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禹茗
烟雨蒙蒙,青苔石阶,青砖黛瓦的巷尾,一位老人,守一方小店,便是一生。
惊蛰过后,南方的小城下起淅淅沥沥的春雨。正是躲雨的缘故,我阴差阳错地进了一家制作折扇的小店,结识了这样一位手艺人。
那店不大,摆满了各色的折扇,粗略一算,有上百把。小店的主人是一位身着黛色旗袍的老奶奶,身处这满目琳琅之中,灰白的头发挽成一个髻子,双手在手工台上摆弄着什么,全神贯注,似乎全然没发现我的存在。
“您好,我在店里躲会儿雨行吗?”
“好。”老奶奶只是抬头看了我一眼,并未多言,又低下头继续忙活。
我感到奇怪,这不就是家卖扇子的店么,此时也没有顾客,怎么店主这么忙?我忍不住凑上前去,瞧瞧老奶奶在忙什么。老人并未察觉到我的靠近,眼神一刻不离手,那双布满褶皱的手拿着一沓“竹片”在刀下打磨着,削下的竹屑扑簌簌落在地上,已然堆成一座小山。如此乏味、单一的动作,老人却乐此不疲,老花镜后的双眸似乎除了眼前折扇的“雏体”,再也装不下其他。我望着一心扑在折扇上的老人,在心里默默为她的认真打了一百分。
我看了好一会儿,那一沓“竹片”逐渐被一双手、一把刀削成成型的竹扇小骨。直到老人停下手上的动作,摘下老花镜用手揉着眼,我才回过神来。“奶奶,这扇子是快做好了吗?”我忍不住出声问道。
“早着哩!做一把扇子要四十多道工序,这才做到小骨成形,后边还有泡水定型、小骨磨平……”老人虽是在回着我的话,眼神却并未离开扇子,像是慈母在看幼童。“这扇子,从前的文人喜欢用,风流雅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好这些!”
“那为什么还要做呢?”我望着店里形色各异的扇子——明艳的胭脂,清新的竹青,典雅的月白,一时似乎身处那才子云集、輕巧折扇袖中藏的烟雨江南。
“当然得做,这老祖宗传下的东西,不能丢!器物有魂魄呐,我做了几十年,是放不下啦……”老人似是在对我叙说,更像在陈述自己半生的决心,几十年的默默无闻只为传承。我听着她的絮语,凭她的匠心,又为她打了一个一百分。
春雨淅沥,打在青砖黛瓦上。一条烟雨迷蒙的小巷,一家再普通不过的小店,承载的是一位老匠人一百分的匠心。
(指导老师:雷碧玉)
点评
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是匠心的传承。文章的开头以“烟雨”“青苔”“青砖”等美好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小作者用典型的场面、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现了一位老匠人一百分的匠心。全文最大的特色,在于细节描写生动真实。好的语言,就像是一面镜子,将人物生动地再现出来。这样,就让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形象更加丰满,跃然纸上。匠人匠心,初心不改,从一而终。
(赵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