勒索及农民之苦。
(四)江南风俗之彩
范成大的归隐之地是自己的家乡苏州石湖,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将吴地的风俗民情生动地记录了下来。其在叙述农村一年四季风貌之时,对寒食、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习俗进行了详细描写,为后人研究吴地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寒食花枝插满头,茜裙青袂几扁舟。
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七
此诗描述的是吴地寒食节的习俗。在寒食节这一天,吴地的女子会插满头饰、精心打扮,穿上青绿色的衣服和淡红色的裙子去赶庙会,不是去灵岩,就是去虎丘。这是吴地才特有的习俗。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
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十八
此诗描述了吴地在养蚕时的禁忌。在养蚕月中,忌外人进门,因此邻里也都闭门不出,断绝往来,只有在天气晴朗的早晨,在采桑时可以短暂地相见。然而,关于蚕桑活动的诗歌并不始于范成大,如《诗经》中的《七月》《十亩之间》都有关于蚕桑的内容,但范成大选取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蚕忌”,从这一习俗来表现当时的农民对养蚕的重视。
三、艺术风格
作为田园诗歌的集大成者,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深受陶渊明田园诗歌的影响,二者在语言风格上都比较平淡质朴,但又能通过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出意味深远的理想内涵,如《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四十四: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此诗表现了农民丰收的场景,语言质朴,没有过多的渲染和藻饰,却能让读者在这样平淡的叙述中感受到农民在丰收时刻的喜悦。又如,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其二中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两句,没有过多的雕饰,却能从侧面顯现出诗人与当地农民之间的淳朴感情及诗人回归田园后的宁静。
相对于语言上的平淡质朴,陶渊明和范成大在诗歌意境上的处理有所不同。陶渊明的诗歌极具韵味,且富含自然宁静的意境之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中的“见”字烘托出整首诗的意境。诗人正在采菊,并无意望山,却在不经意抬头之时望见南山,这种不经意之间望见的自然美景,让整首诗充满了宁静而又闲适的意境,让读者都不禁感受到诗人此时的悠然自得。
范成大的诗歌也充满画面之美,诗境如画,但范成大的诗歌意境更多展现的是乡村四季、田园农事之景,具有较浓厚的乡土气息。《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二中的“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中的“动”“催”“一晌开”等词化静为动,使静物有了生机,让读者不禁心生喜悦。
总的来说,陶渊明是田园诗歌的开创者,范成大是田园诗歌的集大成者。虽然二人对田园都充满了热爱,但陶渊明更多的是注重自身的精神感受,会亲自耕种以感受劳作之艰;范成大则是以观察者身份描绘出田园四景、乡土风俗及农民之苦,丰富了原有田园诗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