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探究

2023-08-02 06:23潘媛媛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8期
关键词:诗经伦理价值

潘媛媛

《诗经》属于先秦文献,位列“六经”之首,在古代教育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从文化价值视角看,《诗经》一方面影响并塑造了古代人民的集体心理价值,另一方面在呈现先秦人民生活方式的同时,给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带去了追求自然、深化生命等启示。新时代,我国政府提出了構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实现中国梦的两大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改革阶段,我们应在上述目标指引下,进一步探讨该文献中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结合“风”“雅”“颂”中提供的思想资源促进两大目标的有效落实。本文将对《诗经》的文化价值进行具体解析,再展开对其现代意义的讨论。

一、《诗经》的文化价值分析

《诗经》共计305篇,其中的风、雅、颂分别为160篇、105篇、40篇。作为一部先秦时期的诗歌总集,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地理、天文、艺术等领域,几乎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价值。下面分别从文学、伦理、历史三个层面,对其作出分析。

(一)从文学角度分析

《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各诸侯国的民歌。根据《毛诗序》中提出的“诗六义”概念来看,在文本中的风、雅、颂、赋、比、兴中,前“三义”主要是指民歌中的乐调、正乐、宗庙祭祀之乐,同时从古代礼乐制度中的“乐”的视角对文本进行了分类与内容题材划分,后“三义”被认为是创作民歌时所用的表现手法。总体上看,通过“诗六义”,《毛诗序》的作者对其文学价值进行了肯定。

从文学价值方面看,《诗经》呈现了诗歌艺术体裁,其通过民歌形式与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一种现实主义。按照“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的基本原理分析,文本中将客观存在的现实反映到了诗歌文本之中,借助文学性表达,传达了先秦人民对人、事、物的朴素认识。此类客观现实包括地理地貌、祭祀宴会、风俗婚姻、压迫反抗、战争徭役、劳动爱情等。

例如,《硕鼠》一诗,作者运用“比”的表现手法,把征收赋税者比喻为大老鼠,不仅形象地突出了徭役之重,收税人之贪婪,还通过这种生物特征上的差异化凸显了比喻对象的主要特征,将其描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进一步看古代社会,人们在囤积粮食时,既缺乏先进的存储设备,也没有功能强大的捕鼠器,面对这种大老鼠,人们只能感叹其贪婪之本性,无法满足之胃口。由此,此诗鲜明地揭示了当时社会赋税制度的不合理,以及人们不满又无奈的心情。

再如,《关雎》一诗,作者将爱情作为主题,将劳动与爱情结合在一起,通过“兴”的表现手法,借助关雎与采摘野菜构建一个现实的劳动场景,通过此类事物起兴,引出了君子与窈窕淑女之间的爱情。具体而言,作者通过“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即用一个同表现内容相协调的事物为开头)的方式,不仅承认了客观现实的存在,而且将这种存在反映到人的大脑的意识,进一步转化成了与物共有的生命和情感,进而通过物向人的传递,用人之歌喉,歌咏了生命深处的感动之情。

除以上两种传达现实主义的文学表现手法外,《七月》《生民》《静女》《蒹葭》等诗歌中大量使用敷陈其事的“赋”之表现手法,通过直陈其事、对话叙述等,将七月流火的自然现象、祭祀场景的宏大场面、青年男女的约会事件、自然风景的旖旎风光等展示得淋漓尽致,并且将其意境推向了深远、感人等深层次的境界,读后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二)从伦理角度分析

《诗经》承载了先秦时期社会的伦理价值。根据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看,西周时期的天子十分看重“德”的重要性,而且将“明德”作为首要的社会伦理规范,用于约束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行为。

例如,《采薇》一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节,却通过对“忧心烈烈”“君子之车”“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等内容的阐释,传达了戍边征战过程中,一个久未归家男子的思乡之情、期望和平之心。尤其此诗借助“雨雪霏霏”的景物描写,道出了“载渴载饥”的内心情愫,情景交融,言简旨深,赋予了诗歌较高的意境。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先秦时代的社会伦理已经为男子树立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规范。一方面,其在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层面中界定了男性所承担的角色;另一方面,其为男性提供了清晰、明确的责任。然而,该诗中的主人公尽管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十分精准,遵守了社会伦理规范,但是在实际建功立业过程中,男子虽有“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的决心,却深切地从现实战争中看到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实。主人公是否对社会伦理规范产生了怀疑,诗中并没有明说,然而借助前五句与最后一句的对比,凸显了主人公“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心理。

