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胜利 马世云 马志永
(1.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河北 沧州 061000;2.河北省献县人民医院骨外科河北 献县 062250)
骨折是外科常见疾病,以四肢骨折最为多见,多由暴力引发,如车祸、摔伤或钝器击打等[1]。四肢骨折的典型症状有肢体疼痛、肿胀等,多数患者会伴有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学习[2-3]。临床治疗四肢骨折多首选手术治疗,但由于手术具有一定创伤性,再加上术中需对切口进行复位、固定等处理,会进一步加重创伤程度,导致部分患者在术后会出现明显的手术疼痛,引起免疫功能紊乱,激发炎性反应等,出现一系列术后并发症[4]。因此,如何促进患者骨折术后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患者37例,并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37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74例均为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21~56岁,平均(40.70±7.80)岁;受伤原因:交通伤12例,坠落伤9例,其他16例;受伤部位:上肢骨折20例,下肢骨折17例。对照组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21~56岁,平均(40.11±8.03)岁;受伤原因:交通伤13例,坠落伤10例,其他14例;受伤部位:上肢骨折19例,下肢骨折1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外伤性骨折的诊断标准拟定四肢骨折诊断标准:①病灶处出现局部改变,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有伤肢畸形、骨摩擦音与摩擦感;②X线可见横形、纵形、螺旋形骨折线,轻微骨折可见骨质错乱,骨折错位明显者出现断段错位、重合或成角畸形;②CT可见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部分出现多发碎裂骨折块,可见骨折位移,伴随周围软组织肿胀影像,在高密度骨质区骨折线透射阴影;③磁共振可显示骨折区域软组织损伤情况,部分血管、肌肉韧带及筋膜受损患者磁共振可见高信号表达。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0~60岁,有明显外伤史,骨折存在明显位移,骨折部位为四肢的首次骨折,行手术内固定治疗;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合并恶性肿瘤者;病理性骨折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术后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抗炎抗感染、消肿止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药物治疗,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肢体功能锻炼。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生甘草6 g,红花6 g,芒硝6 g,酒大黄6 g,郁金10 g,当归10 g,枳壳10 g,厚朴15 g,天花粉15 g,桃仁15 g,柴胡15 g。上肢骨折者加桑枝10 g;下肢骨折者加怀牛膝10 g;疼痛严重者加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术后尿少、尿潴留者加木通10 g、竹叶10 g。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1.3.3 疗程 2均治疗7天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比较2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IL-10、降钙素原(PC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情况。②比较2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水平变化情况。③比较2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活性骨碱性磷酸酶(BALP)百分率、骨钙素(OC)及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S-CTX)水平变化情况。④比较2组治疗后肿胀消除时间及总住院天数情况。⑤比较2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下肢血栓形成、压疮及积液。
2.1 2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IL-2、IL-10、PCT及TNF-α水平变化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炎症因子IL-2及IL-10水平均升高(P<0.05),PCT及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炎症因子IL-2及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CT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IL-2、IL-10、PCT及TNF-α水平变化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水平变化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水平变化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活性BALP百分率、OC及S-CTX水平变化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骨代谢指标活性BALP百分率、OC及s-CTx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骨代谢指标活性BALP百分率、OC及S-CTX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活性BALP百分率、OC及S-CTX水平变化比较
2.4 2组治疗期间并发症感染、下肢血栓形成、压疮及积液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70%(1/37),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1.64%(8/37),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理期间并发症感染、下肢血栓、压疮及积液发生情况比较 例(%)
2.5 2组治疗后肿胀消除时间及总住院天数比较 治疗组肿胀消除时间(6.27±0.61)天,总住院天数(11.49±1.41)天;对照组肿胀消除时间(9.11±0.39)天,总住院天数(17.00±0.47)天。治疗组治疗后肿胀消除时间及总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治疗后肿胀消除时间及总住院天数比较 天,
骨折是指当骨骼承受力量超过自身可承受的最大强度时,骨的完整性、连续性出现中断或丧失的一种现象[6]。四肢部骨骼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导致四肢骨折成为骨科临床最常见的骨折类型,骨折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疼痛、骨折部位畸形、活动受限。临床治疗四肢骨折首选手术治疗,但由于手术创伤可能会对患处软组织造成二次损伤,激活促炎系统,导致部分患者术后出肿胀、疼痛、伤口愈合缓慢等[7-9]。相关研究表明,骨折后愈合延迟或愈合不当与过度炎性反应、机体免疫失衡存在显著相关性[10],促炎因子、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会导致骨折位置出现严重炎性反应,产生疼痛,引发肌肉反射性痉挛,加重组织水肿,影响机体免疫功能,更易引发术后感染等[11]。目前,西医对于四肢骨折术后多采用抗炎抗感染、消肿止痛等对症治疗,但大部分西药长期应用副作用明显,导致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中医学认为,骨折和手术都会导致患者气血受损,骨折筋伤,血脉破损,血离经脉,瘀积不散,导致局部气滞血瘀,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筋骨失养,则愈合缓慢[12-14]。故治疗应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为原则。我们所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大黄酒制兼有泻火解毒、活血祛瘀之效;红花、桃仁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当归、郁金活血补血,行气解郁;枳壳、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天花粉、芒硝清热凉血,消肿排脓;生甘草补益脾气,调和诸药。上肢骨折者加桑枝引药上行,下肢骨折者加怀牛膝引药下行,使药力直达患处,疼痛严重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尿少、尿潴留者加木通、竹叶利尿通淋。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复元活血汤能够明显抑制腰椎骨折术后患者炎性反应,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血液黏度,减轻术后疼痛[15];加减复元活血汤能明显降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伴骨折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增加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估治疗分数评分,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促进骨折愈合[16]。相关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复元活血汤可增强股骨骨折大鼠血清生长激素(GH)活性,促进骨痂组织内GH受体表达,从而加速骨折愈合[1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炎症因子IL-2及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CT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骨代谢指标活性BALP百分率、OC及S-CTX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肿胀消除时间及住院总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四肢骨折术后疗效确切,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性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骨代谢,从而促进骨折愈合,促进伤口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