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团场聚落景观研究

2023-08-02 08:00申薇洋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3年13期
关键词:戍边团场连队

申薇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其所处的特殊位置、承担的使命及特殊体制决定了兵团城镇建设的重要性。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特色镇[1]。

团场作为兵团发展建设的基础,团场城镇化是兵团城镇化的主要着力点,而良好的聚居环境是团场建设的基础。目前,团场景观的开发与发展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与趋同性,导致呈现出来的团场景观丧失了兵团特色。

基于此,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为例,剖析该师下辖14 个团场聚落的景观特征,全面了解和整合景观资源,精准保护和发展其特有的聚落景观,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及美丽团镇发展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1 团场聚落景观构成

1.1 构成背景

1.1.1 西域屯田

自从西域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后,便由中央政府对其实行统一的管理[2]。从两汉开始,历代中央政府都曾组织新疆各族军民开发屯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1.2 屯垦戍边

屯垦戍边是在西域屯田治理模式下创新发展而来。1954 年,党中央从治国安邦和强化边疆治理战略角度出发,由驻疆军团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和部署担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兵团。组织结构保持部队建制,管理体系自上而下由“兵团—师—团—连”组成。兵团在西部边陲荒漠戈壁艰苦创业60 多年,现下辖14 个师,团场为兵团的团级单位,现建成近200 个团场,编以数字番号[3]。

1.1.3 建城戍边

21 世纪,现代社会已经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曾经对兵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屯垦戍边模式,在兵团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上显露出一定的局限性[4]。团场大多数分布于沙漠化土地,生态环境较差,整体空间特征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兼顾维稳戍边的要求。通过建城戍边的政策倡导,将人口向城镇适当集中,更有利于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1.2 构成要素

1.2.1 地形

地形地貌是影响聚落景观类型的首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了气候、水文等环境因素。第八师团场聚落气候干旱,地理空间位置偏僻,总体位于戈壁滩上的冲积扇平原。有些团场紧邻沙漠,且受到沙丘的影响,形成风积地貌;个别团场靠近天山山脉,为山前倾斜平原。由此可见,团场聚落整体地势平坦,有利于大规模开荒屯田进行农业生产。经过数十年的开垦,原本的戈壁荒漠变成了人工绿洲。

1.2.2 水系

第八师垦区河流较多,加之冰川融化水的补充,水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玛纳斯河与金沟河等主要河流,但分布不均匀。通过调查团场内部发现,水资源现状形式多样,团场作为以耕地为主的聚落,农业用水需求量大。不少团场耕作区缺少较明显的水系,需要人工水利设施来引水。由于地表水季节性水情不平衡,有些团场通过打水井,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

1.2.3 植物

第八师团场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的影响,加上地处戈壁沙漠区,土壤主要分为灰漠土、盐土、风沙土和草甸土这4 类。土地盐碱化程度高,此处生长的植物大多具有耐旱、喜盐碱、抗寒、抗风、耐高温及耐瘠薄等特点。团场内植物可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3 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有白杨、榆树、红柳、沙枣、芨芨草和芦苇等。

1.3 构成格局

不同的地形地貌会直接影响团场的景观格局,根据地理单元和团场之间的关系,可以将第八师团场聚落景观划分为平原型、沿沙型及山前坡地型3 种类型:

1)平原型。位于冲击扇平原的团场,适宜聚落的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率高,聚落发展规模较大。耕地面积较大,土地规划较规整,因此平原型团场聚落格局较为简单,聚落多被农田包围,由此形成了以聚落、农田为主的二级景观格局,如图1 所示。

图1 二级景观格局(来源:作者自绘)

2)山前坡地型。该类型团场分布在天山前山脚下,位于天山山前洪积扇中上部。受山体影响,聚落沿山拓展,地势略微起伏,整体聚落布局较为分散,可用平地较少,因此耕地较少。聚落的发展空间存在一定的限制,在山坡开垦荒地,形成了山、农田、聚落的三级景观格局。