无论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除法律外的社会伦理价值始终发挥着不可代替的约束性作用。但是,我们在分析这首诗后发现,封建社会十分强调社会伦理规范,忽略了社会中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当社会伦理规范中的主导价值与个体从现实经验中形成的价值观发生矛盾与冲突时,缺乏一种适用性较强的调节机制,加上封建社会的阶级属性,被统治阶段并不能真切地表达个体的价值观,两相冲突之下既不利于社会发展,也会阻碍个体发展。整个社会的这种矛盾无法化解,也会逐渐陷于病态。

(三)从历史角度分析

文化包括集体心理价值与生活方式,不能通过一蹴而就的方式形成,需要借助一个漫长的积累、发展、改良、沉淀,逐步让某种确定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成为约定俗成的事情,进而通过行为主体展示出来。

《诗经》记录了从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期诸侯国的集体心理价值与生活方式。从历史文献的角度看,其中的华美诗篇对先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邦国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

例如,《黍离》中的“知我者”与“不知我者”,《正月》中的“褒姒灭之”“民之无辜”等,从周室命运、民众苦难、忠贞爱国等各个层面,呈现了一种群体性的“忧患意识”,而且将这种集体心理价值,通过关心国事、抨击时政、忧国忧民的情感进行了表达。即使从当代的价值观念来看,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思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尤其是当时创作此类“雅”诗篇之人,多为社会上层的统治阶段与贵族文人,思想水平相对较高,能够超越本阶级利益,将其思想境界跃升至爱国、忧民、济世的水平,实属可贵。需要指出,“经典”始终有超越时代的一面,正如英国剧作家本·琼森评价莎士比亚时所言:“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时代。”《诗经》正是一部超越了先秦时代的经典著作,它属于所有时代,在当今社会及未来人类社会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在挖掘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对其现实意义作出进一步探讨,使其能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改革时期的各项工作中有用的思想资源。

二、《诗经》的现代意义分析

《诗经》的文化价值十分丰富,通过文学、伦理、历史三个视角对其解析可以看出,它在传統文化之传承、社会舆论之引导、兴发生命之感动三个层面仍存在较大的利用价值,能够为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提供一些重要资源。下面分别对其文化传承意义、舆情引导意义、人格塑造意义作出具体分析。

(一)文化传承意义

首先,《诗经》具有历史文献、诗歌文本的基本属性。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条件下,我们应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其进行不同形式的传承。例如,我们可通过数据库建设的方法,将纸质文本转化为数字文本,提高其周转率与便携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个必要条件。

其次,《诗经》中的内容丰富,对先秦的天文地理、人文风俗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描绘,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具有多样化特点。在新时期对其传承时,我们既可以通过阅读文本的方式,通过行为主体进行传承,也可借助二次创新的方式,利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进行创新式传承,进而形成“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基本理念。例如,歌曲《在水一方》,不仅对《蒹葭》这首诗进行了二度创作,还通过音乐形式为其提供了崭新的传承方式,既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将其转化为新的艺术作品。

最后,《诗经》是一部经过历史检验且证明其文化价值的经典文本,我们需要对其深度层面的理论、广度层面的题材、精度层面的艺术创作手法等进行深入探讨,突出其作为思想资源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价值,将其推广到世界各地,使其中的“忧患意识”转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基本共识,将其中的“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基本情感,激励亿万中华儿女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

(二)舆情引导意义

《诗经》形成的过程揭示了统治阶级在信息交易成本较高的先秦社会,通过采集民歌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方式,正如《国语·晋语》中记载的“古之王者”,利用这种方式实现“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一样。在数字时代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吸收其中的经验,通过对互联网平台上各类信息的采集,更为直接、有效地了解社会舆情,通过解决民众日益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实现对舆情的引导。

《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与编辑,成了儒家经典,其中包含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舆情向功利主义发展的趋势下,我们可以借助对《诗经》中儒家思想的发掘,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克服功利主义的利器。

(三)人格塑造意义

《诗经》的艺术水平高超,通过文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关联,其中的部分诗篇能够“兴发生命之感动”,有利于从内在的情感角度,辅助行为主体完成个体化人格的塑造。同时,《诗经》提供的社会伦理规范确定了一个个体在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的角色定位,这种角色定位实际上能够促进行为主体进一步认识个体与家庭、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自身在现代社会中将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统一起来,促进自身社会化人格的发展。尤其在当代社会,行为主体主要从“个体化原理”角度出发,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不利于自身人格的健全。此时,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诗经》的文化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经过千年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人的集体心理价值与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活力仍在,待开发的潜在价值较大。我们应持续加强对《诗经》文化价值的研究,使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诗经》具有文学、伦理、历史等多重价值,涉及亲情、友情、爱情、国情,十分契合当代中国社会诸领域的治理思想。笔者建议,将其中的文化价值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关联起来,进一步探讨其在古代文化传承、社会舆情引导,以及行为主体人格塑造方面的现代意义,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新元素、新活力。

猜你喜欢
诗经伦理价值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