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叁
当前,又迎来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与毕业紧密联系的话题必是就业。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近日,教育部举办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暨就业促进周启动仪式,部署各地各高校加力加快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据悉,“百日冲刺”行动将贯穿5—8月整个毕业季,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
就业促进周启动仪式拉开了“百日冲刺”行动的大幕。据悉,就业促进周以“百日冲刺促就业 踔厉奋发建新功”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政策宣传、系列招聘、供需对接等活动,加力加快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程。
在就业促进周期间,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开展了一系列促就业活动。
一是开展就业政策宣传活动。各地各高校宣传解读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以及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应征入伍、指导帮扶等政策,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提供求职就业便利等服务。同时,教育部依托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面向行业、企业、毕业生和社区,加大相关促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助力企业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
二是举办校园招聘系列活动。各地各高校重点邀请对毕业生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企业进校招聘,持续保持校园招聘活动热度。就业促进周期间,举办行业性、区域性、联盟性等各类校园招聘活动1.5万场。其中,京津冀毕业生專场招聘会,提供岗位1.8万个,约120家用人单位及京津冀三地3000余名2023届高校毕业生开展求职招聘活动。
三是举办线上专场招聘活动。依托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集中举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宏志助航”网上专场招聘会、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等14场系列线上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信息和更加精准高效的匹配服务。
四是举办民企拓岗招聘活动。教育部会同工信部、全国工商联等部门联合举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校园、“百城万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等拓岗招聘活动。同时,各地各高校持续开展“万企进校园”活动,为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进校招聘提供便利。
五是举办校企供需对接活动。各地各高校组织形式多样的校企供需对接活动,加强校企双方在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共建就业实习基地、重点领域校企合作等方面深度对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紧密对接。
六是举办重点群体帮扶活动。各高校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制,重点面向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帮助诊断求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咨询和岗位推荐。
紧随就业促进周之后,“就业扬帆 政策护航”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周活动侧重政策方面。活动期间,各地全面梳理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组织“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宣传活动精准推送,通过打包集中开展宣传推介,使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用人单位对就业创业政策应享尽知,助推政策落地见效。
据悉,该活动涵盖五项主要内容:
一是制作发布政策清单。结合实施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制作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指南、宣传海报、短视频等,编写“看得懂、算得清”的解读材料,精准发布推送。
二是“进企业”集中宣讲。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集中的重点企业、园区,上门开展政策宣讲,帮助企业了解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社保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
三是“进校园”开展解读。组织百名人社厅局长进校园,带头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以开展“职引未来”系列招聘活动为契机,同步推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拓展政策宣传渠道。
四是“进社区”精准指导。依托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立与失业青年联系渠道,开展经常性走访活动,提供“一对一”政策指导,帮助制定个性化求职计划。
五是畅通政策落实渠道。创新“点单式、一键式、一揽子”的政策申领和服务模式,向符合申领条件的青年群体精准推送政策信息,向符合发放条件的企业集中兑现各项补贴政策。
活动期间,各地还在基层就业服务办事大厅摆放、张贴就业政策宣传材料,设立政策咨询窗口或自动查询终端。在企业园区、学校校区、街道社区等设立咨询点,在门户网站、新媒体平台开设专题页面、播放宣传片、推出政策问答,把政策讲清讲透,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线上了解相关政策提供更大便利。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毕业季期间,各地各高校发起“就业攻坚”行动,全力促进2023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促就业、稳就业,开拓岗位是前提。各地各高校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高校领导班子主动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与相关单位建立就业合作渠道,汇聚市场化社会化岗位资源,为毕业生挖掘更多优质和精准的就业信息。截至5月3日,该行动参与高校2415所,走访用人单位17.1万家,新开拓就业岗位253.1万个。
其中,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省内60所高校的代表赴重庆联合访企拓岗,围绕人才培养、供需对接、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日常联系互访等签署了系列合作协议。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省内56所高职院校和21所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所属分院集中开展访企拓岗,近百家用人单位参加对接活动,集中提供岗位需求3000余个。
“万企进校园”活动旨在用好校园招聘主渠道,创造条件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为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便利。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 区、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组织开展线下大型招聘活动,累计举办12.5万场,参会企业145万余家,提供岗位信息3511万余个。
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意愿强,但部分毕业生存在求职信心和技能不足、求职经济压力大等困难。自2021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通过建在高校的135家培训基地,面向重点毕业生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2023年,预计将完成线下培训10.5万人,线上培训50万人。
此外,为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求职方法技巧,拓宽求职视野,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持续推出系列“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截至目前,平台面向2023届高校毕业生已制作播出《就业优先,“职”面未来》《新媒体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机会》等28期公益直播课,累计观看超1亿人次。
外经贸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指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市场适配度是一个关键环节。就业能力弱、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不高。即使是专业对口,也有不少由于所学知识不够扎实,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成为用人单位不予录用的对象。李长安分析,一方面,中国教育体系仍未摆脱学历教育、课本教育的束缚,高校专业设置没能跟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强调课本知识、忽略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短板明显。虽然中国近年在加强职业教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职业教育的规模有了显著增长,但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缺口。
为了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市场适配度,各地进行了诸多探索,打通高校与市场之间的通道,找到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合点。部分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变化,重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方面更加灵活及时。
一些高校相继开设职业教育类微专业。即在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之外,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需求,提升某一领域的核心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及其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解决大学专业设置与新形势下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适配问题。
李长安介绍道,如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微专业实行学分制,学生需修完该微专业的4门课程,共计10个学分,目的是助力有志加入国际组织工作的在校大学生在完成自身专业修读的同时,拥有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能力及应聘的基本条件。山东大学开设微专业,旨在衔接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专业培养方案与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一般具有高阶性、交叉性和挑战度。
“微专业不仅有利于打通普通高校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壁垒,还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职业竞争力,值得在普通高校中推广。”李长安称。
此外,近年涌现出的极具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学院和专业,如小龙虾学院、热干面研究院、奢侈品管理专业等,甫一面世就受到市场热捧。