3)沿沙型。该类型团场地形较平坦,但常年受水流冲击,频繁改道,地形复杂。团场紧邻沙漠,位置偏僻,耕地与沙漠接壤地带沙丘绵延起伏,形成了封闭的盘状洼地,土地破碎化程度高。为治理和预防沙漠环境,生态防护业较突出。该团场以沙漠为界,在农田和沙漠交接处形成了沙丘地貌,是团场景观层次最为丰富的地区,形成了以沙漠、沙丘、农田和聚落为主的四级景观格局,如图2 所示。

图2 四级景观格局(来源:作者自绘)

2 团场聚落景观特征分析

2.1 生态景观

2.2.1 地貌特征

根据各团场所处地理位置,可将其地貌特征分为以下3 类:第1,山前坡地。地势南高北低,坡度缓和,团场内部某些地方被山体分割,土地呈不规则形状。第2,冲击洪积平原。地势平坦,对团场的生活区和耕作区限制较小,耕地大面积连成片。第3,风积沙漠。主要分布在沙漠边缘,地势较为平坦,沙漠临界受河道的影响,地型不连续,而且盐土分布较广,耕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2.2.2 水系特征

根据团场和河流水系的空间位置,可以将第八师团场聚落的河流水系分为以下3 种形式:第1,引水型。该类型的水系和团场关系最为密切,应用也最为广泛,是团场最常见的水系特征,可以通过拦水筑坝建水库、修干渠来引水。第2,穿水型。河流穿过团场内部,为团场的主要水源,水系与团场形成穿越形态。第3,沿水型。河流水系是团场的边界线,因受到河道的影响,该区域团场边界布局沿着河道规划,通常可呈现为曲线形的结构。

2.2.3 植物特征

团场聚落的植物景观元素主要由条状、块状组成,沿路主要由乔木、灌木搭配条状景观构成团场主要的植物景观。团场的公共绿化主要以生态功能和美化功能为主,生态功能主要分为道路林、农田防护林和荒漠植被保护带,树种选择更具有针对性,主要有杨树、榆树和胡杨等;美化功能主要可分为入口绿化、道路绿化、建筑绿化和公共空间绿化4 种形式,树种选择具有多样性,种植方式包括列植、自然式种植、散植和空间营造等多种形式,主要有裂叶榆、垂柳及金叶榆篱等植物。

2.2 生活景观

团场分为团部和连队2 个部分。团部是团场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职能上与连队不同,在级别上要高于连队,为连队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品[5]。连队负责团场的农业生产,为方便生产与管理,一个连队为一个聚居单元。这种团部和连队分离的现状是在客观规律指导下,根据团场居民生活行为习惯自然形成的。

2.2.1 聚落形态

聚落的形态特征是指聚落景观的各个要素在平面布局上呈现出来的不同形态特点[6]。

第八师团场聚落分布在戈壁平原,但由于地形地貌环境的限制,各团场聚落延展形式不同,表现出以下2 种形态特征鲜明的聚落景观特征:

1)团块状团场聚落,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宽阔地带。聚落形态受限制较小,按团块状聚集,由中心向四周延展,平面形态多呈不规则多边形。

2)条带状团场聚落,大多分布在沙漠或山脉边缘地带。沿边分布,受地形因素限制,平面多呈条带状。

2.2.2 街巷布局

团场大多处于平原地区,又在屯垦戍边的政策加持下人为规划形成,聚落空间排布井然有序,多为整齐规则的块形布局,因此街巷呈现出棋盘式网络。一方面,该布局产生一种简单质朴的秩序感,体现了团场受部队建制的影响,同时也方便聚落扩大规模;另一方面,棋盘式网络使聚落的功能划分简洁明了,结构清晰,排布规整的块形聚落空间实用性强,便于统一规划。

2.2.3 建筑景观

团场建筑历来为统一规划设计,划定建筑位置,规定建筑模式,因此各团场建筑风貌特征相近,形制类似。

20 世纪50 年代初,我国聘请了不少国外专家为城市建设出谋献策,各个城市的政府办公大楼和重要企业办公楼都受国外建筑风格的影响[7]。在此背景下,团场的团机关、连队办公室、大礼堂以及学校等公共建筑也均采用了国外的建筑形式。团场建筑根据功能可以分为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两类。

