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方热熨联合血府逐瘀汤口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临床研究※

2023-08-02 07:37杨蓉蓉盛文博李四波沈黎辉姜海涛
河北中医 2023年7期
关键词:腰椎下肢神经

李 琦 杨蓉蓉 盛文博 李四波 殷 磊 沈黎辉 姜海涛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上海 200137)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常见疾病,多见于男性,易发生于重体力劳动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神经支配区麻木、肌力减弱、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等,90%以上患者病变发生于第3腰椎(L3)~第1骶椎(S1)间隙[1-2]。保守治疗是目前治疗轻中度LDH的首选方式,通过相应的对症治疗,可有效患者临床症状[3-5]。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LDH方面也逐渐受到重视,其中血府逐瘀汤为活血化瘀止痛的中医经典名方,在LDH的治疗中效果较好[6]。五子方也是骨科中的常用方剂,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的作用[7]。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并验证五子方对于LDH的治疗效果,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我们在均予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五子方热熨联合血府逐瘀汤口服治疗LDH气滞血瘀证45例,并与单纯采用血府逐瘀汤口服治疗4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90例均为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和脊柱外科收治的LDH气滞血瘀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54~70岁,平均(61.78±6.24)岁;病程9~15个月,平均(11.89±1.27)月;病变部位:L3~416例,L4~515例,L5~S114例。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55~70岁,平均(62.37±6.32)岁;病程9~15个月,平均(12.14±1.35)个月;病变部位:L3~413例,L4~516例,L5~S1:1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中LDH的诊断标准[8]。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LDH气滞血瘀证的诊断标准[9]。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入组前1个月内未接受其他方法治疗,并均接受保守治疗方案;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3 排除标准 合并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或腰椎滑脱、骨折者;马尾综合征患者;有手术指征,需手术治疗者;患有严重内科疾病及感染性疾病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西医常规 2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醋氯芬酸缓释片(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011)0.2 g,每日1次口服,连续服用5天;甲钴胺片(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26)0.5 mg,每日3次口服。

1.3.2 对照组 予血府逐瘀汤治疗。药物组成:当归15 g,生地黄15 g,牛膝15 g,桔梗12 g,川芎12 g,赤芍10 g,枳壳10 g,柴胡10 g,桃仁20 g,红花20 g,甘草6 g。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1.3.3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五子方热熨治疗。药物组成:莱菔子100 g,紫苏子100 g,芥子100 g,盐补骨脂100 g,菟丝子100 g。将上述药物置于布袋中,微波炉加热至50 ℃左右,备用。患者取卧位,暴露患处,局部涂凡士林,然后用加热后的中药袋在患处来回推熨,每次15~30 min,力量要均匀,药袋温度过低时及时更换药袋或加温。

1.3.4 疗程 2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及《中医药临床研究中证候赋分方法的探讨》[11]中相关内容拟定评分标准,包括腰痛、下肢掣痛及不能转侧,均按照无、轻、中、重的原则,腰痛分别评为0、2、4、6分,下肢掣痛及不能转侧分别评为0、1、2、3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②比较2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变化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估治疗分数[12]及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13]进行评价,JOA评分越高表示腰椎功能越好,ODI评分越低表示腰椎功能越好。③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变化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4]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④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情况。⑤比较2组治疗前后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包括腓总神经及胫神经,采用NDI-092型肌电图检测仪(上海海神医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进行检测。

1.5 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症状评分疗效指数>95%;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症状评分疗效指数>70%,≤95%;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中医症状评分疗效指数>30%,≤7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中医症状评分疗效指数≤30%。中医症状评分疗效指数=(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5.56%(43/45),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35/4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腰痛、下肢掣痛及不能转侧评分变化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腰痛、下肢掣痛及不能转侧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腰痛、下肢掣痛及不能转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分,

2.3 2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JOA评估治疗分数及ODI评分变化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JOA评估治疗分数均升高(P<0.05),ODI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JOA评估治疗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JOA评估治疗分数及ODI评分变化比较 分,

2.4 2组治疗前后IL-1β及TNF-α水平变化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IL-1β及TNF-α水平均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IL-1β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IL-1β及TNF-α水平变化比较

2.5 2组治疗前后下肢腓总神经及胫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下肢腓总神经及胫神经传导速度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肢腓总神经及胫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治疗前后下肢腓总神经及胫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

2.6 2组治疗前后疼痛VAS变化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疼痛VAS均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治疗前后疼痛VAS变化比较 分,

3 讨论

研究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500万LDH患者,是临床上引发腰腿痛的主要病因之一[15-16]。近年来,随着现代人生活、工作方式改变,LDH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17]。但目前中老年男性仍是LDH的主要发病人群,治疗难度较大,病情反复且病程较长,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健康。研究显示,腰椎疾病局部疼痛主要是由于神经根水肿压迫产生的炎性反应所致,也是腰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IL-1β及TNF-α均为临床上反映炎症水平的常用指标,其水平异常升高可增加患者疼痛敏感性[18]。西医目前对于LDHL患者主要与抗炎、镇痛、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但长期应用不良反应明显,且停药后复发,因此积极寻找更佳的治疗方案一直都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LDH属中医学“痹证”的范畴,认为其发病的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素问·痹论》有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LDH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本就肾气衰微,精气不足,又外感风、寒、湿邪,或外伤劳损,导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筋脉失养,而引发腰腿疼痛[19-20]。因此,临床治疗应活血化瘀、通路止痛为主。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是中医治疗血症的重要方剂,在骨科临床应用广泛[21]。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止痛;当归、生地黄、赤芍、川芎活血养血祛瘀;牛膝破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枳壳、柴胡条达气机,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联合使用,可实现止血不留瘀血、活血不伤新血的效果,活血化瘀功效显著。而五子方是骨科临床常用的经验方,方中芥子、紫苏子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患者年迈体虚,多有肝肾亏虚,故加补骨脂、菟丝子补肝肾,强筋骨,活血脉,利关节;莱菔子擅长降气,气机下降,则血随之而下,可改善下肢气血运行。五子方采用热熨,取其味芳香走窜,具有活血通络止痛、温经散寒消肿的作用,同时还可使病变部位产生热效应,扩张局部微小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及药物吸收,进而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22]。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ODI评分及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腓总神经及胫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五子方热熨与血府逐瘀汤口服联合治疗LDH气滞血瘀证可起到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中医临床,减轻疼痛,提高腰椎功能,减轻炎性反应,提高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腰椎下肢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神经”病友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