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婧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多愁善感时,常会用“伤春悲秋”这个词,因为在春天和秋天,随着景物的变化,人们的情感也会更加丰富细腻,容易产生或浓或淡的悲伤之情。而到了夏天,天气变得炎热无比,人们的情感也变得热烈而奔放,在一些生活习俗方面也会表现出很强的夏季特点。那么古人都有哪些夏日独特的习俗呢,这些习俗背后也有有趣的故事吗?
在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中,处在夏季的只有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被称为龙舟节、粽子节、重五节等。别看现在我们都很期盼“端午小长假”,但在古代,有些地方的人认为这一天并非良辰吉日,将之视为“恶日”,其所在的农历五月也被认为是“恶月”,这段时间,人们都生活得小心谨慎。
为什么古人会认为端午节是“恶日”呢?原因可能在于盛夏酷热,滋生了很多害虫和病毒,在卫生条件简陋的古代,人们很容易生病,尤其是女性的生育及养护更显不易,所以度过端午节的“核心理念”就是想方设法地阻挡“恶气”侵袭。于是人们有了系五彩丝、挂艾草、饮菖蒲酒等习俗。暑气蒸腾,毒虫肆虐,艾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等功效,菖蒲能杀菌杀虫、健胃健脾,泡酒饮用还能养生健体。所以这些习俗是出于古人盛夏防疫的需求而衍生出来的。
当然,隨着各地端午节的习俗逐渐相融,吃粽子、斗百草、赛龙舟等端午节活动越来越丰富,人们逐渐体会和享受到了节日的愉快。
清 徐扬《端阳故事图》册之《悬艾人》《系采丝》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徐扬《端阳故事图》册之《悬艾人》《系采丝》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粽子实物 江西省德安县博物馆藏
清 金廷标《儿童斗草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端午节之后就是夏至了,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至”有“极”的意思,这一天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过了这一天,阳光直射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短,而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古人在这一天会举行祭祀活动,祭祀地神和百物之神。学者们推断,古人是因为观察到这一天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最高,白天最长,阳光覆盖面积最广,而此时又是一年中草木庄稼最蓬勃旺盛的时节,是土地产出量最高的时段,所以古人通过祭祀的方式表达对土地的感恩之情。
此外,夏至时,普通百姓也有很多活动,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传统,也有消夏避伏的讲究。在一些地方,女性还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品,用以达到散体热、驱浊气、防生痱子的功效。
夏至时,各地的饮食也不尽相同。你可能听过“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在北京、山东等地,人们喜欢在夏至这天吃生菜、凉面,因为这时气候炎热,吃些凉爽的食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在江南地区,人们喜欢在夏至时喝“夏至粥”,这种粥一般是由小麦、蚕豆熬制而成的,比如江苏无锡一带,人们在夏至这天早晨要吃麦粥,中午要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
夏至之后,天气转热,六月“三伏天”即将到来,这可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啦。
战国时期,秦国百姓会在六月祭祀社神、土地神。到了汉代,人们会在这时候烹羊、喝酒,热热闹闹地庆贺一番。而宋代,六月六成了法定节假日,官员们全部放假一天!百姓会在这一天进行洗晒。就连骡、马、猫、狗等牲畜,这天也要到河里洗得干干净净的。
明清时期,六月六是皇家的“洗象节”。这一天,宫廷里面豢养的大象会由盛装的驯象师引领到河边洗浴。这些大象“享受”着美妙的音乐,还有专门的彩棚可供休息,真是幸福的“象生”。
当一部分人忙着洗浴的时候,有一些人则在“曝书翻经”。原来,六月六这一天除了“洗”,也有“晒”的习俗:佛寺中要晒佛经,文人要晒书籍,妇女要晒衣被,通过晾晒防生蛀虫。
无论是端午节、夏至还是六月六,每一项习俗和活动都是古人在生活、生产中积累下的经验和智慧。他们向自然寻求保护,向自然表达感谢。你的家乡有哪些特殊的夏日习俗呢?一起来说说吧!
晒书
清 丁观鹏《乾隆皇帝洗象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