团部公共建筑多为20 世纪80 年代或90 年代建造的楼房,一直沿用至今,以砖混结构与多层高楼为主,装饰较为简洁。建筑线条以直线为主,采用“三段式”构图原则,整体平面集中式对称布局。连队公共建筑以平房为主,整体对称,采用“三段式”构图,砖石砌墙,装饰线条和明柱较多,造型精致。整体颜色以黄、白为主,房顶四面坡,门梁上方有一颗五角星做装饰。

团部住宅建筑建成时间比较晚,整体为现代住宅小区,以4 ~5 层楼房居多。建筑风貌地域性特色较弱,以现代风格为主。布局规整,以小区做区域划分,条理分明,具有小城镇风貌。连队住宅建筑历史发展较长,现以砖木和砖混结构为主,多数由平房和院落组成,为院落式住宅。住宅多为一字型连排建筑,从中间建围墙对称分成2 户,形式规整。整体布局方式为矩形组块式分布,每个连队为一个单位,集中聚居。

2.2.4 人文景观

石河子垦区由王震将军率领解放军在此屯垦戍边建成,历经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留下了独特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资源。根据调研,以屯垦戍边历史为主导的兵团军垦文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信仰与生活。各团场有的保留历史遗迹,有的通过人工构筑物的形式进行文化保护,并且将其发展为特色人文景观,有的则通过主题雕塑和历史纪念墙等进行文化传承和宣传,如121 团古炮台遗址、152团军垦第一连等。

2.3 生产景观

团场聚落是在屯垦戍边、开荒垦田的背景下形成的。农业生产是团场的主要经济产业,因此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农田受自然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屯垦特征。

2.3.1 农田类型

早期在国外专家的指导下,对地形平缓的连队进行了条田规划。对于大规模的耕地,条田布局便于耕作、管理和轮作换茬,以提高土壤肥力,形成一定规模,便于产业集中。根据条田分布的地理位置,可将耕地农田分为平地条田和沙丘条田。

团场以平地条田为主,一般为形状整齐的农田。每块条田均为规则长方形,长800~1000 m,宽150~200 m,面积86667 ~200000 m2。在此基础上对条田进行区块划分将地块合并连成片,形成整齐连片且大面积的条田,道路四方通畅。条田中间夹着农渠,地下水位高的条田有排水渠,水利设施配套合理。由于受戈壁滩常年风沙的气候条件影响,在条田两旁布置植林带,防风固沙,农田条形形态完整且具有规律性。

沙丘条田是与沙漠接壤的耕地,基本形态受地形影响,无特定形状,因地制宜,因此边缘线不规则。耕地之间被沙丘阻隔,土地具有不连续性,破碎程度高,各条田面积不大。耕地四周均有防护林带,以降低沙尘影响。

2.3.2 农田景观形态

耕地空间布局是在可开发耕地区位和面积基础上,根据人口数量划分一定区域范围进行耕作和管理而成。每个团场大致以居住区为中心,耕地向四周延展,因此团场的农田景观形态为围合式,连队居住区聚集程度较高,四周被耕地包围。

3 结语

通过分析第八师团场聚落景观特征得出如下结论:在生态景观层面,景观具有脆弱性;在生活景观层面,空间结构和布局具有秩序性;在生产景观层面,农业景观具有整体性。

团场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和文化中形成的地方性聚落。本文以第八师为例,通过景观构成和特征分析2 个方面,深入分析团场聚落景观,归纳总结团场聚落景观特征,以便更好了解团场聚落的发展现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模式,对于团场的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团场而言,发展路径是核心,特色塑造是手段,明确发展定位,针对性解决特色发展问题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戍边团场连队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连队文化创新对连队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
戍边壮士歌
兵团10个团场摘掉“穷帽子”
戍边追梦
团场的冬天
关于发展连队经济的思考
第七师主要团场耕地养分现状分析
新时期职工教育在团场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
毛泽东屯垦戍边思想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